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107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高迪瞟了一眼,看似恭敬抱拳,说话却很不恭敬:“可有哪个衙门的书?”
        小旗虽是锦衣卫,但也属苦哈哈。既然高迪不配合,他也只能放低架子,解释说:“夜间惊闻有贼寇现身南郊,即令我等立刻出城查探,来不及到哪个衙门开具书。不过嘛,此刻估计皇上、阁老和六部大臣,都已经知晓此事。”
        听说小旗专门出京查探军情,高迪不敢怠慢,立即汇报情况,说道:“本县收集到贼军尸首二十一具,另有十二个贼寇投降,缴获贼军战马三十六匹。大概有两百贼寇四散而逃。”
        听到这些数字,小旗咋舌不已,问道:“王相公呢?”
        高迪笑道:“王朋友说他乏了,已到县衙安睡。”
        “若虚兄可有受伤?”邹木突然问。
        高迪感叹说:“王朋友追杀贼寇无数,自身没有丝毫损伤,真乃奇人也!”
        四个锦衣卫探子面面相觑,这他娘太邪乎了,简直不可想象。
        突然,一骑自南而来。
        马儿已经口吐白沫,马背上的官差也受伤不轻。他看到小旗穿着锦衣卫服装,立即大喊:“快帮我传个信,博野县城被乱军攻陷,保定府告急!”
        高迪顿时面色煞白,保定府以北是安肃县、定兴县、涿州,接下来便是良乡县。
        而良乡县以北,便是京城了!
        乱贼大军距离京师,只剩下三县一州城。并且沿途全是平坦官道,这些乱军拥有大量马队,只需两日就能直扑北京。京师周边的卫所,又被调去霸州平叛,此刻被诱至景州没法回来。
        送信官差把军情件递到小旗手中,自己便晕厥过去,他那匹马也多半活不成了。
        小旗本想等王渊醒来,商量着如何分润军功。但此刻不敢再等,挑了匹缴来的乱军之马,亲自带着军情书回京奏报,同时命令手下立刻南下打探军情。
        高迪也带人往北走,那座被焚毁的小镇,也属良乡县管辖,还有几百难民青壮等着安置呢。
        邹木牵马来到县衙,直等到下午时分,王渊终于睡醒了。
        揉揉酸痛的手臂,王渊苦笑道:“还是拉伤了,怕有四五日才能恢复,两石弓真不是好玩的。”
        邹木一脸严肃:“博野县城已破,保定府告急。从保定府到京城,没有兵力抵御贼寇,只剩下十二京营还能调动。而且,十二京营近半已被调去平叛,留下来的怕都没什么战力。京师防御空虚啊!”
        王渊都听傻了,正德朝只能算明代中期吧,居然能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正德朝最糟糕的年份,北面有蒙古寇边,四川、贵州、江西、河北、山东同时出现大规模起义。每一个起义,都需要集合数省兵力去围剿,同时爆发哪还受得了?
        起义越多,军费开支越大,老百姓负担就越重,这已经造成了恶性循环。
        明中期本来就人口膨胀,而社会经济转型还在过度期间。武宗继位之后,不但不修生养息,反而一个月内建皇庄七处,后来增至三百多处,皇帝带头搞圈地运动。
        武宗的干儿子们,刘瑾的党羽们,勋戚宗室们,也跟着在全国圈地。
        官自然也不落后,皇帝、太监、宗室、勋戚都能圈地,我们为啥就不能圈?
        再加上刘瑾彻底搞烂马政,造成流民无数,为各地起义军提供了天然兵源。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镇守太监,遍布全国各地。弘治朝的时候还挺正常,涌现出许多敢于任事、尽忠职守的镇守太监。而刘瑾当权之后,镇守太监只剩下一件事情,那便是帮皇帝和刘公公敛财,顺便把自己的腰包也捞得鼓鼓的。
        财政上也很困难。
        武宗给弘治皇帝办丧事,耗费黄金五千两、白银一百八十万两。武宗结婚,用去黄金八千五百二十两、白银五十三万三千八百四十两。一下子就把捉襟见肘的财政掏空,全都转嫁给老百姓,导致流民愈发增加。
        朱厚照爱折腾没啥可批评的,但他把全国风气都带坏了,将各种社会矛盾一下子激发出来。
        王渊这些日子在京城,也听到全国不少起义信息,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王朝末世。
        想到这里,畅快杀贼的豪迈,瞬间就消失无踪。
        王渊与邹木回到京郊,已是傍晚时分。明显可以感受到城内在戒严,城头的官兵也多了不少,城外各处街口还放置了木栅栏。
        周冲笑嘻嘻把王渊引进客房,从床底下拿出一个布袋:“二哥,全是金子,整整二十八斤!”
