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白话三国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白话三国

第45章

书籍名:《白话三国》    作者:赵括


                                    反过来,如果他们挥霍无度苛捐杂税,您难道不拍手庆幸?如今我们还是应该聚集群臣,量入为出,否则早晚国库见底,那时候就悔之晚矣。

            自从吴蜀的进攻被打退,诸葛亮病死的随后几年,是最能够体现曹睿为人的几年。曹睿在封建君主中可算个异类,简单的说,他昏而不庸,私事昏而公事不庸。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攻克邺城后,曹丕娶了袁熙的夫人甄氏为妻,于建安十一年(注2)生下曹睿。曹睿小时候就很聪明,曹操对这个孙子也是宠爱有加。三国志明帝纪记载,曹操“每朝宴会同,叡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曹丕虽然因为他的母亲甄氏失宠被杀而不曾正式立他为太子,其实早就心有所属。三国志记载,曹睿“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他在位的十二年中,军事上可谓颇有建树,吴蜀的攻势都被遏制,无论孙权陆逊还是诸葛亮都未能从他手里得到任何便宜,孙权甚至可谓出尽了洋相。临终前又派司马懿平叛公孙渊,使辽东重入魏国版图。同时,他并没有不切实际的伐吴灭蜀的计划。曹休兵败淮南,他能亡羊补牢;曹真遭遇大雨,他也能适可而止。政治经济上,他注重法理,明于断狱,五铢钱的恢复也堪称大手笔。他最大的缺点,就是私生活糜烂。修宫殿招宫女,为此犯颜直谏的大臣不下二十多人,曹睿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一视同仁:既不听,也不罪,相当的宽容和固执。杨阜把那个芝麻官打扁后,他处处躲着这位杨少府,看来也知道自己理亏;陈群高隆堂的奏章,他看后也能动容收敛。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彻底来个知错就改,那样您不就是有口皆碑的明君了吗?作为个人悲剧,曹睿荒淫的私生活直接造成了他的短命。曹丕曹睿都好色,甚至是荒淫。这大概也是他们以四十岁和三十四岁英年去世的原因之一。幸运的是,曹睿在位时期,魏国疆域庞大,总的讲军事政治经济诸情况也相当不错,加之他有一批忠诚正直的手下,他的上梁不正并没有导致下梁歪。他本人也痛恨下梁歪,浮华的他却屡次三番地下令不得录用浮华的“同伙”。反过来下梁不歪或多或少缓解了他的上梁不正,曹魏这辆火车并未脱轨。

            景出二年(公元238年)正月,私事昏而公事不庸的魏明帝曹睿在新落成的宫殿里,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忧心忡忡地开始考虑起国事。辽东的公孙渊已经公然反叛,总不能让他得意下去,况且他是北连鲜卑南结东吴。如今吴蜀都没有什么动武的迹象,应趁此良机加以剿灭。但是,田豫毌丘俭先后无功而返,看来这个地头蛇并不好对付。想到这里,他下了决心,从长安招“强龙”太尉司马懿进京。对辽东的公孙渊,魏国终于打出了王牌。

            注1  太尉,司徒和司空合称三公。按照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三公具体分工为:太尉掌兵事,司徒掌政事,司空掌工程建筑。

            注2  曹睿在位12年,但他登基和去世的年龄有两种说法,22岁,34岁以及24岁,36岁。按照陈寿三国志本文,曹睿公元226年以24岁的年龄登基,公元239年36岁去世,但裴松之在他的注中将这两个年龄改成了22岁和34岁。其分歧是重大的: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攻破邺城后,曹丕才娶到原为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如果曹睿为24岁登基36岁去世,就是说他实际上是袁氏骨肉。陈寿这件事上真的弄错了?以曹操父子行事之离经叛道以及对养子的喜爱,立一个养子继位并非不可能。                    

        第三十四篇    强龙力压地头蛇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奉命从长安回到洛阳,看到街头忙碌的民工以及新建在建的宫殿,也是大吃一惊。他在长安就听说了曹睿的胡来,看来实际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庙堂之上,曹睿与他寒暄一番后就开始讨论剿灭公孙渊的部署,并给了他四万大军。不少大臣认为,四万人太多了,恐怕军粮难以供给。曹睿干私活时大手大脚,办公事时也毫不吝啬:“此去辽东四千里,虽说打仗靠的是计谋,但也不能忽略‘力气’。这方面,我们不能太小气。”说完,他问司马懿:“您认为公孙渊将有什么行动?”司马懿回答:“他要是弃城先离开,这是上计;据守辽东抵抗,是中计;退守襄平,是下计,就是我的囊中之物。我估计公孙渊没那么聪明,肯定是先据守辽河,然后退守襄平。”曹睿一听,那不就是你的囊中之物吗:“那么,您估计要花多长时间?”司马懿说:“一年左右。去一百天,打一百天,回来的路上也是一百天,加上六十天休整,足够了。”临走前,司马懿也劝曹睿弃奢华罢宫室,节省民力以务农。然后,他带着牛金、胡遵等部下直奔白山黑水。

