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财富的归宿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财富的归宿

第40章

书籍名:《财富的归宿》    作者:资中筠


                                    在上述各个领域出现了改革的大好时机。研究所的决策也符合这一方向,本质上是由政府走向民间。例如支持“重新制定州福利政策集资团”向31个州的100个组织捐了近300万美元,争取各州在制定新的福利计划时在儿童医疗、交通和就业培训方面有所改善。另外OSI于1996年在巴尔的摩设立了办事处,争取到大批资金转向民间,对一些市区的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    麦克阿瑟基金会

            麦克阿瑟基金会(The  John  D.  &  CatherineT.  MacArthur  Foundation)1970年成立于芝加哥。其创办人约翰·麦克阿瑟本人是在大萧条时以收买破产企业的股票投机起家的,后来又开办金融和保险公司,专门乘人之危赚取暴利,连他的兄弟也认为自从约翰进入保险业,那就是这一行业最黑暗的时期。尽管曾被《福布斯》杂志列为美国两大首富之一,但是他生活极为节约,吝啬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待人也粗暴无礼。总之,在60年代,他代表最恶劣的资本家的形象。他本人绝非慈善家,也不相信社会平等和改良,与卡耐基、洛克菲勒等人完全不一样。据说他成立基金会是由于不知道如何处置他的财产。基金会真正正常地运作是他于1978年去世之后,现在成为了对美国和全球的改良与和平事业最大的资助者之一。

            基金会的董事是麦氏夫妇与其子罗德里克(J.  Roderick  MacArthur),董事长兼会长、副会长以及总顾问都是公司的合伙人和高级职员。麦氏本人1978年去世,没有留下任何对基金会的指示。在他死后一段时期,基金会内部矛盾重重,罗德里克和其他几位董事意见不同,他认为基金会应该起破冰船的作用,作为政府的“社会良心”引导政府,因此其主要资助对象首先应该是处于探索中的天才。例如爱因斯坦不能先提出一个要发现相对论的项目申请才得到资助。他还认为这符合老麦克阿瑟重视个人创造力,轻视官僚组织的一贯精神。对基金会的运作和组织,他也与其他成员看法不同,所以处境孤立。经过激烈的内部斗争,董事会扩大,新的成员多数为罗德里克请来的自由派倾向的教育家、科学家,其中有前芝加哥大学校长、麻省理工学院名誉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罗德里克的意见得到一定支持,但是内部斗争仍然不断。由于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基金会采取一种独特的组织方式:成立若干小组,各由一名董事领导,自己决定资助对象。就在其捐资方向不确定的同时,基金会的财产却迅速增加,规模日益扩大。由于税法规定了每年必须捐出的最低数,基金会在最初几年中往往对单一对象给予大笔资助。例如1982年在一位董事建议下,捐款1500万美元建立一家新的世界环境和资源研究所;1983年在另一位董事建议下,捐款2000万美元,资助把基因工程的成果用于寄生虫病的研究项目。

            罗德里克本人一直坚持基金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致力于社会改良,为政府所不能为,诸如公民权利、环境保护以及反对当时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等问题,他都站在进步的一边。但是,一方面,他所处的时代是美国社会倾向于保守的时期,另一方面他既理想主义又刚愎自用,与董事会所有成员都不和,因此他的主张并不能在基金会中贯彻。他还曾向法院控告其他董事会成员滥用资金,中饱私囊,控告虽未能成功,却使基金会的工作在不断争吵中有所改进。1984年5月,董事会决定以3.84亿美元卖掉保险公司,这样,与很多基金会一样,麦克阿瑟的资金也开始分散不再集中在一家。这样也除去了罗德里克对基金会的一项指责。富有戏剧性的是,罗德里克于当年12月因癌症去世。在此以后,麦克阿瑟基金会内部尖锐的冲突逐渐平息,而且实际上罗德里克的思想还是留下了烙印,加上其雄厚的资财,并吸收了一些有经验的顾问,例如前福特基金会的会长邦迪和卡耐基基金会会长汉堡等人。基金会在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中成为颇为重要的基金会之一。从1984年起,其资产一直名列美国大基金会的前列。1998年底的资产为4168672亿美元强,当年捐赠数为123517亿美元多。从1978至1998年的20年中总捐赠数达10亿美元。

