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财富的归宿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财富的归宿

第26章

书籍名:《财富的归宿》    作者:资中筠


                                    关于美国社会的研究仅限于范围狭窄的学术讨论会和个别博士论文。而此时美国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改良的兴趣正在上升,大学也开始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基金会成立伊始就把出版作为重点工作,起初利用别的出版机构,1917年起自己进行出版。第一个十年出版了47部书和250本—300本

            小册子,其中1/3是基金会自己的工作人员撰写的,其余为委托他人研究专题的成果,以及部分资助的调研工作报告。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基金会专门聘请了有经验的编辑。第一本书出版于1908年,是关于抗结核病运动的手册。其他内容有关于匹兹堡和纽约的生活条件的调查,关于犯罪的治理和预防的系列丛书(为1910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监狱大会作准备),以及关于劳工、救济院、社会保险、住房改革等题目,都是当时社会新的关注点。此外,还建立了有自己

            特色的图书馆。20年代社会科学的重镇是威斯康星大学,著名的改良派社会学家如伊里(Richard  T  Ely)等得到塞奇基金会不少资助。不论是塞奇基金会自己的研究,或是其资助的研究,都在进步主义运动中提供了举足轻重的论据,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占上风的情况下,对推动改良学派并帮助其扩大影响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世纪初劳工问题突出,劳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主要的研究课题,塞奇基金会成立了工业研究部,由一位思想比较激进的基督徒玛丽·凡·克里克(Mary  Van  Kleek)领导,发表了许多揭露童工、女工和一般工人的恶劣处境的报告,以至于被称作劳工运动在慈善界的代言人。她的努力影响了基金会在这方面的进步倾向。但是后来,随着美国政治的向右转,她激进的立场越来越不见容于主流社会,以致塞奇基金会常常否认她所发表的报告代表基金会。1948年她被塞奇基金会悄悄劝退。50年代初考克斯调查时她自然成为攻击对象,不过当时的塞奇基金会主席在答辩中仍然对她早期在基金会的工作成绩和留下的影响予以肯定。④

            此外,塞奇基金会在长岛出资建设“森林山园”。那是一片200英亩的住宅区,由基金会出资与家园(建设)公司合作开发,请著名设计师按照理想的(和谐、方便、美观)住宅区建设,并以比较方便的手续出售,作为模范社区的示范。此项投资为40万美元。

            以上各项工作由于是早期开创性的,故详细列举。以下叙述将较为简略。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30年代初经济萧条时期

            2.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30年代初经济萧条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美国决定参战时,基金会的工作重点转入为政府的战时需要服务,基金会本身的业务或缩减或暂停,战争结束后才逐渐恢复。各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国家所需的各项工作。陆军部长、国防委员会主任和美国红十字会平民救济总干事都得到基金会班子的协助。格伦本人参加了教会的战时组织和美国红十字会纽约分会的工作。统计部门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部门负责人埃尔斯到军队服务,为军队的需要作统计,特别受欢迎。

            1918年塞奇夫人去世,在遗嘱中将她全部剩余财产500万美元捐给基金会,使本金达到15亿美元,另外还有一些不动产的捐赠。

            一战以后,工作基本延续原来的思路,略有调整,战前对劳工和妇女的研究继续进行,并加强了对救灾、监狱条件和改造罪犯等问题的研究。这个时期有两个突出的重点:

            一是劳资关系的研究。战后劳资关系问题突出,工潮时有发生,有些企业家开始实行某种程度的缓和矛盾的妥协措施。塞奇基金会的劳工部以此作为研究重点,选择了一些劳资调和的典型作个案研究,其中有:洛克菲勒属下科罗拉多煤铁公司的资方开始与工人进行的有限对话(号称“洛克菲勒计划”)、纽约瓦瓶戈尔斯瀑布村的荷兰漂白厂作为美国第一家试行新的民主管理制度的企业的成功经验、一家著名的零售商店实行职工参与管理的经营模式、联合矿工工会的工作方法以及伊利诺伊州烟煤矿的劳资协议等。研究成果出版了5本书,统称《企业关系丛书》。1922年煤矿工人大罢工时,这些研究成果受到报界广泛宣传,也引起时任劳工部长的胡佛的注意,要求基金会进一步研究欧洲和加拿大的劳资问题。全国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总裁要求他们调查研究好莱坞的雇员待遇问题,纽约残疾人就业局要求对其工作改进提出建议……这些都说明当时这方面的需求十分旺盛。  此外基金会将就业与失业问题、职业妇女问题乃至平权法案都作为研究重点,成果斐然。

