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金正日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金正日

第46章

书籍名:《金正日》    作者:


                                    

        有一次,她的母亲作为祖国访问团的一员来到平壤,见到成长起来的女儿,流着热泪激动地说:

        “这孩子当然是我生的,但她是金正日先生亲自培养,亲自给予荣誉的劳动党的女儿。

        “说真的,这孩子若在日本,哪能成为音乐家呢?

        “金正日先生深切了解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旅日朝侨的希望和素质,使它得到发扬。他的怀抱确实是世界上最慈祥的父亲的怀抱。”

        圆木和直升飞机

        1975年9月1日,清川江流域下着倾盆大雨。但速度战青年突击队队员们没有停止建设清川江大铁桥的工程。由于他们顽强的努力,只要把中间的桥墩建起来,再把这桥墩两边的横梁架上去,大桥就大功告成了。所以青年突击队员们不顾一连三天的滂沱大雨,继续工作,加快工程进度。

        因为连降大雨,清川江水开始泛滥。看样子是由于上游下暴雨,水位猛涨,水势汹涌,新建的桥墩面临危险。

        到处都听到指挥员下达停止工作,部撤出来的命令,但突击队员们却不顾危险,都在加快工作。

        “在这么点困难面前低头还算什么青年?就在这一时刻,金正日同志在等待铁桥工程完工的报告呢,要冲破难关,前进!”

        突击队员们激昂地朗诵着诗,高吭地唱着革命歌曲,加紧进行在新桥墩上面架横梁的准备。

        就在这时,有一指挥员沿着江岸跑来声嘶力竭地高喊:

        “同志们!快上岸来,大洪水涌来啦!”

        青年突击队员们在喧雨啕啕中勉强听到传来的喊声,一看上游,大洪水的洪峰已载着圆木和滚滚的大石头,像山岳般地涌过来。它一冲击刚建好还不坚固的桥墩,一定会出事,这对谁都是清楚的。

        “撤下来!快撤下来!”

        在指挥员的命令下,青年突击队员们刚到江岸的瞬间,桥墩受到山岳般的洪峰的冲击,轰地一声塌下来了。连结桥墩的临时桥梁也被洪水吞没。

        就在这一刹那,传来如同悲鸣般的喊声:

        “江心那头的桥墩上还有突击队员!”

        “要搭救他们!”

        刚塌下来的桥墩那一侧的桥墩上面,有几名没来得及撤下来的突击队员。

        那里的突击队员们眼看着汹涌澎拜的水流就要吞没桥墩,挥手求救。

        有几个敏捷的突击队员和指挥员为了救他们,腰上系着绳索,跳进江里。但湍急的水流又无情地把他们推到岸边来。就算游到江心,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大石头和圆木会撞他们。他们左右为难,流着泪,沿着江岸来回他心急如火。

        他们中间也有一位就在这江岸村子里生长的老人。他最小的孙子就在那危险的江心桥墩上面。

        老人在江岸上度过了一生,泛滥的江水夺去了他家几口人的生命,把他家的草房推倒了。就因为他经历过这悲惨的往事,所以比谁都焦急地捶胸号哭。

        铁桥建设指挥部不得不把这一事实向平壤的青年突击队指导局拍了紧急电报。

        不到几分钟,就接到回电:

        “铁桥建设指挥部:要给被围困在桥墩上面的青年突击队员们以信心,本局马上采取措施。”

        当地党组织和党中央有关科室之间也交换了这份电文。

        载着紧急电报的电波穿过逞凶的黑云向平壤上空传去。有关部门立刻把电报的内容向金正日同志做了报告。

        “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这么晚才告诉我呢?”金正日同志表示担心,责备有关部门干部。他说:

        “你说搞清川江铁桥工程的速度战青年突击队员们由于发大水,处境危险。他们是我们所爱惜的宝贵的同志,无论如何一定要抢救他们。”

        金正日同志把其他的事都推到后面,立刻给人民武装力量部的一位干部打电话,给他们一项任务,要他们马上派直升飞机营救处于危险的青年突击队员们。

        过一会儿,工地上又传来了一份电报:

        “铁桥工程指挥部:

        “金正日同志命令派直升飞机前往工地营救被围困在桥墩上面的青年突击队员们。直升飞机马上就到工地。再坚持几分钟。”

        拍电报的干部和接电报的干部都流着热泪。

        几分钟以后,清川江上空真地出现了一架直升飞机。

        “万岁!”

        “金正日同志万岁!”

