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3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吕布又和董卓的侍女私通,一直担心被发觉。诚惶诚恐之际,看到王允一副长者的模样,就把心中的忧虑以及差点被董卓杀掉的事情相告。暗中一直在算计董卓的王允怎能放过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计划全盘相告,并极力劝说吕布入伙作内应,并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吕布终于答应。就这样,董卓最信任的两个人一同开始了诛杀董卓的密谋。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到长安后整整一年,王允吕布终于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当时十一二岁的汉献帝小病初愈,于是群臣进宫朝贺。董卓并不曾放松警惕,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前往宫中。然而,这些岗哨中夹杂了吕布安排的勇士十几人,专门“伺候”董卓。董卓一入宫门,就被吕布的老乡骑都尉李肃刺中了胳膊。董卓受了伤,掉下车后还在捞最后一根稻草:“吕布何在?”吕布应声而出:“有诏讨贼!”董卓这才明白,他的好儿子吕布,早就背叛了他!死到临头,估计他用尽世界上最恶毒的言语破口大骂后,被斩首。吕布立即取出诏书,声称但除元凶,从党不问。于是士卒欢呼百姓歌舞,长安城中大家都相聚痛饮庆祝董卓的败亡。皇甫嵩等人查抄了鹛坞,将董卓灭族后从中搜出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其余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显赫一时的董太师,就这样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平心而论,董卓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然而他的暴虐不仁,可谓空前绝后。裴松之评论,夏桀商纣也好,暴秦王莽也罢,全都是历经岁月后才腐化堕落,倒行逆施。然而董卓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进洛阳到初平三年覆亡,前后仅仅三年间,罪恶昭彰,流毒四海,真是狼心狗肺,空前绝后。董卓进长安后,曾经问过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个傻乎乎的问题:"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的回答简明有力:"你要是能够实行德政辅佐朝廷,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害怕;你要是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天下谁不怕你,又何只我一个!"现在董卓大概会明白了,单纯依靠暴力搞得天下皆畏之时,也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                    

        第三篇    城头变换大王旗        

            董卓死了,朝廷却没有太平。王允吕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赏。于是,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同执掌朝政。然而,王允为人,刚愎自用。当初有个董太师在头上压着,因此还谨慎老实。如今董卓灭亡,王允又自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就开始骄横起来。偏偏吕布也把灭亡董卓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不时自吹自擂。在王允眼里吕布仅仅算个剑客,说得难听点就是武夫,逐渐将相不和。吕布劝王允杀光董卓的余党以绝后患,王允认为他们没什么罪过,不同意;吕布又劝王允把董卓的"遗产"拿出一部分来赏赐有功的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同意。王允还干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蔡邕是当时的名士,却仅仅因为对董卓之死有所动容就被王允下狱。蔡邕博学多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生前编纂汉史,作灵帝纪以及个人列传四十二篇。虽然大多毁于后来的战火,但仍然有诗赋铭吊等一百多篇传世。蔡邕还是个书法家。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艺于神人(天才啦),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么算来,后世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献之都是他的徒孙。董卓听说他的才华,给了他两个“建议”:要么来我这里当官,要么等着被灭族!蔡邕哪里敢不来,来了后颇受董卓器重。蔡邕绝不会忠于董卓,听到他的死讯是也只不过是因为过去的个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叹,就触怒了王允。这样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狱,包括太尉在内的百官都来求情,请求王司徒网开一面,使得蔡邕能够继续编辑汉史。而王允却显示了其粗鲁的一面:“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世上多了一部谤书(他指史记)。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谤书来迷惑天子,诽谤你我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王允眼里居然只是一部“谤书”!蔡邕就这样死在狱中。大家一看,走了个跋扈的董太师,又来了个骄横的王司徒,也开始心怀不满,牢骚满腹。历史总是重复着这样的滑稽,胜利者抓住了失败者的弱点后一举获胜,但偏偏又走上了失败者同样的道路。

