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60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李应自责道:“我不该给先生倒酒的。”
        “与你无关,”王阳明安慰说,“是我自己太过大意。”
        王渊出声道:“山上没有良医,当务之急,是把先生送去城里医治。”
        “对对,把先生送去城里找大夫,”汤冔连忙大喊,“诸生,赶快准备早饭,吃了饭立即回城!”
        学生们着急得很,王阳明却满不在乎。作为老肺病患者,今天发病算是轻的,他以前咯血咯到晕厥都不止一两回。
        早晨下山,晚上进城。
        席书接到消息,连夜帮王阳明找大夫,又将其安置在文明书院休养。
        接下来半月,王阳明都在养病当中,而诸生也在准备科试——科试相当于乡试资格考试,只有通过科试的生员,才能在第二年去考举人。
        王渊寄宿在书院当中,正背诵着《诗经》,突然宋灵儿提着马鞭进来。
        “怎么又不高兴了?”王渊笑问。
        宋灵儿气呼呼坐在桌前:“我阿爸收了个儿子。这次回家,他都不怎么理我,一心给他的便宜儿子铺路!”
        王渊问道:“义子?”
        宋灵儿说:“过继子!”
        王渊点头道:“你阿爸年迈无子,从族内过继一个儿子,也在情理之中。”
        可惜,宋公子他爹多年的谋划,直接就因过继这招而落空了。
        宋然虽然残暴贪婪,脑子却还是有的。
        因为叛军之事,宋然威望大跌,而且他肯定是死罪,就算免死也要被革职。族内实力派已经蠢蠢欲动,不想着怎么平叛收复地盘,反而等着宋然被革职之后自己上位。
        宋然这几个月窝窝囊囊,却一直在暗中观察,终于让他找到合适继承人。
        那是他族弟的儿子叫宋仁,族弟已经被叛军杀害,连寨子都被叛军抢了。宋仁没有了父亲和地盘,偏偏在战斗中表现优异,自然就是继承宣慰使的最佳人选。
        一个没爹,一个无子,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宋然和宋仁在确定过继关系之后,表现得比嫡亲父子还亲,联合起来打击族内实力派。他们面对叛军唯唯诺诺,面对族人则重拳出击,家族内斗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
        宋灵儿不在乎什么权位,也不在乎突然多了个哥哥。她在乎的是,一向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的父亲,现在把父爱全都给了从子宋仁,平时连话都懒得跟她多讲几句。
        王渊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想了想,起身将宋灵儿搂在怀里。
        “呜呜呜呜呜!”
        这个举动,让宋灵儿突然伤心大哭,鼻涕眼泪全抹在王渊衣服上。好半天终于止住悲伤,宋灵儿偷偷擦鼻涕说:“我以后要认真读书,努力练习武艺。我要给阿爸看看,他的女儿比假儿子更有用!”
        “嗯,你很厉害的。”王渊哄道。
        宋灵儿抱着王渊磨蹭好半天,终于把王渊衣服上的鼻涕擦完,毁尸灭迹之后,郑重说道:“我要跟着先生学习兵法!对了,你每天必须教我练箭。”
        有些人啦,总是要失去最宝贵的东西,才能在一夜之间长大懂事。

056【心学初兴】
        科试没啥好说的,在贵州这破地方,有志于明年乡试的生员,基本上都能通过提学官组织的科试。
        自成化十年以来,贵州的举人名额一直为十九人。
        全省应考人数顶多三四百,再加上路途遥远且危险,能健健康康走进考场的,每届大概三百人左右。如果再遇到山洪爆发什么的,来往官道被堵塞,可能应考者还不足两百人。
        两三百当中取十九人,贵州的中举率相当之高,起码是全国平均数的一倍以上!
