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弃儿汤姆琼斯史

乐读窝 > 玄幻小说 > 弃儿汤姆琼斯史

第303章

书籍名:《弃儿汤姆琼斯史》    作者:亨利·菲尔丁


                                    除

        -----------------------  页面  734-----------------------

        此而外,琼斯看到,这位好必肠的太太,给他在奥维资先生面前,作了那样

        一个热烈的辩护人,心里不觉喜欢,因为那位太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

        是世界上最可钦敬的人。

        这位太太在他这儿待了大约一个钟头以后  (因为奈廷给勒比她来得早得

        多),他们二人一齐向琼斯告别,还答应他,不久再来看他;在这以前,米

        勒太太说,他希望能从他的心上人那儿给他带来好消息,奈廷给勒先生就答

        应他,要去探访探访弗兹派崔克先生的伤势如何,同样还要寻觅寻觅,在交

        手的时候,都有什么人在场目睹。

        米勒太太径直就寻觅访问苏菲娅去了,所以我们现在也径直跟着她一同

        前去。

        -----------------------  页面  735-----------------------

        第六章  米勒太太造访苏菲娅

        得睹这位年轻小姐的芳颜,并非十分困难,因为,她现在既然和她姑姑

        以完全亲密友好的身份晤言一室之内了,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对来访者,不

        论何人,爱接见的就可以接见。

        苏菲娅正梳妆更衣,仆人禀报,楼下有一位体面的妇人,求她赏脸赐

        见。她对同属一性的人,既不怕见,又不羞见,所以米勒太太立即应邀入

        室。

        彼此互不相识的生人,屈膝蹲身以及其它素常礼节俱已行过,苏菲娅开

        口说,“太太,我以前不幸,无缘得识尊颜。”“不错,小姐,”米勒太太

        答道,“所以我首先得请您恕我打搅之罪。不过您要是知道了我为什么冒昧

        打搅,那我希望——”“请问,太太,您到这儿来,有什么贵干?”苏菲娅

        说,说的时候,心情微微激动。“小姐我可以不可以请您屏人独语?”米勒

        太太低声问道。“你去吧,白提,”苏菲娅说。

        白提离开了以后,米勒太太说,“小姐,我是奉一个非常不幸的年轻绅

        士之命,来送这封信的。”苏菲娅看到信上收信人的姓名,花容失色,因为

        她对于信外面的笔迹一看就认得,所以犹豫了半晌才说,“太太,我从您的

        外表上看,没想到您到这儿来,会是干这种性质的事。——不管您是从谁手

        里拿到这封信,反正我是不会把它打开的。对任何人怀有无凭无据的疑心,

        都是我引以为憾的;不过咱们两个,可素昧平生。”

        “如果您可以稍安勿躁,小姐,”米勒太太答道,“那我亲对您自表氏

        姓,同时告诉您我是怎样拿到这封信的。”“太太,我想要一知究竟的心一

        点儿都没有,”苏菲娅喊道;“我只坚决认定,您非把这封信还给那个写信

        的人不可。”

        米勒太太于是双膝跪下,用最热烈的言辞,求她发恻隐之心;苏菲娅一

        听答道:“您为了这个人的事,竟这样强烈地关怀用心,这确实使人非常诧

        异。太太,我不会想——”“不错,小姐,”米勒太太说,“您不要想任何

        别的什么,只想真实的情况好啦。我要把一切都对您说一说,那样,您就不

        会认为我所以关心,令人诧异了。这位青年是有人以来,性情最温蔼善良

        的。”——她于是开始并继续说了安得孙先生的始未原委。——说完了这

        个,她喊道,“这就是,小姐,——这就是他的仁德;不过这还不算,我还

        欠他更富于柔肠侠骨的深恩厚泽。我女儿那条命就是他救了的。”——她说

        到这儿,流了一会泪,接着把每样与那件享有关的,全部都一一详述,只把

        最有伤她女儿的名誉那番情节略而未提。最后说道,“现在,小姐,您可以

        自己判断,我对这样一位善良、仁爱、柔肠侠骨的年轻绅士,是否有能报答

        得过来的时候;一点儿不错,所有人类之中,没有比他再好、再高的了。”

