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7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由于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而且只认朱熹的批注。因此大量儒生穷经皓首,却连春秋之后的史书都不读到了晚明,许多儒生甚至连五经都不读,只看复习资料和参考资料。
        沈复璁虽然“铮铮铁骨”、“处世从心”,但肚子里绝对有货。能随口说出窦燕山、黄香身处的年代,说出他们的诗赞和官职,在明代秀才当中属于百里挑一!
        换成普通的县学教谕,多半也就解释个大概而已。
        当然,正是由于看书太杂,沈复璁才一直科考不中,把家财耗光了只能去当幕宾。
        等把三字经的典故讲完,王渊问道:“先生,我们接下来学什么?”
        沈师爷等的就是这句话,顿时开心起来:“既然三字经学完了,那接下来就学小儿语!”
        小儿语是明代的蒙学教材之一,至于具体内容嘛,你可以理解为小学生守则明代版。
        沈师爷把小儿语作为开讲书目,无非是让王渊学会尊敬师长、谦虚沉静,别动不动就用弓箭指着老师你个小王八蛋,咱做老师的不要面子吗?
        沈师爷仿佛回到了童生时代,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开始书写:“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额,接下来是什么来着?
        沈师爷突然卡壳了。
        天可怜见,沈师爷确实博学多才。但小儿语是他四十年前学的,又不如三字经那么重视,能够全记住才活见鬼了。
        王渊问道:“先生,你怎么停下了?”
        “啊嗯”
        沈师爷有些尴尬,糊弄道:“小儿语对你来说,实在太过简单。我仔细想了想,百家姓也不用学,不如我们直接学千字吧。”
        很明显,百家姓他也背不完,谁没事记那玩意儿?早他娘还给自己的蒙师了!
        正在练习一二三四的刘耀祖,突然问道:“先生,我可以跟着学千字吗?”
        “当然可以,”沈师爷对刘耀祖印象颇佳,问道,“你以前都学过什么?”
        刘耀祖老实回答:“我爹学过什么,我就学过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和小儿语我都会背。不过我爹没先生讲得好,他就不知道香九龄是黄香九岁,还跟我说香九龄是一个古人的名字。”
        沈师爷的关注点明显跑偏了,他兴奋道:“你学过小儿语?赶快默写出来,我要给王渊上课!”
        刘耀祖迷惑道:“先生不是说小儿语太简单,王二不需要再学吗?”
        “呃,”沈师爷端正自己的坐姿,收敛笑容,满面严肃,语重心长道,“为师已经改变主意了。这做学问就像造房子,百尺高楼从地起,基础不牢固怎行?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儿语即便再简单,也是该认认真真学的,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这个道理,你知道吗?”
        刘耀祖哪听过这种大道理,顿时崇敬莫名,挺直腰杆道:“先生说得真好,我以后一定学什么都认真!”
        听完两人的对话,王渊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当老子看不出来吗?
        你明明就是把小儿语的内容搞忘了!
        于是乎,在三好学生刘耀祖的捣乱之下,王渊开始学习明代版的小学生守则。
        王二同学真的很想回屋,把自己那副弓箭拿出来,敦促老师仔细修改课程表。
        唉,想想还是算了吧,请一个老师不容易,咱也不能逼迫太甚。
        ps:新的一周,新书冲榜,点击推荐收藏全都要,打赏什么的就不求了。谢谢老铁们支持!

007【老实孩子】
        翌日,清晨。
        一向懒散的沈复璁,今天居然起了个大早,坐在屋檐下手摇羽扇,盯着喷薄而出的朝阳迷思苦想。
        流放罪一般而言是无期的,除非哪天被皇帝记起来,又或者遇到什么大变故。这都跟沈师爷没啥关系,他既不认识皇帝,也没那么宽人脉。即便哪天主官“平反”了,亦不会有人记得他这个被牵连的佐官。
        至于曾经追随的那位恩主,做京官一年便丁忧回乡,守孝守着守着便病死了。世人皆称赞其孝心,谓之思念亡母过度,其实就是吃得太胖,某日突发脑血栓暴毙嗝儿屁。
        如果沈复璁没被强掳上山,他下半辈子都得待在云南,直至病死、老死或饿死那天。
        现在,一个神童冒出来,沈师爷猛地看到希望曙光。
        必须帮助弟子把户籍搞定!
