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2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如果董卓听到我们起事,挟天子据险要举兵东下来争锋,实在是不能轻视;现在将洛阳付之一炬,绑架天子公卿后西逃长安,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覆亡在即,一战可定。机不可失呀!”对牛弹了一遍琴后,带着自己的五千人就向西追了下去。只有曹操的好友张邈派部将卫兹相助。追击到荥阳,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一场遭遇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本人都中了冷箭,马被射死。关键时刻,曹操的族弟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曹操,并大义凛然的称:“天下可以无洪,不可以无公”。曹操终于逃脱。徐荣看到曹操就人数虽然不多,但“力战尽日”,判断酸枣的盟军不会好对付,也没有追击。

            曹操奋战的同时,酸枣的十万联军在干什么?天天饮宴,公款吃喝,脑子里的什么董相国汉献帝早就被手上的杜康老兄代替了(徐荣要是知道底细,一定该后悔了吧)。曹操看到杯盘狼藉的一切,气愤,失望,灰心,百感交集,当即痛斥这些打着饱嗝的家伙:“诸位要是能听从我的计划,袁绍将军引兵进军孟津;酸枣的人马守住成皋,占据险要;袁术将军率军入武关,震动三辅。都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不必与董卓作战,那么名正言顺的讨伐逆贼,立刻可以胜利。如今诸位号称义兵,却满腹狐疑无所事事而坐失良机,真是令人失望!你们不觉得羞耻吗!”醉醺醺的家伙们,恐怕连曹操的话都听不清,顶多在酒精的帮助下表示了点脸红。

            盟军就这样虎头蛇尾,作为一个整体真可谓一枪未放就堕落了。从此后,讨伐董卓就再也没有被认真讨论过。这样的失败,是无法从外部来寻找原因的,原因只能在内部。盟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同床异梦而又勾心斗角。冀州牧韩馥负责供应粮草,本来就担心渤海太守袁绍危及自己的地位。如今袁绍作了盟主,自立为车骑将军,就对这位盟主的命令阳奉阴违,暗中拖后腿(个人利益已经凌驾于朝廷之上了)。袁绍本人又是个羊质虎皮的家伙,只不过因为袁家的名声而当上了这个盟主。盟军的许多人,是因为平时受到袁家的照顾才来的,顾及的本来只是哥们义气。军粮短缺,老大气短,还会有人为那个9岁的小皇帝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曹操的一番苦心,也只能是付诸东流了。

            注1  这个少帝都是额外算的。他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后汉书未给他做纪。

            注2  刘焉当时看到朝政混乱,他的这个建议有为自己离开洛阳避祸找借口的意味。                    

        第二篇    董卓之死        

            董卓不打了,联军总地找点事情干。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韩馥袁绍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为由,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甚至连玉玺都准备好了。嘿嘿,他们为董卓列举的一大罪状不就是擅行废立吗?如今为了打倒董卓,就想先当一次董卓?曹操就反对。韩馥袁绍碰了壁,就给袁绍的弟弟袁术写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来个少数服从多数。没想到袁术暗中有反叛的心思,一个远在天边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哪里肯换一个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给自己找麻烦?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辞藻应付他哥,不同意。韩馥袁绍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干脆派使者直接向刘虞劝进,想先造成既成事实然后逼迫大家承认。可这个马屁也拍到了马蹄上,刘虞痛斥使者,认为天子蒙难不先讨伐叛逆却考虑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即使逃到匈奴那里去(流亡国外)也不能听从。韩馥袁绍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获是被曹操鲍信等人看透了,其实他们只不过是董卓第二。从此曹操看不起幼时的好友袁绍,直到彻底将他消灭。

            董卓听说反叛的家伙们原来是这样的一批活宝,得意忘形,在相国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自封为太师以示庆祝。然而好景不长,诸侯中又崛起了一员堪称董卓克星的狠将,这就是孙坚。

