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8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沈复璁打断道:“哪两处不一样?”
        刘耀祖跪在地上说:“一处是窦燕山那里,您教的是教五子,美名扬,我爹教的是教五子,名俱扬。”
        沈师爷顿时尴尬无比,刘耀祖不说还好,这一说出来,他怎会不知道是自己错了?
        跟小儿语一样,三字经也是沈复璁四十多年前学的。即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但几十年过去了,难免会有一两句出现错误。
        而刘木匠就不同,他平生只学过三字经、百家姓、小儿语和九章算术,这四本书的内容已经深深烙刻在脑海中。
        沈师爷又问道:“还有一处呢?”
        刘耀祖忐忑道:“还有就是唐有虞那里,您教的是谓盛世,我爹教的是称盛世。”
        如果换做王渊在此,沈复璁肯定要保全面子,随便以版本不同为借口糊弄。
        但刘耀祖实在太乖巧了,连沈师爷都不想欺负这种老实孩子,他只能说:“你爹是对的,为师记错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左转亦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应该正视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改正精进。你起来吧,别跪着了。”
        “多谢先生教诲!”刘耀祖心悦诚服,感觉老师的形象是那么伟大。
        沈师爷心里想的,却是:该买几套书回来了,不然接下来我可怎么教啊!
        师徒二人,不知不觉来到一大块平地。
        沈复璁不禁赞叹:“好平整的地面!”
        刘耀祖连忙介绍:“这是用王二的法子,烧石灰打出来的坝子,全寨都在这里晒粮食。”
        沈师爷来到坝子里,蹲下去细看,瞠目结舌道:“这这他娘是三合土?一个小小的蛮夷村寨,居然用三合土夯晒坝,也有点太奢侈了吧。”
        明代的三合土,主要用于修筑长城、城墙、宫室和陵寝,三合土的调配之法属于不传之秘。
        至少在南北直隶地区,三合土是禁止民用的。
        沈师爷转身就走。
        刘耀祖连忙追赶:“先生,你要去哪里?”
        沈复璁道:“去找王渊!”

008【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沈复璁带着个小跟班,快速来到王渊家中。
        王全和王猛父子俩,早早下地干活,至今还没回来。
        王姜氏刚奶完孩子,正准备生火做饭,见到沈复璁连忙说:“先生快请进,我给你倒碗水喝。”
        “不必了,令郎”沈师爷害怕对方听不懂,改口道,“嗯,渊哥儿在哪里?”
        “渊哥儿每天早晨起来,都会去青冈林练习箭法。”
        王姜氏突然想起要事,抱着怀中幼女请求道:“先生,你是有学问的,我想麻烦你一个事情。能不能帮我家幺女起个名字?要那种耐养的名字,她阿姐半岁便得病没了,巫师说就是名字没起好。”
        “按我们那边的习俗,贱名最易养活,”沈复璁静立思忖片刻,突然绉绉说道,“有了,不如叫王微。微,小也,卑也。又通徽,美也,善也。令嫒唤作王微,即是贱名好养,又是美名雅致,可谓一举两得。”
        “先生真有学问!”王姜氏大喜,抱着女儿王微,连忙屈身拜谢。
        沈复璁也对自己起的名字很满意,不禁回味一番,似乎越想越妙。他自我陶醉片刻,终于想起正事儿,复问道:“渊哥儿在哪?”
        王姜氏朝屋后一指:“茅房后边有片青冈林,他肯定在林子里。”
        那是一片橡树林,大树早被寨民们砍光了,剩下的顶多也就脖子粗细。
        沈复璁在刘耀祖的指引下,很快在林子里找到王渊。只见他站在一个土坑旁,土坑上方还建有茅草顶遮雨,正提着木桶往坑中慢慢灌水。
        待得走近,便闻到一股恶臭,沈师爷忍不住问:“你在做什么?”