        如果王渊明年就参加乡试,那他运气更好,因为举人名额又要增加。
        托刘公公的福,明年的中榜和北榜地区,举人名额都将大幅度提升。因为刘瑾自己是北方人,投效他的官员也多属中、北榜进士,排除异己时又刻意打击南榜进士,并有意拉拢不反对他的中、北榜进士。
        多方面因素结合,刘公公做出一个疯狂决定——
        正德五年乡试,陕西(刘瑾家乡)举人名额增加三十五人,从六十五直接提升到一百!山西名额增加二十五,河南和四川名额分别增加十五人、十人……贵州也跟着沾光,举人名额增加二人。
        刘公公很有手腕啊,他想把太监与文官之争,转化成南、北、中榜进士之争,直接在文官集团内部搞利益分化。
        于是就出现一个扯淡现象,李东阳明年干翻刘瑾的时候,正好跟全国乡试时间重合。等朝廷宣告新版名额作废,大部分地区已经公布成绩,你还能剥夺那么多新科举人的功名?
        更有趣的是,正德八年再次乡试时,其他省份新增名额作废,唯独云南和贵州保留下来,依旧沿用刘瑾规定的数额——很可能是云贵叛乱太多,朝廷想要加强地区统治,而推行教化又属于第一要务。
        ……
        文明书院。
        这个书院始建自元代,明初便已废弃,永乐年间重建,到成化朝再度废弃。
        席书和毛科来到贵州之后,召来本地士绅搞众筹,包括宋氏和安氏都有出钱,现在终于把文明书院重新建好。
        可惜师资力量不足,在王阳明下山之前,只能请些老秀才当教谕。
        王渊交了学费,便跟宋灵儿、刘耀祖一起进书院读书,龙岗山诸生也全都住进书院。
        饭堂。
        王渊打了一碗饭回来坐下,问道:“宗鲁兄,你们怎么都不参加科试?”
        陈文学笑道:“自从求学于先生门下,我等自知学问浅薄。若明年就去云南应乡试,来往路途要耽搁两三个月,何不用这些时间追随先生左右?”
        好嘛,陈文学、汤冔、叶梧等人,为了留在王阳明身边求学,连明年的乡试都不参加了,所以今年的科试也懒得去考。
        王渊说:“前几天科试,我发现好多陌生面孔,去年考试怎么没见过他们?”
        越榛解释道:“这些生员,大部分属于官宦子弟,他们的父亲在外省做官,全家都搬出去了。虽为贵州籍学子,其实从小就在异地进学。只有参加科试,他们才会回贵州,拿到应试资格之后便去云南应考。”
        “原来如此。”王渊恍然大悟。
        叶梧无奈摇头:“每次乡试,贵州的举人名额,都被这些官宦子弟占去大半。毕竟他们读书的地方,比贵州要文风兴盛得多,土生土长的本地生员怎么考得过?”
        越榛和詹惠都不说话,因为他们两家,历代就出了不少大官。
        这次返乡参加科试的异地生员,越、詹两家就有五六个,全都是他们的亲族兄弟。不出意外,明年中举的贵州生员,至少有两三个是这两家的子弟。
        对于本地士子而言,确实不太公平,但人家是严格遵守朝廷法度啊。
        就拿王阳明来说,从小在北京求学,跟父亲王华住在一起。如今的阁老们,大半属于王华的翰林院同事,当年王阳明会试落第,李东阳还亲自安慰过他呢。享受如此优渥的教育资源,王阳明同样要回乡参加科试和乡试。
        吃过早饭,王渊老老实实去读书,他现在每天背诵十首古诗。而且不求甚解,只需懂得诗歌基本含义,又能熟练背诵即可,王阳明是在培养他的辞感。
        等王渊背完一千首诗,王阳明就给他讲《文心雕龙》,接着还有进阶课程《文章轨范》。
        《文章轨范》收录了从汉代到宋代的六十九篇古文,其中韩愈的文章独占三十一篇,另有诸葛亮、范仲淹、辛弃疾、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名篇。到时候,王阳明会把每一篇都拆开来讲,着重分析这些文章的修辞技法。
        “王二哥,你不去听先生讲学吗?”刘耀祖问。
        王渊说:“不去了,你自己去吧。”
        “哦。”
        刘耀祖已经从宋家搬出来,宋公子给了他十两银子。
        至于宋公子,不但放弃了科举志向,也放弃了继承权(贵竹土司),选择去宋氏族学当老师。按他的说法,宋家已经堕落腐化,不但不敢面对叛军,还整日内斗不休。宋公子决定从小娃娃着手,悉心教导宋家的下一代,让宋家子弟知荣辱、懂礼节、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