            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董卓还在西凉时,曾奉命与周慎等人征讨羌人,隶属于当时的车骑将军张温。孙坚当时是张温的部下。围攻榆中时孙坚曾经建议周慎给他一万人先截断羌人的粮道,来个"计毒莫过绝粮"。周慎不听,执意围攻榆中坚城。结果,自己的粮道反而被羌人趁机截断。无可奈何之下丢盔弃甲,"弃车重而退"。董卓对孙坚的计策评价颇高,认为如果能够被采纳执行凉州就此可以平定。诸侯起兵反叛董卓后,孙坚也不甘落后。和袁绍等人无所作为不同,他始终积极求战。虽然出师不利被徐荣打败(看来这个徐荣真是个人物),但也抓住胡轸吕布内部不合的良机大破之,并"枭其都督华雄"(冤枉呀,三国演义颠倒黑白,孙坚反而成了华雄的手下败将)。董卓知道孙坚的厉害,就派李催去游说孙坚,又是要结亲又是封官许愿极力拉拢。孙坚不但严辞拒绝,还发誓要将董卓"灭之三族,县示四海"。软的不听,只好来硬的。可是董卓吕布都不是孙坚的对手,亲自出战都被打败,狼狈不堪。得胜的孙坚杀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渑池等地要寻找董卓决战。董卓心有余悸地嘱咐部下,诸侯都是废物,唯有孙坚非等闲之辈,你们要小心。一副"生子当如孙文台"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对孙坚的防御后董卓返回长安。孙坚也忙着给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复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如此忠勇的孙坚为什么半道撤了兵,三国演义中写到因为孙坚在洛阳城中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结怨于袁绍刘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如此记载,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对此表示了有根据的怀疑。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官的记录,玉玺一段是从吴人的纪录中抄来的。裴松之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吴人为了表示自己为正统而杜撰的。把孙坚退兵的原因归于玉玺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点,虽然三国演义不曾提及却是白纸黑字为历代史家所公认的,就是和曹操一样,孙坚看到诸侯的内讧后心灰意懒。

            原来,孙坚在前方奋战的同时,后方的联盟已经乱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听从了谋士逢纪的策略,兵不血刃地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前后一系列的运作,大体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相符,只不过没有杀死公孙越的一段。战术上堪称高明,但战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来,如今你这个盟主又带头向盟友下黑手,诸侯们这下子都明白了,什么狗屁联盟,狗屁盟主!于是这个联盟彻底破灭,代之而来得则是"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坚攻击董卓时依附于袁术(提供军粮)并以豫州为后盾。袁绍袁术兄弟翻脸后(兄弟翻脸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绍另外派人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张胆地要给孙坚来个釜底抽薪。孙坚听说后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不是为了匡扶社稷而同举义兵吗,如今逆贼董卓屡战屡败覆灭在即而他们为什么胡来!我又能和谁同心尽力!”无可奈何之下,回师先打败袁绍的豫州刺史。此后孙坚不再有,也没法再有任何讨伐董卓的劲头。在此一战中,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作为袁术的部将被派来帮孙坚的忙,却中流矢而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两家结怨。

            从此后,各地诸侯之间是真正的混战。势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两派,袁绍袁术哥俩势如水火。袁绍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术则是嫡出,哥俩都有看不起对方的理由。袁术看到天下的豪杰仰慕袁家的名声,却大多投靠了袁绍后大为吃醋,鼓动公孙瓒进攻袁绍,又派孙坚进攻和袁绍关系密切的刘表。刘表的将领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然而,孙坚大胜之余乐极生悲,追击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界桥一战,原来颇占优势的公孙瓒又被袁绍打败,袁术气得两眼发直也毫无办法,从此再也不能把刘表袁绍怎么样。

            这个讨伐董卓的联盟乱成一锅粥,名亡实亡的时候,长安那边却传来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离开洛阳后,并没有立即前往长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孙坚的进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亲赴长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时间(大约一年)长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为人不漏锋芒,处事得体,虽然暗中为东汉的朝廷考虑表面上对董太师却相当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长安后把他在洛阳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copy到了长安,又大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在洛阳时,他还能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自己的亲属也没有人担任要职。大概诸侯的反叛让他觉得别人都无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职上。自己的车驾服饰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鹛坞,高厚都有七丈,并且在里面储存了足够三十年吃的粮食,号称:“若不能雄据天下,就躲到里面去养老。”嘿嘿,作三十年缩头乌龟的打算都有了,还谈什么雄据天下?

            董卓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也曾因此遇刺,于是就以弓马过人,恩若父子的吕布为保镖。可董卓为人偏激,曾经因为一点小过失对吕布大发雷霆,拔出手戟随手就扔了过去。吕布身手敏捷地避开后,两人都觉得太过分,互相道歉。然而,这件事不可避免地给吕布心中留下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