        王渊也不回头,随口答道:“蚯蚓养殖实验。”
        “实验”一词,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大意可以理解为“实际验证”。
        汉语词汇是非常奇妙的,沈师爷居然一听就懂。他朝土坑里看去,只见满是淤泥和腐草,居然真有不少蚯蚓在蠕动,当即吊书袋说:“蚯蚓我知道,礼记月令有载: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
        一路跟过来的刘耀祖,发自真心奉承道:“先生好有学问,连曲蛇蚯蚓都能引书。”
        这马屁拍得沈师爷很受用,他微笑颔首:“为师当年所治本经,便为礼经。不说倒背如流,但也烂熟于心,这辈子都不会忘的。”
        三好学生刘耀祖,随时随地都不忘学习,问道:“先生,什么是本经?”
        沈师爷解释说:“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四书必须全都学,五经可以选一部为本经。”
        “哦。”刘耀祖挠挠头,听得半懂不懂。
        沈师爷掩住鼻子,蹲在土坑旁,看着那些蚯蚓说:“蚯蚓在我老家叫曲蟮,俗名地龙。你是想养来卖给药铺赚钱?”
        王渊摇头道:“我想养蚯蚓喂鸡。”
        “喂鸡?”沈复璁颇为意外,“就这么一点,恐怕不够吃半个月吧?”
        王渊说:“应该够了,只要食物充足,蚯蚓繁殖很快。这一池子蚯蚓,再配合青草料喂养,能养活至少五六只鸡。”
        闻得此言,刘耀祖不再思考五经是啥,两眼发光的望着蚯蚓池,猛咽口水说:“王二,真能养那么多鸡?那我不就可以天天吃鸡蛋了!”
        王渊笑道:“到时候,你随便敞开肚皮吃。”
        刘耀祖激动的抓住王渊袖子:“王二哥,这法子你可得教我!等我再长大些,把我爹的手艺都学会了,就给你打一套家具成亲时用。”
        老子结婚起码还要好几年,到时候用得着你来打家具?
        那也混得太差劲了!
        王渊不想谈论自己婚事,提醒道,“蚯蚓可不好养。我只听说蚯蚓可以养鸡,但对蚯蚓的习性不太清楚。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发现冬天很难养活,除非修个房子框起来,再室内生火给它们取暖。但这样一来,就无法保持通风,蚯蚓可能呼吸不畅而死掉。”
        刘耀祖瞪大眼睛:“曲蛇蚯蚓还要呼吸?”
        王渊也懒得解释,继续说道:“不但要保持通风,还要保持湿润,而且太热了也不行。这些蚯蚓夏天要背阴,天天都要灌水,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到了雨季还得注意排水。去年我养的一池子蚯蚓,就因为冬天气温太低,全都被冻坏了。”
        这些话说来轻巧,却代表着一次次的失败实验。
        大概在两年前,王渊就开始挖池子养蚯蚓。
        刚开始他打算用粪便做底肥,可寨子里别说人屎了,就连狗屎都被捡得干干净净。
        王渊只好转变思路,挖取溪底淤泥和水草,再将树叶、青草、烂菜叶扔进去发酵堆肥。
        第一次实验,失败,蚯蚓被涝死,池子里的水太多。
        第二次实验,失败,蚯蚓被毒死,加入的树叶有微毒。
        第三次实验,失败,蚯蚓窒息,或逃或死,只因忘了疏松泥土。
        第四次实验,失败
        在冤死无数蚯蚓之后,王渊渐渐总结出各种规律。而且他还发现,以这个时代的贵州气温,只能在春、夏、秋三季养殖,冬天百分之百要把蚯蚓冻坏掉。
        沈师爷听得连连摇头:“太娇贵了,此法不易推而广之。”
        王渊笑道:“但在山寨里推广,还是可以做到的,每家都白养几只鸡,不就能让寨民稍微富足些吗?我之所以还没教给其他人,是因为蚯蚓驯养实验没有完成。我想知道这种大小的池子,究竟能容纳多少蚯蚓同时生存。”
        沈师爷指着弟子哈哈大笑:“果然有意思,竟把养蚯蚓当成做学问来研究!”
        王渊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嘛。”
        “此言大善!”
        沈师爷忍不住一赞,又盯着王渊问:“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句子?”
        王渊则有些愣住了,难道这句子还没问世?他只能敷衍道:“我也不知怎的,此话突然就脱口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