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与名人一起读书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与名人一起读书

第14页

书籍名:《与名人一起读书》    作者:铁凝

到了这个阶段,阿来的阅读已经很挑剔了。最近他读当代小说少了,同一层面的东西已经读得差不多了。"好像读到一定程度上,大致的东西有了了解,读这方面的书兴趣小了。由于工作需要,文学方面书读得少。现在的文学是要把人弄疯,滥用语言、滥情,也是我不愿读的原因。我现在主要读科学、历史、宗教方面的书,读得很杂。"
阿来不读二手的评述。宗教也有基本经典,佛经虽有不同流派,但经典就几部,他是读原书、经书。他重视阅读给他的感受,也重视文化源流的东西。
阿来现在阅读更多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他在春节期间买了几十本这方面的书,"我这次是全面阅读,从汉代开始,乐府诗、赋什么的。我特别喜欢中国的笔记小说,魏晋、明、清,我收了不少,读了不少。是啊,好的不多,但有些可以反复阅读。它们的故事都讲得很有意味。"
阿来也同意20世纪的好小说大抵都与寓言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比如戈尔丁的《蝇王》、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和《1984》等等,自然也包括卡夫卡的作品。但另外有些作品却类同于在此基础上对已成型故事的再加工,犹如鲁迅先生所称的"故事新编",或者借已有的故事框架进行自己的独特创作,譬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从这种意义上说,他喜欢鲁迅的《故事新编》更甚于他的《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他认为鲁迅的《故事新编》体现了一种对已有故事的重新观察及独特复述的能力,这是对已有故事往无限可能的方向发展而进行的一个有力的探索。
就像阿来写诗时喜欢聂鲁达、里尔克、布罗茨基、曼捷施塔姆,并受到他们的影响一样,其实他写小说最早受的是《鱼王》的作者阿斯塔菲耶夫的影响。当然,在不久之后,他就改变了自己的"精神之父","我对每个作家的喜欢都是阶段性的。我不认为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写得多么出色,但我喜欢他《亚当·尼克斯故事集》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这样的短篇。再后来,喜欢福克纳,他的《喧哗与骚动》固然有特点,但更震撼我的却是《我弥留之际》。接下来,我便认可黑人女作家托里·莫里森的《妖女》。但是你要我说出我最喜欢谁,我就说不出来了。一方面是因为对作家的喜好在不停地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的影响实在难以遽然分清彼此。"
阿来书语
读书是一种好事情,当然你得会读。一旦读进去了,你会发现智慧性的乐趣比什么都高。
在两种语言间流浪
1998年出版的《尘埃落定》在当时冷清的长篇小说市场上一路看好,并最终摘得茅盾文学奖桂冠,由此也让大家知道了阿来。这个藏族作家最大的优势就是藏区30余年的生活经历,以及神秘浩瀚的藏文化所带来的淳朴与执着。阿来心中装着发生在藏区村落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时时撞击着阿来的创作欲望,而淡泊名利、心静如水的性情也让他能沉下心来记述草原上所发生的一切。
《尘埃落定》写的是一个土司家族的故事,《空山》则是一个村庄的传说,无论如何,都没有离开神秘浩瀚的藏文化。阿来在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上发表演说时曾说:"我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从童年时代起,一个藏族人注定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流浪。"对于自己的作品与故乡的关系,他这样形容:"一个曾经长期浸润于自然山水中的人,与一个没有这种浸润的人肯定大不一样。但在这个人与山水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介质,那就是文化。对我来说,自然山水、一草一木,不只是环境,同时也是我的表达对象,也有丰富的含义可以开掘。自然界与作家文风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我没有细想过,但这个可能是存在的。比如我自己,总体上保持一种大气与力量,但在局部处理上,又绝不流于粗疏,而是有相当精细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故地山水的影响吧。"
