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17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演义中的蒋干盗书虽然精彩,但仅仅是小说家的妙笔。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下了一道求贤令,以书面形式明确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当年冬天,曹操在邺城建造了铜雀台(注1),他那才高八斗的儿子曹植作铜雀台赋为纪念。铜雀台赋流传千古,但铜雀台却在一百多年后毁于五胡乱华的战火。这一年东汉朝廷要增封曹操三个县加以封赏,并有劝其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之意。五十六岁的曹操推辞了这额外的封地,并反击了要他辞职的暗示:“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恐妄相忖度,言有不逊之志,每用耿耿,故为诸君陈道此言,皆肝鬲之要也。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然兼封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曹操的这一番言语,并非全是私心。其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句,气魄雄壮,三国时只有曹操才有资格说这样的言语。五十六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怎么会甘心退休?

            赤壁后,刘表的文臣武将不少都投靠了刘备。然而,刘备手里只有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实在支撑不了越来越庞大的队伍。于是,屈尊去京县(今镇江)见孙权,请求他能将荆州全部让给自己。对此,东吴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为首的就是互为莫逆之交的周瑜鲁肃二人。周瑜上书孙权,称刘备是当时枭雄,手下又有关张这样的熊虎之将,早晚不是池中物;应趁此机会加以扣留,多送美女珍宝让他玩物丧志乐不思楚,来个挟刘备以令诸葛关张。而鲁肃则认为,当时的东吴念念不忘合肥,占据荆州意味着两线和曹操抗衡,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实力;不如趁此机会将荆州让给刘备,这样西方有了一块挡箭牌,就可以全力进攻合肥了。周瑜鲁肃的建议有相同的地方,即都认为孙权独立难以和曹操抗衡,必须设法借用刘备的力量。双方的观点也有区别,就是对付刘备的具体手腕不同。周瑜认为应加以扣押,鲁肃则认为不如采取怀柔政策。孙权认为现在正是招揽英雄的时候,对刘备作得太绝会失去人心,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同时又不甘心把荆州如此拱手相让,因此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多年后刘备听说周瑜的这一建议后,长叹:“英雄所见略同。当年孔明劝我不要去,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可那时哪能不去!到底是被周瑜算计了一番。”

            周瑜看到自己的建议未能被采用,就又想了个点子。他亲自去见孙权,建议趁曹操致力于内政建设无暇南下的良机,向西攻取益州。如果能够得手,进一步北上汉中,连结韩遂马腾等诸侯,到那时留孙权的弟弟孙瑜镇守西蜀,孙权和自己亲自坐镇荆州寻机北伐,那时天下都可以平定了,俨然又是一个隆中对。后世多谓这是周瑜对付刘备的又一“阴谋”,其实未必。这一策略如果实现,客观上对刘备确实相当不利。但想像一下周瑜的处境,北方的曹仁打不动,南面的刘备不能打,那么还有谁?只有西边的刘璋了。作为军事统帅的周瑜,当然不能坐守江陵无动于衷。孙权当即批准了这个计划,并命令周瑜与他弟弟孙瑜一同领兵前进。遗憾的是,周瑜还没到益州,就病死在了半路上。临终前,他最后一次上书孙权,称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如养虎。天下事未定,这是“至尊垂虑之日也”。并推荐忠烈的鲁肃为自己的继任者。孙权失去了最优秀的军事统帅,哀痛不已;又面临着来自曹操的压力,终于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对刘备而言,借荆州是他重大的外交胜利,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荆州。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个胜利的打着相当的折扣。从过程上看,这次的成功实在侥幸。与后来刘备在益州汉中凭自己的努力抓住机遇而取得的成功不同,这次几乎完全决定于孙权的一念之差。如果周瑜不死,孙权还会那么痛快地借荆州?即使死了也没有必然的把握。而这时的刘备,是断然无法和孙权决裂动武的。孙权作为“债主”居高临下,今天想借给你,明天就可能想收回来,谁让你落了个“借”的把柄呢?其次,缺乏一个征服的过程固然省了一番力气,但塞翁失马,这实际也缺了一个扩大威望的机会。来得轻易丢得必然快,曹操就是前车之鉴。曹操在兖州冀州血战获胜,然而正是这些地方成了他巩固的老巢;相反轻易得到的荆州却被周瑜一把火同样轻易地赶跑。刘备本人也曾任徐州牧,也曾占据汝南,却没一次守住了城池。几年后的关羽,实际上或多或少是重复了这一过程。从结果上看,刘备得到的荆州并不完整。北方的襄阳被曹操占据(蜀汉军队攻克襄阳也是罗贯中的无中生有),而孙权在同意借荆州时又将豫张长沙两地一分为二,西边交给刘备,东边另设郡县,以程普鲁肃镇守。孙权此举并非完全是对抗刘备的敌意,长沙有四个县是周瑜的封地而难以奉送,但客观上当然对刘备不利。这样,北边的头被曹操按住,南边的尾巴被孙权揪住,荆州并没有完全成为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设想的“并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风水宝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其实很清楚,就是因为当时的刘备太弱了,“北畏曹公东惮孙权”。连江陵都是低三下四借来的,一百分断然不能指望,连八九十分都拿不到。因此,他不得不忍受这一两头受气,顶多七十分的结果。

