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16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但是,如果承认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那么赤壁的"小规模"并无损于它的历史地位。

            史书中的赤壁之战记叙相当简单,赤壁之战在三国志魏书吴书中的记载也有相当的差别。魏书武帝纪中,仅仅有这么几个字:"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而吴主传第二中,则是:"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周瑜传中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作为对比,官渡有袁绍损失七万多人的记载,彝陵也有蜀汉被陆逊“破其四十余营”,“死者万数”的细节,而赤壁的纪录中却找不到这样的只言片语。魏书吴书描述中中的差别,固然有魏对败仗隐讳不题,吴对胜仗大肆宣扬的一面,恐怕和双方的实力也有关系。同样的的得失,对实力强大的曹操是相对的小败,而对东吴则是相对的大胜。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操南征,荆楚吴越是个整体。虽然在赤壁被打败,毕竟得到了荆州北部,并不是一无所获,确实有隐匿败仗的资本;而与赤壁同时孙权攻合肥张昭攻九江却都无功而返,当然有大肆宣扬的理由。和三国志相比,资治通鉴则参考了江表传等文献后又有所扩充,三国演义则更加渲染其战争场面。然而其实际场面如何?这里的描述大致参考资治通鉴的记载。三国演义那样的盛大是不会有了,个人认为应接近于吴书的描写,但不会超过。

            附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1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可谓古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但却是一首有争议的作品。原因就出在这一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那个“了”字。这一句共9个字,5+4的结构。然而,作为严格的词牌,念奴娇在这里应该是4+5。那个“了”字,是否是在流传时出现了谬误?然而,什么字又能替换这个“了”而无损于东坡居士的冲天豪情呢?

            注2  田横是秦时齐国的后裔,兄弟几人曾与刘邦一样逐鹿中原。下面节选一段史记的记载:(刘邦称帝后,召田横进京。田横)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於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

            注3  演义中诸葛亮以曹植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激怒周瑜是不可能的。铜雀台赋写于赤壁之战后一年。                    

        第十三篇    荆州的争夺        

            赤壁大胜后,周瑜程普等人乘胜追击,率领几万人马攻打南郡。然而,他的先头部队几千人却在江陵城下被曹操的悍将曹仁以几百名精锐骑兵击败。这下子周瑜见识到了曹操嫡系部队的战斗力,不敢太放肆,在江南岸扎下营寨和曹军隔江对峙。周瑜见直接强攻没有成算,就改变策略。他派甘宁先攻取夷陵,打算扫清南郡的外围后再实施进攻。然而没想到,曹仁派兵把夷陵反包围,甘宁反而成了饺子馅,岌岌可危。周瑜想前去救援,却又担心南郡的曹仁趁机冲击,犹豫不决。这时,吕蒙推荐凌统来代理南郡方面,自己则和周瑜前往夷陵。内外夹攻之下,曹军一败涂地。周瑜等人缴获了三百多匹军马后回师南郡。这下子东吴军兵士气大振,乘胜渡江后兵临南郡城下。刘备则带领自己的人马南下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四郡都不战而降。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都督长沙桂阳零陵,征调这些地方的赋税作为军费。又任命赵云为桂阳太守。刘备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与此同时,孙权亲自率兵进攻合肥,张昭进攻九江。张昭到底不擅长于军事,很快就退了兵。孙权围攻合肥,也是久攻不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春三月,孙权看到围攻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进展,想效仿父兄的勇烈,来个身先士卒。哪知道,长史张纮当即制止:"兵器是凶险的东西,战争是危险的事情。如今您依仗血气方刚却忽视巨大的危险,三军将士没有不寒心的。即使斩杀敌将缴获军旗,也只是偏将的功劳,不是主将的责任。希望您能抑制匹夫之勇,思考王霸之计。"孙权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曹操看到合肥被围攻形式不妙,命令将军张喜带兵前去解围,然而不知为什么,这位张将军却久久未能动兵。当时任扬州别驾的蒋济想了个计策,假装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已经有四万大军到了附近,还故意把这个消息泄漏给孙权。孙权听说一下子来了四万援军,信以为真,不敢再在合肥纠缠撤了兵。孙权的御驾亲征就这样被一纸空文破解。

            这年秋天七月,曹操率领水军进到淮河一带,修筑芍陂(陂,水利工程)开始在这一带屯田。芍陂为春秋时楚国名臣,  中国第一条运河的开凿者孙叔敖所建,因年久失修到三国时期已经发挥不了功效。曹操此时在原基础上重建。曹魏一直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曾修筑诸陂、众堨、通渠等水利工程,比如太寿陂、芍陂、茹陂、郑陂、鄢汝新陂、小弋阳陂、颖南北陂及临晋陂,或七门吴塘诸堨及戾陵堨、还有车箱渠、淮阳渠、百尺渠、成国渠及平虏渠等。建水库、拦水坝及通运河等灌溉水利,可造福农业。其中最有名的应当属吴陂,赤壁之前建成,自魏到宋仍然能用。后来,又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日灌溉良田二万顷,历经千年而功效不衰。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抗的间隙,亦于“青龙元年(公元233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不但满足了长安附近的需求,后来洛阳闹饥荒的时候还有支援的能力。邓艾以对抗蜀汉偷渡阴平出名,但他在历史上的一大功绩也是兴修水利积极屯田,并因此被司马氏启用。曹魏的水利建设虽然也有败笔,但是总体上相当优秀。这样的利国利民的政绩未能在三国演义中有所体现,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这时,庐江有人反叛。曹操命令张辽乐进李典进兵平定后,三人奉命留驻合肥,并从此成为孙权的天敌。

            别处的硝烟都已经散去,唯有周瑜在南郡还在鏖战曹仁。建安十四年冬,双方打了一年后,曹仁终于抵挡不住周瑜的优势兵力,伤亡增多兵力开始捉襟见肘,情势日渐窘迫。曹操看到这个情况,就命令襄阳的守军接应曹仁撤出了江陵,东吴军队终于攻取了这个战略要地。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治理荆州。刘备这时表荐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刘琦病故,孙权也就投桃报李地把刘备任命为荆州牧。周瑜把长江南岸的土地分给刘备,孙权也把妹妹嫁给了他。孙家一家子全都刚烈勇武,这位孙妹妹也不例外。周围的侍女都手持刀剑,让刘备这个新郎“心常凛凛”。从此孙刘联盟进入了名副其实的蜜月期。然而,南郡一战东吴筋疲力尽,周瑜本人都中箭受伤。加上合肥九江一带孙权张昭的进攻也是无功而反,暂时无力对曹魏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攻势。曹魏在赤壁后终于建立了一条完整的防线,稳定了南方的局势。从此曹魏在这一带的防线有惊无险,再未后退半步。此后一直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曹操攻击韩遂马超,将近两年之内没有中国没有大的战事。磨刀不误砍柴功,三家都致力于内政建设,为新的交锋积攒力量。

            曹操回想起赤壁的大败,深感周瑜之后生可畏,暗中派遣周瑜童年的好友蒋干前往江东游说。蒋干是当时的名士,凭借两行伶俐之齿三寸不烂之舌独步长江淮河一带。周瑜当然明白这个家伙是来干什么的,但还是客客气气地把他请进大帐,请他观看自己的军营仓库,并设宴款待,展示孙家赐给他的各种奇珍异宝。然后,周瑜说:“大丈夫处世,遇到知己的主公,外结君臣之义,内有骨肉之亲,言听计从荣辱与共。即使是苏秦张仪,能改变他的志向吗?”蒋干虽然以口才出名,这时也只是微笑,一言不发。他回去后告诉曹操,周瑜不是言辞能够打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