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44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东吴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蜀国顶得住魏国的攻击,就抗魏援蜀;否则,就“开辟第二战场”先灭掉蜀汉(孙刘联盟的实质,可见一斑)。蜀汉也作出了反应,增兵永安以防万一,并派使者到吴国去通报情况及打探东吴的底牌。孙权见到这个使者不卑不亢,自己也相当礼貌,双方继续维持了联盟。蜀汉终于从诸葛亮去世的阵痛中稳住了阵脚。

            注1  严格地说,是双方主力不曾交手。按照三国志记载,曹真撤退后魏延曾奉诸葛亮命至羌中,入南安,大破郭淮。史料对此战记载不详细,郭淮很可能是应曹真伐蜀而入武都、阴平,曹真、司马懿等退走后,郭淮可能继续盘桓在武都、阴平一带,魏延大败之并加以追击。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应该看做是收复失地而不是北伐。魏延战败郭淮,大致也是如此。

            注2  蜀汉是否实行了屯田,我看到的资料有矛盾。也有资料称蜀汉不曾实行屯田,因为西蜀本来是富庶的地方,也没有遭受大规模的破坏,无此必要。

            注3  三国志吕乂传记载,“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可见他的北伐并未得到后方的有力支援。

            注4  按照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及其注解,两千石的俸禄是个坎,区别朝廷重臣及普通的官吏。长史一职是丞相将军等重要人物的政治辅佐(军事辅佐为司马),俸禄一千石(偶有六百石)。魏延杨仪二人地位相差悬殊,难怪魏延不服。                    

        第三十三篇    上梁不正下梁不歪        

            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因为抗击有功迁太尉,仍然驻防长安。此后,三国间虽然小摩擦不断,几年间大的冲突没有。曹睿看到吴蜀都蔫了四方安宁,开始飘飘然,于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开始大兴土木。在许昌修建宫殿后,接着在洛阳修昭阳太极殿,殿高十几丈,征用的民夫不计其数,延误了农垦收获都视而不见。作为直接的恶果,当年虽然没有什么天灾,洛阳一带却闹了饥荒,还得靠长安的司马懿运来五百万斛粮食填饱肚子。这样的胡来当然得不到称赞。陈群身为司空(注1)不能不表态:"当年大禹继承了唐虞等圣人留下的富强,还厌恶雄壮的宫室和华丽的衣服。如今是乱世后的刚刚恢复元气,全国的人口还不如东汉鼎盛时的一个郡。吴蜀对我们也是虎视眈眈,边境没有片刻的安宁,万一有个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国家的心腹之患啊。当年刘备称汉中王后从成都到白水关一带大兴土木,太祖(曹操)知道这劳民伤财而窃喜。如今我们走同样的道路,只能便宜吴蜀,希望您能仔细考虑!"曹睿金口中却没吐出玉言:"王道,宫室,这是相关的事(我建宫室就是为了兴王业)。如今吴蜀都被打退,您正应当尽到萧何的责任啊。"陈群一听,这个时候说我是萧何,不就是要我这个司空干活嘛?我是萧何,您到也学学高祖啊:"当年刘项相争,项羽覆灭后鉴于秦朝的宫室官府都被烧光,萧何因此建武库太仓(可不是宫殿),这都是当时的急务,而汉高祖刘邦还嫌太壮丽花钱了。如今吴蜀未平,怎能和他们相提并论?"说完,他又旁征博引,好说歹说总算让曹睿收敛了一点。

            同时,曹睿好色无厌,后宫佳丽从贵人到打扫庭园的宫人好几千,几乎和朝廷的官员数目相当,还任命了女尚书六人来"帮忙"处理政务。廷尉(九卿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部长)高柔说:"按照周礼,天子的宫人不能超过一百二十人,听说后宫宫女众多,恐怕这将导致您子孙稀少(曹睿虽然妻妾成群,却因为荒淫无度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加上自己的子女大多夭折,最后去世时连个继位的亲生儿子都没有)。您还是应当减少后宫的人数然后养精蓄锐为重。"这番话,点到了曹睿的痛处。高柔作为廷尉都"狗拿耗子",杨阜身为少府(九卿之一),职责就是管理宫庭用度,当然更不能熟视无睹:"尧身处茅屋而万国安居,禹忽视宫室而天下乐业,相反,商纣王做鹿台丧社稷,秦始皇筑阿房断江山,这都是您熟知的。不考虑天下的情况而满足于一时的声色娱乐,没有不亡国的。愿您效仿尧舜禹汤,深思桀纣始皇。贪恋宫室的君主没有不灭亡的。您与我君臣一体,我才敢犯颜直谏。如果您能有所感悟,即使将我下狱斩首,我也是死得其所!"这一番言语,终于打动了曹睿,他做亲笔信回答(或多或少改变了点?)。

