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与名人一起读书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与名人一起读书

第22页

书籍名:《与名人一起读书》    作者:铁凝

毛姆的《刀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泰戈尔的《饥饿的石头》、高尔基的《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卢梭的《爱弥儿》、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等几乎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名著,陈祖德都读过,都收藏着。陈祖德偏好读世界名著,多少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在陈祖德还不怎么认字的时候,父亲每天早晚两次给他们三个孩子讲《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他们上了小学,父亲就让他们背《诗经》、《史记》、唐诗、宋词等。陈祖德记得那一大篇《项羽本纪》背得他好苦。尽管这些内容很枯燥,背起来很苦很累,但他也得背,因为每天晚上,他们在父亲面前要一个一个"过筛子"。"爸爸,这篇《项羽本纪》太长了,我背不下来……"陈祖德向爸爸哀求。"背不下来站在那儿念,念会了再背。"陈祖德只好偷偷瞟一眼父亲,读吧……真有些枯燥。可读着读着,很快就不枯燥了。尽管讨厌背诗,但看书的习惯却从小养成了。
上小学不久,陈祖德便和书结成了最好的伙伴。
因为父亲很爱读书,家里那时也有很多古典名著,陈祖德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受到的文化熏陶是深层次的,小时候念过的书、背过的书、读过的书自然就成了一种积累。陈祖德坚信,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中国的古典文学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基本看完了。
要说上中学以前的阅读属于一种被动阅读的话,真正地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读书对于陈祖德来说应该是上中学以后。上了中学,陈祖德就开始看外国文学名著了。
在上海市体育馆集训的时候,他经常到隔壁的图书馆借书看,主要看外国的文学名著。每天中午吃了饭就直奔图书馆,利用他人午睡的时间阅读各国名著。那会儿陈祖德看书也快,所以,图书馆里当时有的世界名著陈祖德都看了一遍。
后来,陈祖德经常去外地、去国外参加比赛。每次回来,亲人们可高兴了,缠着他问这问那,想听他讲讲在外边的见闻。可他把东西一放,抓起一本名著就沉在书里了,好像哪儿也没有去过。
书,给了他一个富足、充实、宽阔而博大的世界。现在每次出差,陈祖德都会带上几本书在路上看,有时也会带上几份报纸。经常是出去的时候是一包书,回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两包书。
在事业上陈祖德是尽力奋斗的,但他并不因此而不去领略生活上的乐趣。他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享受是书和电影。"看书真是一大享受,人的一生中只要有下围棋和看书这两个爱好,那保证一辈子不会寂寞,生活永远充实。"
棋如人生传记激励精神世界不可战胜
除了喜欢看世界名著,陈祖德还喜欢看人物传记。《莎士比亚传》、《杰克·韦尔奇传》、《鲁迅传》、《赵丹传》……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陈祖德不光看人物传记激励自己,还自己写自传激励别人。
二十多年前,在病中他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写下了《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出版后产生的影响是陈祖德始料未及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著名话剧演员张家声播讲这本书,前后播了三次,这是史无前例的。《超越自我》拥有数亿读者,曾经影响了一两代人的成长。时隔20年,陈祖德先生整整60岁了,中央编译出版社要再版这本书,其初衷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时代的见证,同时组织专访,记录了陈祖德对这20年围棋发展的口述和生活故事。在新版里还加入百余幅图片、百余幅棋谱,让"图片讲述文字所没有讲出的内容"。这批弥足珍贵的材料包括老一代棋手的"全家福",陈毅元帅的题词,胡耀邦和方毅、张劲夫等同志的亲笔信,以及作者与三毛、金庸等名流的合影照片和鱼雁往来,全方位地展现出一个棋坛名宿超越自我的丰富的人生历程。
第一次写这本书时陈祖德只是想把中国围棋的发展史写出来,告诉后人。现在的年轻人也需要知道过去的历史。如今再版这本书,陈祖德想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围棋,了解围棋文化。"棋如人生,它的好处,我们将终生享用不尽。"陈祖德说。
超越自我的根本,就是强大的精神世界。陈祖德的精神世界是不可战胜的。
陈祖德书语
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看书真是一大享受,人的一生中只要有下围棋和看书这两个爱好,那保证一辈子不会寂寞,生活永远充实。
斗败癌魔的"中国流"
习惯"手谈"的陈祖德其实并不善于与人交往,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传奇人物,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不仅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还发人深省。他是中国第一位战胜日本九段的棋界领军人物,是"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与他在围棋世界里的叱咤风云比起来,战胜癌魔,挑战自我则显得别有一番味道。
陈祖德是个阅历丰富的人。他早年得到顾水如、王幼宸等老一代棋手的栽培,得到李济深、李立三、陈毅的奖掖,周恩来、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方关照。他说:"我的成长史就是中国围棋的发展史。"他在长棋的最佳年华遭遇"文革"。十年后,当他以昂扬的精神姿态准备迈向事业的巅峰时,命运的不幸又一次降临到这个顽强的人身上。1980年发现的贲门部位的一个恶性肿瘤使陈祖德几次上手术台,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他对自己能活多久没有把握。但顽强的意志帮助他超越了自我,老天为他的毅力所感动,癌魔离他而去,也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有感而发的《超越自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他在另一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一切对于陈祖德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他对待事情更加举重若轻,懂得在生活中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也许正是这种劫后余生的感触让他的思考与动作变得愈加如鱼得水。
王岳川
读书读到了北大
王岳川其人
王岳川,1955年出生,四川人。以研究后现代主义而在学术界闻名,著名学者、书法家、美学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3年以来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美学会高校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著作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艺术本体论》、《书法艺术美学》、《中国镜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目击道存:九十年代文化研究散论》、《思·言·道》、《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等。
王岳川这么多年总在为中国文化的存在找理由,总在为中国文化今后的发展找一种合法性,总在为中国文化不完全变成西方的垃圾文化、流行文化,保存一些合法性、合理性而努力。他越来越感到"文化定输赢",东方文化应该成为21世纪全世界的重要思想。
以研究"后现代主义"闻名的著名学者王岳川,明知道他们这一代学者的局限性,也知道自己发出的是单薄的声音,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履行着人文知识分子的职责,在中国文化输出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着。
这样一个中国文化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在回忆以前的读书生活时说,有两本书对他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本是《红楼梦》,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对生死有了很深切的看法;还有一本是《青春之歌》,让他对北大产生了向往。
两本书决定一生
王岳川最早读《红楼梦》是在初一的时候。那会儿正赶上"文革",这本书被列为禁书。是县城中学的校长悄悄给他的,可能因为他是学校学生会主席的缘故,才得到如此待遇。也许这件事对这位校长来说算不上什么,但对王岳川来说,却成了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这部《红楼梦》对他以后走上文学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的诗词曲赋他跳过去不读。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只能借三天,所以王岳川只能一目十行地读。读到晴雯死了,读到尤三姐自尽了,他感动莫名。这是他第一次读名著,从早晨读到天黑。晚上九点半就停电了,整个县城一片漆黑,只剩下王岳川被窝里有一点光亮,他打着手电躺在被窝里读《红楼梦》。一部《红楼梦》,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还有对死亡更深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