        沈复璁当了十多年师爷,对各种操作都烂熟于心,搞户籍至少有三种方法。
        第一,让本地土司对穿青寨进行编户。
        如果放在其他地区,这种方法是最可行的,因为对官员来说属于政绩。可惜这是土司辖地,编户村寨越少越好。黑山岭寨就是以寨子为单位,直接向土司缴纳赋税徭役,跟朝廷没有半毛钱关系。
        第二,外出挂靠一个里甲,想办法搞到几亩地,然后上报当地官府。
        大明朝廷鼓励流民垦荒,也鼓励对流民进行编户。只要你手里有土地,让官府承认土地的垦荒性质,拿到户籍是既轻松又正规。当然,操作过程当中必须使钱,而且撒出的银子还不能太少。
        第三,花费大量银子,疏通地方关系,找个州县冒籍应考!
        可惜啊,对王渊来说,这三种方法都非常困难。
        “只能相时而动了!”
        沈复璁喃喃自语,他也不着急,反正弟子的年龄还小。
        就在此时,三好学生刘耀祖兴冲冲跑来,非常规矩礼貌的作揖:“学生刘耀祖拜见先生,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沈复璁无语道:“我还没吃早饭呢,你来得太早了。”
        刘耀祖献宝似的,从怀里掏出个高粱饼:“先生,这是我娘专门给你做的。没有加麸子,还掺了粟米,油盐也放得足,我闻着可好吃了!”
        这等粗劣不堪的食物,居然让沈师爷食指大动,夸奖道:“不错,你是个懂事孩子,还知道孝敬老师。”
        刘耀祖连忙把高粱饼奉上:“请先生尝尝。”
        沈师爷立即接过来,迫不及待大咬一口。在咀嚼的时候,他发现刘耀祖眼巴巴望着自己,喉结上下滚动,不停的吞咽口水。沈复璁不禁问道:“你还没吃饭?”
        “吃过了。”刘耀祖横袖擦口水。
        沈复璁终于明白过来,这种油盐充足,且没有麸子的高粱饼,多半是刘家专门孝敬他的,刘木匠和妻儿肯定舍不得吃。当下心里一阵感动,面无表情的把高粱饼掰开,递回去一半说:“你也吃吧。”
        “我爹说了,这是给先生的。”刘耀祖连连摇头,不敢再看高粱饼一眼,生怕自己忍不住诱惑。
        沈复璁板着脸说:“你若是不吃,我就不教你读书!”
        刘耀祖顿时大脑宕机,陷入两难境地,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唉,痴儿!”
        沈复璁一声叹息,把高粱饼塞过去。
        刘耀祖不敢违抗师命,又不敢违抗父命,只得把半个高粱饼收好,打算拿回家交给父亲处置。
        大明朝的穷苦农民,一般每天只吃两顿。早晨刚刚天亮就下地干活,等日头高升再回家吃饭,吃过早饭继续干活,大约半下午即提前吃晚饭。
        也就是说,现在距离吃早饭,至少还有一个时辰。
        沈师爷把半个高粱饼啃完,对刘耀祖说:“你陪我在寨子里转转。”
        “好!”
        刘耀祖颇为激动,他终于能帮先生做事了,虽然只是随意溜达的小事。
        此时此刻,王渊已不再监视沈复璁。他相信沈师爷是明白人,等搞清楚状况就不会再逃山下遍地蛮夷,沈师爷又没个可投奔的,匆忙之下能逃到哪里去?
        刘耀祖陪着老师在寨中遛弯子,数次欲言又止,始终没有胆子说出来。
        “有话就说!”沈复璁看不下去了。
        刘耀祖像是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突然跪在地上磕头:“先生,你教王二的三字经,有两处跟我爹教的不一样。可可可可能是我爹记错了,我昨晚回家问我爹,他又说自己没记错。我我我我不该质疑先生的,可我又想搞清楚。实在实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