            辽东的公孙渊听说这回的对手是司马懿,明白曹魏动了真格也有点害怕,立刻派使者入东吴再次称臣纳贡请求救兵。孙权看到这个使者,又可气又可笑:当年你是怎么对待我的使者的,如今反过来求救?亏你还敢来!当时就要把这个使者砍头。手下人劝阻:这是匹夫之怒,不是霸王之计。如今我们还是应该款待这位使臣,然后派兵去看动静。如果魏国不胜,我们就有了不计前嫌的名声;如果公孙渊不支,我们就不能趁火打劫吗?孙权点了点头,于是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公孙渊,信誓旦旦地说我东吴一定与您同甘苦共患难。开了公孙渊一阵玩笑后,孙权又说了一句心里话:“司马懿用兵如神所向无敌,我深为老弟你担忧啊。”

            六月,司马懿大军到了辽东。果然不出他所料,公孙渊派出几万骑兵沿着辽河附近的辽燧(今鞍山市西)连营六七十里坚守。司马懿派兵虚张声势地向南运动调动对手,他们也傻乎乎地跟着向南,司马懿趁机将主力北渡,并烧掉了燕军的船只桥梁。然而,司马懿扎下营寨后仍然不正面迎战,却率军猛扑襄平(今鞍山市北)。大家不明白,纷纷来问司马懿:“如今这么只下寨不打仗,大家可都是摩拳擦掌啊。”司马懿回答:“敌人营寨扎得坚固,就是想以此来疲惫我们。现在硬拼,正中他们的下怀。如今他们的主力在这里,襄平老巢必然空虚。我们做出突袭的姿态,他们怎么敢还在这里逗留?正所谓攻其所必救。大家既然摩拳擦掌,那么我们趁他们慌乱时半道截击,一定能大获全胜。”说完后,他带着人马大摇大摆地向襄平进发。

            辽燧的燕军听说司马懿偷渡辽河直指老巢,果然惊慌失措,顾不得仔细考虑慌慌张张地就追了上来。司马懿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迎头痛击并连战连胜。燕军打了败仗后残部逃回襄平,司马懿随后进军围攻。可是天公不作美,七月开始又下起了大雨,前后持续一个月。辽河泛滥后平常的陆地上水深数尺。魏军困苦不堪,请求让司马懿下令将营寨移到高处避雨。司马懿下令:有敢移营的,斩!都督令史张静不听命令,司马懿立刻将其处死,强行压制军中的怨言(想想彝陵一战中刘备让水军上岸避暑后被陆逊修理的惨状,司马懿的部署虽然不近人情,但不是没有道理)。公孙渊被困襄平,粮草成了大问题,趁着水势滔天魏军行动不便,偷偷派人到外头放牛牧马收集粮草。魏军士兵看到后,当即就要打,也被司马懿下令禁止。然而,司马懿的军令得不到部下的理解已经是定式了,他的司马陈圭就一头雾水:“太尉您当年攻杀孟达时,千里奇袭八路强攻,十六天攻破上庸。如今远来,却这么任对手放肆,实在不知道您打的是什么主意。”司马懿笑笑回答:“当年孟达兵少,但军粮可以支撑一年,我虽然兵多但粮食只能支撑一个月,我又怎能优哉游哉!我的人马是孟达的四倍,因此不计死伤强攻硬打,这是在和军粮竞赛。如今情况正好相反,敌众我寡贼饥我饱。况且,这么大的雨,强攻又能有什么收获?自从大军出发,我不怕敌人来打,就担心敌人逃跑。如今他们的军粮即将告尽而我们的包围尚未完成,如果攻击他们出来放牛牧马的小兵,这是打草惊蛇的举动。他们仗着城池坚固,所以才会明知有这么多的缺陷还硬撑,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计就计,以假装无能来迷惑他们?”司马懿既然不在乎这些蝇头小利,那么他一定是有斩草除根的大计了。可惜,这个公孙渊却始终执迷不悟。

            司马懿的军令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是定式,但带来大家渴望的胜利也是定式。一个月后,雨过天晴。司马懿巡视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合围襄平猛攻不息。云梯冲车弓箭投石,史称“矢石雨下”,同时挖地道竭尽全力。公孙渊这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城中人多嘴巴也多,粮食已经吃光,饿孚遍地又怎能打仗?这样的窘境下,手下的人马也渐渐地有人开始投降。他没办法,派“相国”王建和“御史大夫”柳甫来请求投降,要司马懿退后一步然后他自缚出降。司马懿当即把这两个人斩首,写檄文明告公孙渊:“当年楚郑同为列国,郑伯出降时还袒胸牵羊。如今我身为太尉,又是代表大魏天子来讨伐你,你居然就派这么两个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头来!他们已经被我斩首示众。如果你真的有诚意,再派个年轻利索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