            这个时候董卓的部将牛辅李催郭汜等正奉命在陈留颖川等地劫掠,听到朝廷如此变故,有如惊弓之鸟,各自拥兵自保。当时谣言满天飞,都说王允要将董卓余党斩尽杀绝。连蔡邕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下狱致死,牛辅李催能不信吗?其实王允也曾想赦免这些家伙,但却又突然改注意想把他们缴械。部下虽然劝告他,这样作行不通,但骄横的王司徒哪还听得进去?吕布派李肃去诛杀董卓的女婿牛辅。牛辅一看,果然杀到我头上来了,来个垂死挣扎,反戈一击将李肃打败。这个时候,牛辅军中却突然炸营,牛辅也死在了乱军中。李催等人没办法,上表请求王司徒高抬贵手,能够赦免他们,又被王允拒绝。李催郭汜这个时候六神无主,魂飞魄散,甚至想解散部队各自逃生。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候,武威人贾诩(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贾文和)却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说:“诸位就这么走了,半道上一个小官就可以把你们绳之以法。不如召集军队杀上长安一赌胜负。胜了,就把持朝政;败了,再逃命不迟。”李催等本来就是亡命之徒,贾诩说的又不是什么深奥的长篇大论,当即恍然大悟,立刻纠集了董卓的旧部几千人西攻长安。

            大难临头,王允还是漫不经心,派了两个在凉州很有名望的人作使者去解释招安,可言语中哪里有丝毫抚慰的意思:“这帮小兔崽子,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去给我把他们叫来!”结果,这两个使者半道就反叛投靠了李催,还顺便拉走一批人马作见面礼。王允又派董卓的旧部胡轸徐荣前往镇压,可徐荣战死,胡轸(本来就和吕布矛盾尖锐)投降。就这样李催郭汜一路招降纳叛,来到长安城下时已经从原来的几千人马变成了十万大军,呼啦啦就把长安团团包围。王允吕布没想到这帮兔崽子居然如此有种,大惊失色,只好仗着长安城池坚固,苦撑死守。然而,六月,吕布军中有人反叛,长安终于被兔崽子们攻破。吕布奋力巷战也不能取胜,只好带领几百名骑兵逃跑。临走前招呼王允同行。王允这时到体现了烈士气概,拒绝了吕布的一番好意,表示要与朝廷共存亡,嘱咐吕温侯好自为之,并告诉关东诸侯为自己报仇。吕布无奈,只好逃离长安投奔了袁术。

            李催进城后,放纵士兵劫掠,长安军民死者上万。董卓的部下,除了当强盗似乎什么也不会。俘获王允后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因为王允还有两个心腹在外领兵,没敢轻举妄动,而是先以朝廷的名义征调二人进长安。这两个家伙偏偏迂腐懦弱,明知是火坑,看看调令上面朝廷的大印却不敢不向下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灵感,由此而来吧)。这下子李催郭汜不再有任何顾忌,三个人一起掉了脑袋。从此后,李催郭汜等人把持了朝政。

            从初平三年四月到六月,王允吕布仅仅支撑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如此短命,有不少人将他们失败的原因归于贾诩的“馊主意”,其实这么看实在是太抬举贾文和了。李催郭汜听从贾诩的“馊主意”起兵时手下仅仅有几千人马,杀到长安城下时却有了十万大军。陈留颖川到长安的一路上居然扩军几十倍,遇到的各种武装全都投靠了叛军,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董卓覆灭后,如何处理他的余部成为当务之急,但王允吕布对此是剿是抚左右不定。这样的沉默,只能引起更大的恐慌。张口闭口又是“小兔崽子”,对于心有余悸的董卓余部,完全是一副官逼民反的态度。困兽犹斗,何况李催郭汜本来就是虎狼之徒?那十万大军并非李催郭汜的本部人马,全都是路上“捡”来的。试想,如果王允应对有方,事先做些安排,只要能让那十万人马保持中立,或能召集其中一部为己用,就凭几千士兵李催郭汜又焉能围攻长安?来了也只能落得一个贾诩所说的先兵败后逃亡的下场。贾诩的主意只是个trigger,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王允吕布未能妥善处理各种各样的火药桶,才会有后来一触即爆不可收拾的局面。王允诛灭董卓,忠于朝廷,为人刚正,都是应予肯定的。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做事僵硬而不讲灵活性,终究不是能够驾驭这个乱世的人。

            长安城中的兵荒马乱终于告一段落。原来的大臣们有的乱军中战死,有的被李郭杀害,有的四处逃亡,李催郭汜就任命百官,另建一个朝廷。李催当上了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骠骑将军,个个封候拜将。李郭樊三人在长安把持朝政,张济屯兵弘农,防止关东的诸侯们趁机反扑。关东的诸侯们要是还惦记着这帮豺狼,能放过董卓被杀的机会对他们左右夹攻吗?吊民伐罪的"义兵"当然是没等来,但出乎意料,他们却等来了朝贡的使者。

            初平二年袁绍巧取韩馥的冀州后,鲍信就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却这样见利忘义,早晚会出乱子,简直又是一个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