            老麦克阿瑟本人虽然不是慈善家,但是成立基金会就得有宗旨,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宗旨笼统地定为:“帮助团体和个人促进人类生存条件的持久改善。”宗旨在后来的工作中又逐步具体化:“谋求发展健康的个人和有效率的社区,各国和国际的和平,对生育作负责任的选择,实现足以支撑健康的人类社会的全球环境。”与其他大基金会一样,麦克阿瑟基金会在实践中有两大领域:一是国内改良,二是国际和平和全球发展。近年的趋势是国际的分量日益加重,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项目大约占它有组织捐赠的40%强。与福特基金会一样,麦克阿瑟基金会由于实力雄厚而出手较大,不过相比之下,麦氏的捐助更加集中。90年代中期以后,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捐助集中在八大项目:社区建设、教育、卫生、和平与国际合作、人口、世界环境与资源、个人课题(设麦克阿瑟奖金),以及其他综合性项目。以上八项中只有第一和第二项主要在美国国内,其余都是面向国际的。最后一项是指在基金会经常性项目以外的随形势而变化的研究和行动,例如近年来的国际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

            基金会国内问题上的做法是研究和实践并重。在地域上有两个重点,芝加哥(基金会所在地)和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老麦克阿瑟去世的地方)。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财富的归宿》  第四部分威廉·宾基金会

            ●    经济机会平等,包括对经济不平等的根源的研究、有关政策的分析、促进向经济平等和社会保险方向倾斜的政策,以及有利于经济平等的社区建设的直接行动。最后一项限于在芝加哥和棕榈滩。

            ●    加强社区促进个人和集体发展的能力,重点在低收入社区,包括社区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发人力物力资源,政策分析以及资助当地的艺术发展(基金会相信艺术是推动个人和社区进步的有力手段)。

            ●    儿童和青少年成长,重点在研究和实施公立教育制度、社区青少年设施和少年犯罪的司法制度几方面的改良。

            基金会在国际方面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军备控制与和平、人口和环境,其中人口和环境项目的国外重点是巴西、墨西哥、印度和尼日利亚。在对这些领域选择资助对象和课题时,基金会贯彻以下宗旨:

            (1)  强调安全的持续性——鼓励对当前世界性问题的根源以及可行的处理办法的研究;

            (2)  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寻求与其他国家的有关机构合作,特别强调人权问题,促进市民社会的参与;

            (3)  美国的利益和责任——对美国决策者和公众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美国积极参与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既是它的责任又符合其利益。

            麦克阿瑟基金会成立于冷战后期,对冷战以及冷战后的形势的关注是其特点之一。因此它在地域上的重点经常是苏联和东欧地区,冷战前后都是如此。这方面有特色的项目是柏林墙倒塌之后对民主德国转变的资助;苏联解体初期,捐资进行档案的整理与

            公开,特别是涉及外交部分,美国学术界对此兴趣极大,从各种渠道千方百计设法得到这些档案。麦克阿瑟基金会于1991年就设“冷战史”项目,以华盛顿的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为基地,资助美国及有关国家的学者利用前苏联的档案对冷战期间各个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包括范围甚广,形式多种多样。俄罗斯、东欧和中国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这个项目。其中一项工作是组织力量把俄文档案译成英文,按问题出不定期的《冷战公报》,  已连续进行10年。由于俄罗斯的档案尚无规范的整理和解密制度,查阅不便,而且懂俄文的人毕竟大大少于懂英文的人,事实上这些资料也不可避免地经过美国研究者的筛选,但

            这种公报也成为冷战史的权威原始资料。特别是有些档案是在苏联解体初期的混乱中开放的,现在又封闭起来了,所以已开放的资料尤为珍贵,

            基金会的这一工程也就更具意义。最近的一大动作是在2001年“9·11”之后,麦克阿瑟基金会公布出资500万美元设立对恐怖主义的研究项目,鼓励有志者申请。

            六、    威廉·宾基金会

            威廉·宾基金会(William  Penn  Foundation)成立于1945年,原来以创立者奥托·哈斯(Otto  Haas)  的妻子菲比·沃特曼·哈斯(Phoebe  Waterman  Haas)命名,后改名为哈斯社区基金(Haas  Community  Fund),后来又改称威廉·宾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有几大特点:一是家庭性质,其资产始终绝大部分是罗姆—哈斯公司的股份;二是地区性,其活动范围仅限于费城、新泽西州的卡姆登和德拉威地区的几个县;三是以贫民福利为中心。

            奥托·哈斯出生于德国贫苦之家,1909年来美国,以化学工业发家,他的公司名为罗姆—哈斯(Rohm  &  Haas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