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金正日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金正日

第2章

书籍名:《金正日》    作者:


                                    那是主席送的礼物,应该更好一些。”

        那位干部在做汇报时,有些为难的问题想另外请示他,可是他没有放过那些问题,并作了必要的指示。他就是这样,一面审批文件,又听录音,还听取工作汇报。这样过了一段时间。

        金正日同志关掉了录音机,打电话找一位干部说:新创作的歌曲听了两遍,歌词好曲子也有特点。接着他还向那位干部提出:要由哪个艺术团的哪个演员演唱。

        他放下电话,在已经审过的文件封皮上方,用豪放的笔触写了几点意见。然后签名批准。

        在这过程中,那位干部也做完了汇报。

        金正日同志说:“基本上可以。”对汇报提出了几点意见后,又打开了另一份文件。

        夏和冬

        1975年7月的一天,正在东海岸地区进行现场指导的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到西湖水产事业所冷冻厂视察。

        干部们陪同他,先到速冻间视察。他一一察看了速冻设备,具体地了解了把鱼从栈桥运到速冻间速冻成块的工序,以及把速冻成块的鱼砖运到贮藏库的工序。

        然后,他说,要看看贮藏库里有多少鱼。

        随同的干部很着慌。他们想:贮藏库里的温度经常保持零下20度左右,而他穿着短袖夏衣,怎能让他送到那里去呢。

        金正日同志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便温和地说:

        “没关系。那是主席为了让人民能四季不断地吃到鲜鱼而建造的工厂,应该进去看看嘛。快开门吧。”

        干部们经他这么一说,无可奈何地打开了笨重的铁门。

        瞬间,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冷气。那天,外边的气温是摄氏25度,与贮藏库相差40多度,人们一接触冷气,不由一颤。

        可是,金正日同志眼望着墙上和大棚上结的厚厚的冰霜,走了过去。随同的干部们为让他走进这样的地方心里十分焦急。

        进去走了一段之后,只见走廊上有几个大木桶横摆在那里。有的干部想:这下有木桶挡路,他可能不会在这里久留,中途而返。他以为可以放点心了。

        然而,金正日同志一一察看那些木桶后,却问:要供给人民的鱼在哪里?

        “鱼供应到初夏也就所剩无几了。”

        “所剩无几?”金正日同志一听这个回答,脸色沉下来。

        金正日同志沉默片刻,便要到别的贮藏库看看。他绕过横列在走廊上的那些木桶向前走去。干部们想请他径直到存着鱼的第七号库房去。可是,他在下一个库房停下来问,这里放着什么?有人回答说,那里放着蔬菜。于是他说:

        “既然要察看一番,那就挨次都看一看吧。”说着最先走了进去。

        那里堆满了装在网兜里的包心春白菜。

        他说,在没有鱼可放的时候,贮放蔬菜也不错,不过这些如果都是鱼该多好啊。

        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寒气逼人,连穿着长袖工作服的人都感到冷了。金正日同志却穿着很薄的夏衣,干部为他又焦急,又担心。

        然而,他毫不在意地依次走进每个贮藏室去。看到空空的贮藏室,他不觉感到很遗憾。他说:

        “我们建设冷冻厂,为的是四季都向人民供给鲜鱼。

        “所以,冷冻厂应该经常是鱼满仓。”

        金正日同志把其他贮藏室都看过以后,才到7号贮藏室。

        在微弱的灯光下,现出了一层层推起来的大型冻鱼块。

        “这才看到了鱼呀。放到锅里好象都会活过来活蹦乱跳哩。”

        他高兴地摸摸冻鱼,还掂掂重量。他说,应该把各贮藏室都满满装上鱼,四季都向人民供给鲜鱼。接着,他对为此要采取的措施,作了具体的指示。

        从那以后,这里的水产事业所遵照他的指示,做到了冷冻厂整年贮满鱼,四季向人民供给鲜鱼。

        他为什么到海上去?

        这一天,元山的一家水产品直售商店格外热闹。

        原来,金日成同志到江原道进行现场指导,金正日同志为辅佐他的工作而同行。这天金正日同志陪着金日成同志到这个水产品商店视察。

        商店里堆着很多鲽、鳀鱼和别的一些鲜鱼。顾客们都一下买很多,把大盆或水桶装得满满的。

        金正日同志默默地看了一会儿鲜鱼销售情况,对这里的干部低声问道:

        “这些居民为什么要一下买那么多鱼呀?”

