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金瓶梅之谜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金瓶梅之谜

第19章 “银托子”“颤声娇”等物是什么东西?

书籍名:《金瓶梅之谜》    作者:马征


  1.银托子

  §§§第四回:写西门庆与潘金莲在一处吃酒,吃得酒浓,春心烘动,引潘手摸弄。

  原来西门庆自幼常在三街四巷养婆娘,根下犹束着银打就,药煮成的托子。

  由此可见,银托子是一种男性使用的助性器具,环型,用银打制,故称银托子。书中西门庆几乎每次都戴着它,有时还并用两个,如第五十一回、五十二回。对女性而言,这东西会产生痛苦。潘金莲就几次说过:“这托子硬硬的,格的人痛”;孟玉楼也要西门庆除掉它。

  2.缅铃

  第十六回,说从西门庆的袖子里滑浪一声吊出个物件儿来,拿在手内沉甸甸的,绍弹子大。潘金莲认了半日,不知为何物。还说它“怎的把人半边肮膊都麻?”这句话肯定有些故弄玄虚。接着西门庆便解释:“这物件你就不知道了,名唤作‘勉铃’,南方勉甸国出产的,好的也值四五两银子。”

  后来,在第二十七回、三十八回、八十三回中又提此物,并描绘了用法。从这些描述看,缅铃是男女性交时,放人女性阴道中的器具。《檐曝杂记》卷三《碎蛇缅铃》说到此物,颇有神秘色彩:(前段说滇有异蛇)又缅地有淫鸟,其精可助房中术。有得其淋于石者,以铜裹之如铃,谓之“缅铃”。余归田后,有人以一铃来售,大如龙眼,四周无缝,不知其真伪。而握入手,稍得暖气,则铃自动,切切如有声。置于几案则止,亦一奇也。余无所用。乃还之。

  说缅铃是用“淫鸟之精”做成,这只能是“天方夜谭”的故事。此外,《枣林杂俎》早有此说,也大同小异:

  缅铃,相传鹏精也。鹏性淫毒,一出,诸牝悉避也。遇蛮妇,辄啄而求合,土人束草人,绛衣簪花其上。鹏之不置,精溢其上。采之,裹以重金,大仅豆。嵌之于势,以御妇人,得气愈劲。此说又附会了道家的养生、采补理趣,实不可信。

  据荷兰汉学家高罗佩考证,此“勉铃”即日本“琳之玉”的原型和根源,为女生用器具,18世纪应用于欧洲。空心小球,用薄银片做成,成对使用,其中一个装有一滴水银,另一个装有金属舌,在被摇动时会发出颤音……(见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

  3.硫磺圈

  第二十七回,写西门庆“先以初使上银托子,次只用硫磺圈来”。三十八回有“硫磺圈套其首”、“硫磺濡研难湿,妇人蹙眉”云云;五十二回,写潘金莲要西门庆“把头子上圈去了一个”,“西门庆真个除去硫磺圈,根下只束着银托子”。

  由此看来,所谓硫磺圈是用硫磺做成的,环形较脆,二十七回有折断的描写。

  4.颤声娇

  又叫“闺艳声娇”。第二十八回,写“涂在蛀口内”;第五十一回,写潘金莲对此物的感觉是“一味热痒不可当”。第七十三回、八十三回等多次写到它。

  从书中描写看,“颤声娇”是一种春药;虽然供男性使用,但对女性不产生作用。为此,西门庆常常借助它进行性征服。

  5.封脐膏

  第三十八回,写西门庆从家中拿了一个锦包儿来,打开是“银托子、相思套、硫磺圈、药煮的白绫带子、悬玉环、封脐膏、勉铃一弄儿淫器”。下面讲了“封脐膏”的用法:“将脐膏贴于脐上”。

  书中只在此回提到一次。看来是男性用壮阳助兴药。

  6.悬玉环

  见上条,也仅在三十八回出现一次。高罗佩考证为男性助性器,环型,象牙质,有雕饰,有孔,系带子扎于腰间。

  7.相思套

  书中提到过三次:①是第十九回,写蒋竹山为了打动李瓶儿,便“修合了些戏药部,门前买了些甚么景东人事,美女相思套之类”。②第三十八回,西门庆带到王六儿家的淫器包儿中有此物。③第八十三回,写潘金莲与陈经济、庞春梅三人纵欲时,打开西门庆的淫器包儿,内中也有此物。

  8.景东人事

  书中两次提到:①是第十九回,蒋竹山所购器物中。②是第七十九回,写西门庆“****又带着景东人事”。估计应是明代流行过的用器。

  9.白绫带子

  书中多次出现。第三十八回既云西门庆的包儿中有“药煮的白绫带子”;第七十二回到七十三回又围绕缝制一条“白绫带子”大做文章。

  根据书中描写,此物系用白绫缝制的带子,用春药浸泡装填。带子拴住根部,再系于腰间,相当于银托子的作用。

  10.同心结托儿

  王六儿自制的男用器物。见七十九回,王六儿剪下自己的一缕头发,用五色绒缠一个“同心结托儿,用两根锦带儿拴着”送给西门庆。西门庆取出来“套在龟身下,两根锦带儿扎在腰间”,说它“比银托子和白绫带子又不同”。其实是铺写,为王六儿炮制一个“杰作”。

  11.胡僧药

  这是作者从具体的物质性春药中提取出来的春药象征。按书中的描述,有两种:一是丸药,口服;一是药膏,粉红色,类似“颤声娇”,外用涂抹。潘氏对此药的感觉是“从子宫冷森森直掣到心上”(第五十一回),这不过是小说家言。西门庆凭借这些器具、丸药和膏药,大肆征服、玩弄女人,个个都让他唬得怕了。但最后的结局是他换来了自己的纵欲身亡。作者的旨意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