        “邹木他们分了多少?”王渊问道。
        周冲摇头道:“不清楚,各自从贼寇身上摸走,我也不知他们摸了多少。”
        王渊说:“这些金子,你自己拿走一成吧。”
        周冲犹豫数息,点头道:“好!”
        王渊够大方的,周抽还以为自己只能分得几两金子,没想到可以到手两斤多。
        主仆俩在客房里数钱,紫禁城里则一片肃然。
        没有正形的正德皇帝,此刻终于也正经起来,召集朝中大佬商讨平贼事宜。
        其实也没啥好商量的,京城剩下的京营不能动,当务之急是把远在景州的官军调回来。不过谷大用提出一个建议,引起官们的集体反对,那就是调派边军回来防卫京师。
        从下午吵到晚上,这个建议终究还是没能通过,只有等到叛乱无法平息才会选此下策。
        那个锦衣卫小旗,只把沿途割来的脑袋,当成自己的军功。并未隐瞒王渊的功绩,这导致朝堂大佬们,一个个都得知王渊大名。
        单枪匹马追击数百贼寇几十里,这听起来就像传奇故事,想不被人记住都难!
        明天白天再继续更新。

102【馊主意】(为盟主“巫马行”加更)
        豹房。
        正德皇帝今天没有胡闹,正在老老实实看奏章,以前这玩意儿他都让太监处理的。
        乱军已经距离京城二百里,正德皇帝又非真正昏庸,怎么可能还有心情嬉游耍乐。昨日他问首辅李东阳:“朕非残暴之君,为何河北、山东、江西、四川、贵州皆反贼肆虐?”
        李东阳患有肛瘘之症,坐立不便,刚说话鼻子又流血,擦了好一阵才回答:“陛下有多少日子没看奏章了?”
        正德皇帝默然不语。
      第三天,掌印太监张永捧来一堆奏章,乖乖退到旁边小心伺候。
        贼寇都打到京畿地区了,全国各地又民乱四起,必然是哪里出了问题!言官们怎会不抓住时机?
        全是黑材料,包括朱厚照自己的黑材料。上到皇帝、宗室、勋戚,下到太监、武官、文臣,整个大明朝权贵阶层的黑料,都被不怕死的言官们抖出来。
        其中谈及最多的,便是侵占田地与破坏马政,这也是导致义军四起的主要原因。
        掌印太监张永很有意思,他不敢把自己的黑料全藏起来。于是将真正弹劾他的奏章扔掉,请关系好的言官重新写几份,只讲些鸡毛蒜皮、无伤大雅的小贪小弊。
        朱厚照迅速把这些奏章看完,被触目惊心的内容吓到了,坐在豹房久久不语。
        “皇爷。”张永拿着朱笔过来。
        朱厚照提笔随便批了几份奏章,把笔一扔,指着剩下的奏章说:“这些留中不发。”
        正德皇帝认真起来,那肯定是有手段的明君,他对此事的处理堪称绝妙。
        挑几个可有可无的宗亲、勋戚、太监、武将和文官,该责骂的责骂,该罢黜的罢黜,该贬官的贬官。顺便裁撤自己的一处皇庄,这样就能不动摇大局,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还能给言官们一个交代。
        至于被留中的奏章,都是比较严重的,如此关键时刻难以处置,必须等到剿灭乱军之后再说。
        历史上,刘六刘七之乱平定,杨廷和确实做出相应处理,包括正德自己的皇庄都被裁了一大片。另外再免除兵灾地区的赋税,招揽流民分配土地,把权贵们肆意侵占的田产还给农民。
        虽然不可能做到完美,也不可能收拾真正的顶级权贵,但至少能把流民数量控制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