            注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怀古流传千古,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更将铜雀台描写成金屋藏娇吃喝玩乐的地方,其实有失公允。铜雀台建成三年后,曹操又在铜雀台的两侧陆续建筑了金虎台和冰井台。铜雀、金虎、冰井三台,是邺城城防工事的构成部分。三台加上周边的其它设施,使邺城成为一座攻守兼备的军事堡垒。五胡时横刀立马於漳河大堤上的石勒、慕容氏等英雄对其仰视不已,惊叹“三台之固”,必欲据之而后快。至于铜雀台名的由来,中国古代时有过长安建章宫双圆阙(西汉汉武帝所建,公元26年赤眉军撤离长安时被烧毁)上铜雀的鸣叫能带来丰收的传说。这个在南北朝十分流行的传说很可能在三国时就已经流传。正致力于内政建设曹操以此来命名在建的高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应该是很有道理的猜测。铜雀台毁于五胡乱华的战火后,后赵的石虎曾重建。对此,有的文献中不加区别有所混淆。三国演义里曹操发掘铜雀后以此为吉兆而建铜雀台之说并无历史根据,仅仅是小说家的文学创作。                    

        第十四篇    曹操得陇        

            自从汉献帝东迁许昌后,战火东移,长安等地保持了相对的平静。李催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兵败被杀,董卓的余党彻底覆灭。韩遂马腾等虽然一时势不两立互相火并,在朝廷的反复劝解下,马腾也不是韩遂的对手,顺势于建安二年左右和解。曹操在官渡赤壁前后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对关中的韩遂马腾等人采取了安抚的政策,并受到了相当的效果。官渡之时,镇抚关中的钟繇在关键时刻向曹操前线运送了两千多匹军马。鉴于当时的形势,这多半是关中诸侯的贡献。后来袁尚的河东太守郭援骚扰曹操后方时,又是钟繇率领马腾等人将这个外甥击斩。战斗中马超腿部中箭而轻伤不下火线,庞德则亲自斩杀郭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之前,征调马腾为卫尉,马腾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来到邺城“安居乐业”。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但北方的根本没有损失。第二年韩遂也在心腹骁将阎行(当年韩遂马腾混战时,就是他差点要了马超的命)的劝说下送儿子来当人质,顺便还搭上阎行的父母。这样,至少在形式上曹操统领着关中。然而,曹操对关中的统治毕竟是形式上的,那个自从建安二年起就一直为曹操抚镇关中的司隶校尉钟繇连长安都到不了,只能屈居弘农遥领关中。同时,关中军阀林立,韩马的臣服还不能使曹操完全安心。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太原人商昭等占据大陵城反叛,曹操任命夏侯渊代理征西将军一职,率领徐晃等率军北讨。夏侯渊等人先后攻破二十余屯,包围并攻下了大陵城,破杀商昭平息了叛乱。司隶校尉钟繇想趁热打铁,请求以讨伐汉中的张鲁为名,进军关中。一旦骗到了关西诸侯的信任,就来个图穷匕现,胁迫关西诸将全部送质任子到邺城,巩固曹操在关西地区的统治。已升为尚书的关西通卫觊和丞相仓曹属高柔在分析了关西形势后,反对这次行动。他们认为那些诸侯都是小人得志,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如今给他们几顶乌纱帽,他们心满意足不会有反叛的举动。然而一旦动兵,他们并不完全是傻瓜,将怀疑曹操的动机,恐怕将招致祸乱。然而,曹操同样不满足于关西仅仅名义上的归附,认为不妨让钟繇试一试,没有听从卫觊高柔的意见(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