        在江岸,在江心桥墩上面,欢呼声雷动。

        降低了机首的直升飞机绕着工地上空,用扩音器大声说:

        “速度战青年突击队员同志们!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派直升飞机,要我们一定救出你们。”

        欢呼声又一次爆发,压倒了汹涌的波涛声。

        直升飞机停在桥墩上空不高的地方,绳梯徐徐下垂。可是突击队员们却握着绳梯哭出声来,不想上去。

        他们一想到从死亡的境地得救,简直像做梦一样,不知该怎样表示感谢才好,有一股激流涌上心头,只是放声大哭。

        瞬间,泛滥的江水急剧上涨,桥墩眼看就要淹没了。

        “桥墩要淹没了!”

        “快上绳梯呀!”

        在江岸,人们声嘶力竭地喊着。

        桥墩上的突击队员们先叫年小的和体弱的队员上去。一个一个地都上了飞机。最后一个队员抓住绳梯的瞬间,轰地一声响,山岳般的洪峰一口气就把桥墩吞掉了。

        直升飞机载着桥墩上的全体队员徐徐上升,以它那轻快的发动机声压倒汹涌的水声,最后在江岸着陆。

        岸上的人们都跑过去,把飞机围起来了。过一会儿,机舱门打开了。从死里得救的突击队员们满面笑容地走出来了。

        “让我瞧瞧!”

        “这是梦里还是醒着?”

        他们都拥抱着团团转,像是跳舞似的,但每个人的眼里都汪着泪水。

        这时有一老人拨开人群踉踉跄跄地走来。他就是生长在这江岸,过去饱尝了悲酸的那位老人。

        老人把人们用肩膀托着的小孙子抱在自己的怀里,簌簌地流着泪说:

        “同志们!甲申年,清川江发大水,夺走了我们家和亲戚16口人,只有我一人死里逃生活下来。那年,我抱着漂下来的圆木才勉强活命。可是今天,我的小孙子是亲爱的金正日先生派来的飞机救出的。要是过去,做梦也不能想啊。咱们的领导者金正日先生是咱百姓的救命恩人,是救星。”

        泪水顺着他的两颊流下来。

        过去他是靠漂下来的圆木免了一死,而今天小孙子是靠伟大领导者派来的直升飞机得救的。老人这样一对比,说明了新旧社会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人们听着他的话,都觉心里热辣辣的。

        飞机载运头茬黄瓜

        1975年4月14日,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63周年诞辰的前一天。

        迎接民族最大的节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为处理国家大事而异常繁忙。这一天,他正看一份有关王在山革命史迹地建筑工地青年突击队员们的节日准备情况的材料。

        过节准备做得很不错。

        一看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送给他们的肉、罐头、糖果、水果等礼品的单子和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送给他们的鸡蛋、各种蔬菜、豆腐、豆芽菜等食品的单子就知道,节日的饭食一定是很丰盛的。

        然而,金正日同志却拿着这份材料,沉浸在深思里。就像母亲想念在外地过节的孩子那样,此刻他的心早已飞到了青年建设者们流着汗水劳动的祖国的北方革命史迹地建筑工地。

        他把一位干部叫来。那位干部以为他会交给自己一项重要任务,紧张地站在那里。

        金正日同志突然说:

        “给王在山革命史迹地青年建设者们送去些新鲜的黄瓜该多好啊!不知平壤温室的头茬黄瓜摘了没有。”

        那位干部立刻回答:

        “迎接这次4?15节日,摘了许多头茬黄瓜。”

        瞬间,金正日同志喜形于色。他说:

        “虽然已给他们送去了节日的礼品,我还想给他们送些别的东西,恰好摘了黄瓜,那太好了。就把平壤温室里摘的黄瓜都送给他们吧。”

        那位干部深受感动,有力地回答说:

        “明白啦,一定照办。”

        金正日同志又问:

        “你说,什么时候能把这头茬黄瓜运到王在山?”

        那位干部明确地回答说:

        “再晚也要在4月15日晚上运到。”

        从平壤出发到祖国的北方稳城,坐火车要走整整一天,从稳城再到王在山,坐汽车还需要一些时间,这样算起来,他计算的时间是非常紧的。

        金正日同志对他的回答似乎不大满意,又说:

        “晚上……太晚了。能不能提早一点?”

        那位干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犹豫不决。金正日同志接着说:

        “当然,傍晚送到也不要紧,但一定要在青年突击队员们的节日的饭桌上有黄瓜。无论如何要在4月  15日早饭前把黄瓜送给他们。”

        他为金正日同志这样关心青年建设者们的心情深受感动,便按照他的指示,想了一下尽早运去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