            二是统计工作服务面扩大。1919年统计部负责人从军队回到基金会,恢复工作。随着各种社会调查的发展,该部门的工作覆盖面也日益宽广,不但为本基金会的研究成果服务,而且为其他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帮助——或协助其分析数据,或参与评论其调查报告,如教育、人口、工资物价、就业、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开支比例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协助联邦人口调查局作关于监狱罪犯的研究统计之事。原来有关方面提出的供公布用的报告是按种族、肤色和原住国分类的,经基金会参加此项工作的哈特博士力争,在公布前改变了此种带有种族主义性质的分类法。

            在以上工作中,玛丽·凡·克里克都起了重要作用。

            3.    1932—1946年

            这一时期哈里森(Shelby  M.  Harrison)接替格伦为会长,在人事上有很大变动。董事长及元老罗伯特·德福莱斯特于1931年去世,由副董事长珀迪(Lawson  Purdy)代理,1937年正式当选为董事长。格伦继续留在董事会,为惟一的元老。

            这个时期与基金会有关的最重要的新情况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这是对基金会方针的一次重大考验。在投资回报下降、资金减少的情况下,是放弃原来的长期项目改向紧急救援委员会捐款,还是维持原方针?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维持原方针,不向紧急救济直接捐款。实际上,基金会通过各部门的工作以它特有的方式向解决大萧条问题作出了贡献。例如,慈善组织部中止了其经常项目,为总统紧急就业委员会准备材料,对工作救济、生存家园、现款救济金、州与联邦政府的项目以及工程进度机构进行一系列调研;文体部为被迫失业人员的空闲时间策划消闲活动;消费者信贷部继续研究解决因大萧条而急剧增长的急需借款的人的问题,并进行一项关于消费信贷对商业周期的影响的长期研究;统计部统计失业、物价指数和救济数字等。统计部主任暂时借给纽约紧急救援局,组织成立一个新的统计部门,负责计划分发每月1800万美元的救济款。

            在资金方面,大萧条之前的五年中基金会收入一直上升,1929年后逐步下降,到1944年由原来的年收入70多万美元降为50多万美元。工作和捐赠也有所调整:关闭了一些部门;工业研究部和统计部则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研究主题为劳工问题和技术发展对生活水平的影响;1933年成立的社会工作年鉴部继续原来每两年出一期的年鉴,内容有所充实;两个服务部门(图书馆和出版部)的业务都有较大扩展。基金会在二战时没有像一战时那样停止业务,因为一战时由基金会工作人员志愿服务的工作在二战中大半由政府出资有组织地进行。不过基金会还是给某些工作人员以暂时假期,让他们以各自的专业分别对战时工作作出贡献,战后再恢复职务。他们大半在社会工作和福利、救济等方面服务,其中包括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

            塞奇基金会成立之时,基金会的分类并不明确,它既资助其他机构和个人的项目,又自己进行研究。以后逐步转为以自己研究为主,在1969年税法明确后,归入运作型基金会。其20世纪后半期的活动将在第八章运作型基金会中介绍。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基金会成立前的捐赠

            二、    卡耐基基金会

            (一)    基金会成立前的捐赠

            众所周知,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1835—1919)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其铁路和钢铁产业对美国工业化所起的关键作用也不必赘言。他出身于贫苦的苏格兰移民家庭,是自学成才、白手起家的典型。早在19世纪末,他作为个人,已有多项捐赠。最早、最有名的创举是在美国各地和英语国家建立公共图书馆,20年中锲而不舍,共捐款4300万美元,建立了2000座图书馆。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甚多,除最主要的“卡耐基基金会”之外有以下诸项:

            (1)    卡耐基学会。这是卡耐基回报匹兹堡市的一座综合性文化设施。最初于1893—1895年出资112万美元建立图书馆和音乐厅。以后又陆续捐款1100万美元建立博物馆和画廊。

            (2)    卡耐基理工学院(即今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前身)。1900年开始创办,1905年在匹兹堡建成,最初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工业学校,1912年升级为大学水平的卡耐基理工学院,是美国最早把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包括在工程师培养中的理工科大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