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与名人一起读书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与名人一起读书

第16页

书籍名:《与名人一起读书》    作者:铁凝

梁小民是经济学家,但常常被业界人士和喜爱他的读者在前面加上两个字--大众。说他是个大众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为大家讲解的经济学通俗易懂,常有曲径通幽之妙。
梁小民在飞机上"意外受伤",邻座的一位老先生赶紧施以援手。攀谈之后,老先生对梁小民作为大学经济学教员阅读武侠小说颇感意外,饶有兴趣地问他,武侠对经济学有什么启发吗?这一问,还真把梁小民问住了。"是啊,武侠小说对经济学有什么启发?"梁小民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从这以后,他在读武侠小说时就开始思考武侠中的经济学含义,并因此迷上了文学作品中的经济学。如今,梁小民早已完成了这个课题,从对岳不群和楚留香为在武林成功所投入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进行比较开始,展开了他的《谈武论侠话经济》。
阅读方式奇思考更善于
梁小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每读一本书,他都能从其中读出经济学。
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文学家从中读出的是爱情的永恒、兴亡的规律;艺术家从中读出的是优美的诗词、五颜六色的服饰;而梁小民却从书中"探春改革失败"这一段故事读出、论证出:贾府不过是一个经济单位,爱情也好,斗争也好,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贾府的繁华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贾府的衰落是经济转型失败的结果。梁小民认为,一部《红楼梦》也折射出了今天所说的转型经济学的许多道理。
读《庚子梨园恨》时,他为一代红伶名妓的沉浮而感慨,并联想到了当前京剧的困境,于是写出了《转型经济中的京剧艺术》;读《白银谷》时,他仔细琢磨晋商灭亡的原因,从中感悟到晋商之败关键是中国传统的人治和封闭,而后写出了《探求晋商的衰败之迷--解读白银谷》。对于梁小民来说,读小说时带着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习惯。
现在,他把这种阅读方式也带到了看寓言中,他在《望·东方周刊》开设的专栏《寓言中的经济学》,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精妙寓言来讲述经济学的道理,诠释经济学的现象。在他看来,寓言的道理是很深的,寓言和经济学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来自现实生活,寓言可以生动有趣,经济学也可以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
语文不及格激发创作欲
大多数学文科的人都是因为语文底子好,作文写得好才选择文科的。而梁小民这个出了几十本著作的作家,当年作文却是不及格。
梁小民出生于1943年,与其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小时候日子过得都比较清苦,精神生活就更贫乏。然而梁小民是幸运的,当医生的父亲在解放初期可以拿到80元钱,以当时的生活水平来看,完全可以算是"小康人家"。更重要的是,父亲喜欢看书、买书,这让梁小民有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家境的富裕,让梁小民也有一些零花钱可以自主买书。
但这样一来,梁小民看书也就没有了目的性,失去了对阅读的渴望,虽然对古诗词比较喜爱,但由于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他对语文和写作并不是太在意。
高一的第一篇作文使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篇题为《记一次晋煤外运》的作文,语文老师给了他班里惟一的一个不及格,老师告诉他,数理化再好,如果语文不行,连自己的思想都表达不清楚,什么都没用。
老师建议他古文方面选读《古文观止》,现代文章则阅览《人民文学》和《文汇报》。到了高一第二学期,语文老师建议梁小民读冰心、朱自清、魏巍、杨朔,于是梁小民就背这些人的文章。高二、高三期间,由于每个语文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各不相同,身为语文课代表的梁小民就在不同的语文老师指导下背不同的书,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写作兴趣日益浓厚,高考时梁小民报了文科,最终被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录取。
爱书如爱命购买重内涵
一个人是否喜欢阅读,从购买图书时是否舍得花钱上基本可以断定。梁小民每年用于买书的钱大概有二三万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但他却认为读书人并不一定要买书。
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读者来说,时下的书定价一般都比较高,种类又繁多,因此盲目买书是不可取的。最好是读书的朋友之间形成一个小圈子,成立一个读书俱乐部,大家相互借阅,就可以花不多的钱看更多的书;或者,干脆就到图书馆去读。
如果读者一定要买书的话,梁小民认为一定要精选,要物有所值,而且不管什么书,一定要自己喜欢才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报纸,看书评。书评是交流信息、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拿不定主意时,多看一看书评,通过书评大概了解一本书的内容,这样在买书时选择起来就容易多了。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没有书评这种信息的二次传递,读书人很容易陷于盲目。比如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当时梁小民既没有看电视也没有兴趣看书,但在报纸上看过书评后立刻决定购买。他说,《大染坊》一书中策划的主人公陈寿亭是个非常不错的企业家,其经营之道对他非常有启发,并使他了解到如何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家。
对于爱书如命的人,梁小民说,应该有多少钱买多少钱的书,只要有买书的习惯即可。很多人不是没有钱买书,而是没有习惯看书,有时买的书可能还不如借的书看得快、看得认真。因此对于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钱以下的普通家庭,每月拿出100元买书,也就是3%的比例比较合适;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自己又喜欢读书的话,拿出5%~10%也不算多。但前提是一定要看,否则买多了看不完,就没意义了。
关于买书,梁小民认为一定要注重书的内涵,对于有些热门图书,读者一定要有所选择,比如有的书声称有致富的捷径,这肯定是误导,因为太急功近利了。其实成功也是需要运气的,一般人最好还是踏踏实实地读一些书,多积累,这样才会向成功的路越走越近。
思想融进书写作求通俗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几件重要事情。然而,对于梁小民来说,开门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读书。上学如此,上班如此,退休后也是如此。
现在,梁小民已经从北京工商大学退休,但他依然很忙碌,经常应邀前往各地讲课,所以他现在大部分时间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旅店里,要么就是在开会。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要想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是很难的。但就是这样,梁小民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了无限多的书。梁小民说,阅读是他的生命。外出讲课,无论在宾馆、候机厅,还是在飞机上、睡觉前,甚至看电视时,都是他看书的黄金时间。
作为经济学家,专业书籍当然必不可少,但凡有新出的经济学著作,梁小民一定先拿来翻一下。除此之外,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梁小民也是广泛涉猎;很多报刊更是经常阅读。与一般读者阅读只为消遣不同,梁小民的阅读目的性极强,他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说:"如果没有阅读文学书籍,我可能就写不出这些作品来,因为文学作品有很深的经济学原理;报刊可以让我了解国内外的一些最新事物,有些文章写得相当不错,为我写文章和讲学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
当然,梁小民也不是对每一本书都这么"势利"。比如吴清源《中的精神》一书,梁小民认为,此书不是教人怎样做学问,而是教人怎样做人,对提高人生修养有很多帮助;还有他最喜欢的当代自由主义大师、哲学家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一书,因为那里有民众的声音;而对他幼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三毛流浪记》,后来有钱后还专门买了一本,因为他觉得小三毛的身上有一种正义感。
梁小民把这些思想也带进了写书当中,和他的经济学专业融在了一起,他不愿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而用名词解释去堆砌他的著作,而是把它当作科普读物来写,力求让更多的朋友读懂,比如他出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可以让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百姓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