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做人做事好方法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做人做事好方法

第54页

书籍名:《做人做事好方法》    作者:未知

  众人皆服,子产采用的就是以柔克刚的做事之道。
  有些自作聪明者,往往盲目自信,以为以刚克刚,无往而不胜。大家知道,做人办事不能简单粗暴,而应学会从大处着眼,以柔克刚。
  □
表面的弱者是真正的强者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的"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的行动,它们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因被通缉而流窜江湖的关羽。而刘备曾被皇上认为皇叔,他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这样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大海。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诸葛亮,刘备竟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长辈喝了两碗晚辈精心调剂的闭门羹,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他却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这又一低,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原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使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西川。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一个人,无论你已取得成功还是没有出师山下,其实都应该谨慎平稳,不惹周围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特别是年轻人初出茅庐,往往年轻气盛,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因此气决定着你的形态,形态影响着你的事业。
  一位书法大师带徒弟去参观书法展。他们站在一幅草书前,大师摇头晃脑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读,突然卡壳了,因为那个字写得太草了,大师一时也认不出来,正左想右想之时,徒弟笑道:





  "那不就是'头脑'的'头'吗?"
  大师一听就变了脸色。他怒斥道:
  "轮得到你说话吗?"
  这个徒弟显然是有才的,但显然也是不懂心高不可气傲这一道理的。这次惹恼了师父,大师以后会不会喜欢他就很难说了。
  一位博士生论文答辩之后,指导教授对他很客气地说:
  "说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了这么多年,你才是真正的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指导你,也是在向你请教。"
  博士则再三鞠躬说:
  "是老师指导我方向,给我找机会。没有老师的教导,我又怎么能表现呢?"
  本来,能赢得指导教授的肯定和赞美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但博士生没有因此得意洋洋,而是谦逊地感谢导师,无疑这种得体的表现会赢得众教授的好感,于他只会有益而不会有害。
  在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即使一举可能把敌人击溃,但一听说皇帝御驾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一定要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征服。
  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败呢?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钱财?免掉皇帝的麻烦,不是更好吗?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错得可能有一天莫明其妙地被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
  你要想想,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啊!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说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
  所以说,懂得胜不骄、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会做事的人,他们会因此而成为强者,成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
强者装弱,巧胜对手
  俗话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自然界最强有力的动物的攫食之道。强者装弱的这种妙法,既避免了自己因锋芒太露而引来攻击,又麻痹了对手的防备意识,所以这两种动物一旦出手捕食,几乎就不会落空。而古今许多谋划大业者,也借助此道取得了成功。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明帝曹睿在弥留之际,命司马懿和曹爽辅佐幼子曹芳,并让齐王曹芳前去抱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司马懿感激涕零,连表忠心。当日即立曹芳为皇太子,曹睿便放心地死了。丧事办完后,遵照遗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掌朝政辅佐幼主。当时,曹芳刚刚8岁,大权自然落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中。
  曹爽是曹真之子。曹真是魏武帝曹操的侄子,历事武帝、文帝、明帝三朝,为人明敏练达,颇受信任。由于父亲为朝廷重臣,曹爽也很受重视,又因为是宗室子弟,所以当了顾命大臣。司马懿也是曹魏的开国元勋,曾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是握有兵权的朝廷重臣。
  但曹爽与司马懿两人资望能力却有很大差距。司马懿老谋深算,德高望重,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能征善战,故对曹氏政权构成很大威胁。曹爽宗室后代,也有一定资历,当时曹芳年幼自然没什么主意,总怕大权旁落他人之手,当然要倾向于曹爽而疏远司马懿。几年后,曹爽渐渐地培植自己的势力,排挤司马懿的人,等到时机成熟时,又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撤销了其太尉的实职,而安排其一个太傅的空衔。司马懿见曹爽的势力控制了朝廷,于是就装病在家,不问朝政了。
  曹爽揽权贪位,见司马懿告病居家,也不问是真是假,便得意忘形起来。他提拔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控制了宫廷京师的武装大权。因此曹爽日益胆大妄为,天天与亲近的人吃喝玩乐,出行的时候车辆仪仗舆服皆仿皇帝规模,甚至把宫中的妃嫔、乐师也带回家中寻欢作乐。曹爽的所作所为渐渐失去人心,一些正直的官吏有些看不惯,非议渐起。
  司马懿装病居家,其实一天也没闲着,对朝政和时局反而更加关注了。他对曹爽的行为及其渐失人心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心中暗暗高兴,在静待时机。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冬,曹爽的党羽李胜由河南尹调任为荆州刺史。临行前到太傅司马懿家去辞行。司马懿熟谙官场之事,听说李胜来访,向身旁的侍女嘱咐几句后传令进见。
  李胜来到司马懿养病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病榻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看李胜进屋,忙挣扎着要坐起,两个侍女立刻扶起他,一个侍女递给外衣,司马懿十分用力地去接衣服,然而手一颤,衣服竟落在地上。两个侍女忙弯腰帮他拣起,好不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着司马懿又以手指着嘴,侍女忙端来一碗稀粥,司马懿也不用手去端,伸了伸脖子就喝,结果里一半外一半,胡子上都是稀粥和饭粒,前大襟上还洒了一大片,侍女忙拿手巾来擦。李胜见状,忙往前凑了凑:"只听人们说您中风病犯了,想不到竟病到这种程度。"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唉!年老病重,死期不远。君屈任并州,并州接近胡地,您可要当心啊!"说完喘了两口气又说:"恐怕你我不能再见面了,我把两个儿子师、昭托付给您,请您多照应。"李胜见他说错了,就纠正说:"我上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听了,大惑不解,偏偏头侧过耳朵问:"什么--放到并州?"李胜只好再改口说:"我被放到荆州。"司马懿这才若有所悟地说:"啊!都怪我年老意荒,耳朵也背,没听明白你的话。您这回到'并'州任官,要好好建功立业啊。"又寒暄几句,李胜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