        在这以前,苏菲娅脸上表情的变化主要是于米勒太太不利的:失颜褪

        色,只落得过于灰白;但是现在,她的脸色却慢慢变得比朱砂还红,如果那

        是可能的;并且嘴里喊道,“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确实不错,凡是感恩

        之情、知德之意,全都不应该受到指滴。但是我看了这封信,于您的朋友究

        竟会有什么好处哪?因为我已经下了决心,永远不——”米勒太太又哀告恳

        求起来,务请原谅宽恕,但是她说,她决不能把这封信再带回去。“好啦,

        太太,”苏菲娅说,“既然您非这样强我所难不可,那我没有法子。您当然

        可以,不管我愿意不愿意,都把信留在这儿。”苏菲娅究竟是什么意思,或

        -----------------------  页面  736-----------------------

        者说,她究竟有意思没有,我不敢冒昧说定了,不过米勒太太却当真认为这

        就是隐示明路,马上把信放在桌子上,告辞而去;临走以前,请求苏菲娅,

        许她再来拜谒;对于这个请求,苏菲娅既没说可,也没说否。

        那封信放在桌子上,只放到米勒太太离去不见了的时候,因为就在那时

        候,苏菲娅把它打开了,看起来。

        这封信对于他想取得苏菲娅的原谅和宽恕,并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信里

        几无它言,只一味表白自己如何一无可取,如何绝望悲哀,还有呼天吁地、

        剖心沥血地庄严宣明,自己如何对苏菲娅忠贞笃诚,生死不渝;他说,如果

        他万一还有荣侍苏菲娅的妆次那一天,他希望他能当面一谈,使她相信他的

        忠贞笃诚;他对于他写给自乐丝屯夫人那封信,也可解释明白到一种程度,

        虽然不能使他幸而得到宽恕,他希望至少也可以得到怜悯。最后发誓赌咒,

        说他心里,没有比想和白乐丝屯夫人结婚这一念头更渺无踪影的了,结束了

        这封信。

        虽然苏菲娅把这封信倾心注目看了整整两遍,他的意思对她说来,仍旧

        还是一个哑谜;他尽量替他编造,也始终看不到有任何可以为他解脱的理

        由。她的确仍旧对他深留余恨,虽然一点儿不错,她对白乐丝屯夫人,满怀

        憎恶,她那颗温柔的芳心里很少余地,能对任何别人再另蕴怒蓄怨了。

        但是事有大不幸,那位夫人就正在那一天要同苏菲娅的姑姑共进正餐,

        而在下午,又约好了,她们三个一块儿去看歌剧,看完了歌剧,又得赴汤姆

        ①

        斯·亥齐特夫人的“鼓会”。苏菲娅本来恨不得能一处都不要去才好,但

        是她又不愿意惹她姑姑不自在;至于假装有病那一套托词伪行,她完全不得

        其门而入,所以她脑子里连一次都没想过。因此她只好梳妆打扮起来,来到

        楼下,咬牙狠心,应付那一天一切最令人厌恶憎恨的光景,而那一天又确实

        不出所料,是顶令人不快的;因为白乐丝屯夫人一有机会,就用暗箭伤她一

        下,用软刀子刺她一阵;对于这种种,她在心情萎靡、精神颓唐之下,不能

        作任何还击;因为,要把实情说出,即使在她心情最佳的时候,对于斗嘴争

        胜,反唇相稽,也只能算是似通非通而已。

        另外一种不幸,落到可怜的苏菲娅身上,就是费拉玛勋爵老不离她身

        边:她在歌剧院里遇到他,他又陪伴她去赴“鼓会”。虽然这两个场所都是

        在大庭广众之中,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来不得半点押近亲呢,而且在前一

        个场所有音乐,在后一个场所有牌戏,可使她免于烦扰。但是她有他在商

        前,却无法怡然取乐;因为凡是妇女,都有某些避所恶、远所僧的精细感

        觉,所以如果她们知道有人对她们作非分之想,而她们却不愿满足这种非分

        之想,即便在这样的人面前,她们都不能心中坦然。

        我们在这一章书里曾两次提到“鼓会”,这个名词,我们恐怕,后世下

        辈:未必能按照这儿所用的意思理解,因此我们尽管现在时势紧迫,也要停

        留一刻,以表明这儿所写的这种消遣,尤其是我们只用一晌的工夫,就能把

        ①  “鼓会”:上流时髦社会中人,晚间聚于私人家中之集会,盛行于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前期,以人数多

        少,分别有各种叫法儿,“鼓会”力其中之一。除了菲尔丁在这儿加以解释之外,另一小说家斯麻莱特

        (Tobias  G.Smollett,1721—  1771)在他的《建议:一篇讽刺》里一个注释说得更详:“这是一种时髦人

        物在私人家里恣肆闹嚷的聚会,男女杂沓,多至数百人,以“鼓’为名,诫属不诬,因此种聚会中之消遣

        游戏,嘈杂而空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