            曹睿到底找了多少宫女,连杨阜这个少府都不清楚。为了进一步劝曹睿减省那些幽居深宫不得宠幸的宫女,杨阜把管具体事情的府吏叫来想问问到底有多少人。不想,这个人真有骨气:"这是秘密,恕我无法奉告。"心急如焚的杨阜当即火冒三丈,立刻就赏了这"公事公办"的家伙一百大板,把这个芝麻官打成了芝麻酱:"我身为少府贵为九卿,我都不配知道的秘密你这个小官凭什么能知道!"曹睿私生活相当不检点,却任命了这么严肃厉害的"管家",不可思议。除此之外,蒋济孙礼等人也是三天两头上表。曹睿对这些逆耳忠言虽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也明白他们不是无理取闹,并不将他们治罪,时不时地也能有些采纳。谁知道,正当他“略改前非”时,当年七月洛阳的崇华殿遭了火灾,曹睿当时就坐不住了,立刻下诏书要重建,还要扩建。曹睿是个急性子,有人误了工期,立刻就叫来问罪,动不动就处死,害得大家又是一番苦口婆心。

            在这些逆耳忠言中,有一人与众不同。崇华殿遭火灾时,曹睿问太史令高隆堂,这有没有什么风水上的问题?高隆堂说这是老天惩罚作威作福的君主,再顺势劝曹睿收手,曹睿当然不听。刚刚开工,上面忽然发现了个鹊巢,曹睿又把这个太史令招来,高隆堂却以鸠占鹊巢来解释:"这样的征兆,恐怕意味着宫殿建成后,他的主人已经不姓曹了。如今的解决方法,还是停建,让这几万民工回去务农。您如果能罢徭役兴德政,那么即使是三皇五帝也可以相提并论。"曹睿听的悚然动容,但还是不停工。高隆堂的话,一方面有历代失政的君主必定亡国的古训,一方面有对曹魏疏远亲族政策的担忧。曹丕登基后,限制他的兄弟们的权限,虽然有王位却将他们封地从一个郡削减为一个县,手下也只有一百多老兵。曹睿当政后虽然复他们的封地为一个郡,但仍然不给实际的职权。才高八斗的曹植屡次上表要为国效劳,都被他的这个侄子婉言谢绝,礼貌而坚定。这样的政坛,自然是君轻臣重,或许这时的高隆堂已经预见到了魏国亡于宫廷政变的前景。第二年,彗星出现,高隆堂再次趁机劝曹睿停止这些劳民伤财的无用功,两年后病死前更直言要曹睿防范"鹰扬之臣"(多半,指的就是司马懿)。曹睿对他的态度,则和对陈群杨阜等人差不多,礼貌地不听。不知道他是否没听懂。

            景出元年(公元237年),鉴于公孙渊出尔反尔,又联结东吴,曹睿任命了毌丘俭为幽州刺史作进兵讨伐的准备。毌丘俭得此重任后,到也兢兢业业,不久后上表称要出兵,信誓旦旦地说手到擒来。群臣大都议论纷纷,说公孙家在辽东已经几代人了,根深蒂固;而毌丘俭说这么轻松就能获胜,恐怕是吹牛。曹睿不听,他命令毌丘俭进兵的同时,还下旨征公孙渊进京,军事政治双管齐下。公孙渊一看,当即就公然反叛,来了个兵来将挡抗拒毌丘俭。这时候正逢雨季,辽河涨水后毌丘俭打不赢,压不住这个地头蛇,只好撤兵。公孙渊得意忘形,魏国就这么两下子啊?立即称燕王,改元并任命百官,公开地造了反,还对鲜卑一通封官许愿,拉着一起要给曹魏点颜色看看。

            祸不单行,这年九月各地发了洪水。这个时候的曹睿,外不修长城内不垒堤坝,仍然在忙着“装修”自己的私宅。曹睿为了求长生不老的办法,又命令把汉武帝在长安的铜人和呈露盘等运到洛阳,给自己新建的宫殿添彩。铜人太重,半道只好放弃;而汉武帝建的呈露盘半道也断了,摔在地上的声音几十里外都能听到。于是他就命令在洛阳另行铸龙造凤。大概是认为宫殿建设进度迟缓,他在洛阳让公卿全都跟着他挖土建殿,自己也不偷懒。魏国前有夏侯惇后有邓艾,确实曾经亲手干农活来以身作则鼓励农垦屯田,您堂堂的魏明帝,就这么承上启下地带着大家“干活”?如果您能效仿大禹...即使是秦始皇也比这强啊。这样的胡来,当然又遭致了反对。有一个叫董寻的小官,言辞激烈地上表,直斥曹睿修建宫殿本身就劳民伤财,还说让公卿百官动手简直是丢人现眼。如此一番痛斥后,董寻就等死不想活了;而曹睿果然龙颜大怒,但也是一如既往地既不听也不罪。或许,他虽然胡来却不傻;或许,他忙得没空?高隆堂卫觊等要员也是连连上表,先说如今天下三分,虽然有人为了取悦大家,说我们是尧舜吴蜀是“土鼠”,实际上天下三分,大家各为其主,和春秋战国的形势没什么两样。如今还有些地方千里没有人烟,您不加以注意,恐怕无法振兴国家。当年武皇帝(曹操)在世,“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因此才能剿灭群雄给您留下这么个天下,这都是您亲眼所见。吴蜀这样的对手,并非呼啸山林的草寇,都是各自独立称孤道寡的强敌。如果有人来告诉大家,孙权刘禅都励精图治,轻徭薄赋,举贤任能,有礼有度,您能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