未来是否还要坚持走写作的道路?阿来说自己不是很确切地知道。是否在乎读者对自己作品的误读?他答:"有什么东西会不被误读呢?人人都有误读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读者的这个权利。"
庞中华
大别山里读书最安全
庞中华其人
庞中华,著名书法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书法学院院长。1945年出生于四川达县大巴山区,后随父亲到重庆。自幼喜爱硬笔书法,刻苦学习名人碑帖。自1980年以来,他把硬笔书法播向中国大地,同时,播向日本、欧洲、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出版了四十多种专著和字帖,总印数突破亿册,有"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之誉。著有《庞中华书法集》、《庞中华诗抄》、《庞中华钢笔字帖》等。
"我如果没有成为书法家,就算是个做大饼的,我也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大饼。这就是书中教我的。就是说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古代,人们启蒙的第一本书往往是《三字经》;而在现代,很多人的读书生涯可能都开始于小人书,庞中华就是其中之一。小人书对他的阅读兴趣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在他所处的上世纪50年代,谁要是拥有一本小人书,那可是让小朋友非常羡慕的事,但又有几个人能有呢,几角钱可能就是一家人几天的饭钱。
买不起,就只有租了。一分钱一本,也不是个小数目。虽然大伯有零钱时也给他个一分二分的,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庞中华求知若渴的需求。
庞中华就开始动脑筋,将目光盯在了大伯的皮鞋上。每次大伯的皮鞋面与帮开线了,都会让他拿到皮鞋匠那里去修,修一次大概要三角钱。几次下来,他觉得修鞋并不难,一来二去,他就看会了。大伯再让他修鞋,他就自己拿到一边去修好了拿回来,虽然手艺比不上修鞋匠,但也看不出破绽来。修鞋匠要三角钱,他想他修得没人家好,就收大伯二角钱。这样他就心安理得地去租书了。
庞中华最喜欢的是老张经营的书摊。其实,老张年纪并不大,也就三十多岁,不过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觉得他就是一个大人了。每次一看就是一下午。一分钱看一本,一角钱可以看十本,摊主老张往往再"饶"上一本,这对于老张是一种营销手段,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却感觉占了很大的便宜,认为老张这人真不错,所以就经常到他那里去看书。直到现在,老张的形象他都忘不了。可以说,老张开启了庞中华的童年智慧。
十九岁时的顿悟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一个小小的决定往往带来一连串的变化,从而改变人的一生。
19岁时,临近毕业的庞中华读《古文观止》,其中有一篇苏辙的文章《上枢密韩太尉书》,内容是有关苏辙十九岁时出四川的感想,太史公行天下、纵览名山,文章颇有激情。"我害怕埋没了我自己……",这是苏辙在文章中的意思。在没读这篇文章时,庞中华本来是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读了之后就不同了,他热情洋溢,甚至豪情万丈,一时间,所读过的李白、欧阳修等名家书中提到的名山大川都在脑海中浮现,小说中《铁道游击队》里的枣庄、《武松打虎》里的景阳岗,突然间都特别想去看一看。庞中华心想"他苏辙19岁去了当时的京都开封,我庞中华今年也19岁,也要做当代的苏辙。我也要去北京看看,去祖国各地的山川看看!"后来,学校还真就把他分到北京了。
刚分到北京不久,不满20岁的庞中华仅仅因为喜欢读邓拓的《燕山夜话》,便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三家村代理人"而遭隔离审查,被下放到了大别山,这一去就是15年。
庞中华的青年时代,就这样在大别山里度过。
面对这样的生活,他没有悲伤和哭泣。出人意料的是,他觉得这样太好了,那时在山外,文化大革命期间鼓吹的是"读书无用、知识有害",看书是不允许的,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而在大山里,这反倒是安全的。
庞中华相信,必有一天,在中国大地上,知识定会备受尊重,读书将会成为高尚的事。现在不如趁年轻的时候,笨鸟先飞,努力学习,等待着那个美好时代的到来。心中有了这样的信念,生活就会有希望、有动力。虽然与世隔绝的生活让庞中华几乎失去了语言能力,但他的生活并不枯燥。每天晚上,读书、抄笔记、拉琴、学书法,乐此不疲,累了就到深山里奔跑,想着《毛泽东选集》中的《论体育之研究》中的"德志皆寄与体,无体是无德志也";喊着古希腊人的名言:"你想变得聪明,你跑步吧;你想变得勇敢,你跑步吧;你想变得健壮,你跑步吧!"ˇ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