        道里的干部红着脸,没能马上回答。但他已觉得金正日同志是洞察一切情况后问的。

        说实在的,那个水产品直售商店并不是经常象这一天似地出售水产品的。所以,居民一见卖鱼,就要大量地买去。

        金正日同志透过窗户看着在商店外面等着买鱼的人说:

        “从那么多人赶来买鱼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并不是经常有鱼类的。”

        他说,如果经常有鱼卖,能按顿用小盆买几尾鱼现做着吃多好,何必要一下买那么多呢。

        金正日同志对低着头无话可答的干部说:“元山市民靠着海还不能吃到充足的鱼,这怎么行啊?”接着他又强调指出:

        “应该四季都出海,大量捕鱼,使商店柜台上总是摆满活生生的鲜鱼。”

        他又问,什么时候能使商店不脱销。一位干部回答说,近来由于海流变动,拥不到很多鱼。

        “你是说,海里没有鱼?”金正日同志不以为然地说,他当即指示:领导干部要想方设法多捕鱼,为此要做细致的组织工作,象现在这样只等鱼群游来,那当然不行。他开导他们说:

        “要遵循金日成同志的教导,探寻定栖鱼族和多产珍贵水产品的水域。坐小船出海要带上十种以上的渔具,既要捕鱼,也要采海带和裙带菜。”

        他还教导他们,要积极地发展中小渔业,经常供给人民以鲜鱼。

        第二天,金正日同志把前一天在水产品直售商店见过的道里的一位负责干部叫了来。

        那位干部一边担心不知又出了什么新问题,一边急忙赶了来。金正日同志愉快地对他说:

        “让我们一起到海上去兜兜风吧。”

        那位干部心里很高兴,他想:金正日同志自从来到此地视察,争分夺秒地工作,从没有休息,这回到海上可以休息一下了。

        当他们来到海滨时,起了风浪。那位干部很失望。他想,好容易才有了让金正日同志休息的机会,可是天公不作美,不得不作罢。他向金正日同志说,只好等到风息浪静的时候了。

        金正日同志却微笑着亲切地说:“无风无浪就不会感到出海的乐趣,我有意选了这样的天气,快把渔具准备好,出发吧。”

        这时他才领悟到:原来金正日同志并不是为兜风休息,要到海上去的。

        机船乘风破浪向海驶去。因为风浪很大,干部们再三请他进船舱,可是他一直站在甲板上俯视茫茫的海面。

        机船离岸驶了好久之后,金正日同志环视一下同行的干部,说:

        “来,在这里试一下怎么样,看来这里可能有鱼。”

        人们立刻下了网。他说:

        “今天我们的工作,要看捕鱼多少来评价。你们认为怎么样?”

        他这么说着帮着张网。人们请他不要沾手,他却说,如果连这种活也不沾手,何必到这里来呢,就在陆地上看捕来的鱼得了,来快拉网吧。

        人们开始拉网了。金正日同志卷起袖子使劲拉网。

        网一拉起,有胳膊粗的鱼活蹦乱跳,不知什么时候,海鸥也飞拢来了。

        “你们看,鲻鱼!”他满心喜悦地高声说“连鱼都捉到了。”

        一会儿,把鱼网拉紧,把鱼装在船上,大家干得很起劲。

        金正日同志提起一条条活鱼,指着说这是细鳞鱼,这是竹刀鱼,这是大杜父鱼。他还要再下一次网。

        网又一次投下了,接着开始进行拉网作业。

        金正日同志不顾海水弄湿衣服,全力以赴地拉网。这一回,网到的鱼更多。他高兴得不得了。活生生的鱼堆满舱,于是,金正日同志坏顾着干部们说:

        “你们说说看,海里是没有鱼吗?下了两次网,就捕了这么多鱼。”

        他说,只听一部分人说的话,自己却不下海看看,形式主义地干工作是不行的。

        他明确指出:

        “不能供给人民足够的鱼,并不是因为海里没有鱼,也不是因为渔船和渔具不够用。

        “问题在于水产部门领导干部满脑袋投机思想,不积极地进行组织工作,不设法采用多种方法大量捕鱼。”

        他朝道里的负责干部走近一步,问他们看到今天下网捕到的这些鱼,有何感想。然后他温和地接着说:

        “  有一些干部说,海里没有鱼,可是我根本不相信那种说法。但因为不少人都在那么说,只好自己去亲眼看看这话是否属实,而且让你们也这样做,所以今天才来下海的。

        “今天,我下海来再次确信,微小渔业决不是象一部分干部所说的那种‘微不足道’的事,而是为了让我国人民吃到足够的鱼,必须狠抓的重要环节之一。”

        凌晨打来的电话

        1980年6月,一个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