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115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阁臣刘忠的评分又不一样,给杨慎画圈,给邹守益画三角,给王渊画了一个点。
        殿试有两天阅卷时间。
        最后一天傍晚,东阁内点燃蜡烛,大家把浮签撕开统计成绩。
        当看到李东阳给会试前三全部画圈,杨廷和不禁暗骂一声老狐狸。
        千万不要指望一个政坛老乌龟,是什么铁骨铮铮的正人君子,李东阳奸猾阴险得很呢。
        放在前些年,李东阳的风评差到极点,扳倒刘瑾之后才猛然好转。再加上他大权在握,以前干的那些腌脏事,都变成为了除去阉宦而隐忍演戏。
        至于这半年来提携后辈,在杨廷和看来不是为国拔才,而是为他李东阳的子孙后辈攒人脉。
        比如这次科举舞弊案,李东阳处理得是真老辣。
        工科左给事中马卿成为倒霉蛋,成了所有会试考官的替罪羊,直接相关责任人靳贵却屁事没有。
        如果再把王渊、金罍的事情扛下,那李东阳就是铁肩担道义。担任考官的那些官员,都必须承李东阳这个情,其中包括王阳明在内。
        李东阳有何损失?
        黑锅都被倒霉蛋马卿给背了,还把工科左给事中的位子腾出来,正好可以换上李东阳的心腹。
        损失都是别人的,好处都是自己的,可以在致仕之前,留下更好的名声、更宽的人脉!
        杨廷和的猜测很阴暗,却距离事实不远。
        但在李东阳看来,这是公私两便的事情,给自己捞好处的同时,还能为国拔才,何乐而不为呢?
        ……
        大概花了两个时辰,阅卷统计结果出炉。
        第一名,杨慎,满分,十四个“○”。
        第二名,余本(会试第一百九十二名),十二个“○”,两个“△”。
        第三名,邹守益,十一个“○”,三个“△”。
        王渊排在第九十八名,三个“○”,两个“△”,四个“丶”,四个“丨”、一个“x”。
        杨廷和拿着王渊那份答卷,感慨道:“此人的卷子,一言难尽。”
        杨一清笑道:“我倒是觉得言之有物。”
        “哈哈,大胆敢言,此子可为御史。”大理寺卿张伦笑道,他给王渊打的也是圈。这位先生乃言官出身,担任监察御史巡视各地,复又以断理冤案名满天下,他知道王渊写的许多内容都是实情。
        王渊写的什么?
        在讨论文武之道时,他说先秦时代不分文武,宰相都是下马治民、上马管军,所以有“兵农一致,文武同方”的说法。又以管仲为例,阐述以文促武、以武敦文的道理。
        虽然千古大道相同,但具体环境是变化的,于是有了文治和武治的差别。
        天下混乱的大争之世,必须以武治为主,因为此时的首要目标是强兵。但与此同时,更要重视文治之功。
        为何大明太祖能得天下,其英明神武的地方,就体现在文治方面。张士诚和陈友谅,一个富甲天下,一个兵多地广,却只知掠夺,不事生产。太祖皇帝可以败一次、败两次、败三次,由于军粮充足,败多少次都可以重头再来。
        而张士诚和陈友谅,看似强大,其实早把治下百姓掏空。他们败一次便内部矛盾激化,败两次、三次就彻底崩盘。这就是太祖皇帝的文治之功。
        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
        其一,太祖皇帝定下的制度,被破坏得千疮百孔。马政、盐政、茶政分别如何如何,卫所制度又如何如何,官田制度又如何如何。
        其二,此时的大明,与开国之初又不同。国朝初年,地广人稀,只要种地,皆得其活,人民富足安乐。一百五十年过去,人口繁衍生息,大明变得人多地少,因此催生出大量流民。一旦有反贼举事,这些流民都是潜在威胁。
        其三,太监和贪官,盘剥百姓,鱼肉乡里,人民苦不堪言,应该整顿吏治。
        其四,土地兼并是个最严重的问题,这导致朝廷收不上赋税,而农民又负担沉重。应该进行全国性的土地清查,改革赋役制度,既能增加税收,又能减轻农民负担。
        其五……
        王渊说了很多实际问题,有些是从王阳明那里听来的,有些是从沈复璁那里听来的,有些是乡试路途中请教商队秦把头所知,还有些是自己在穿青寨亲身体会的。
        甚至,王渊还提出先把实物赋税,逐步改为货币纳税,取得成效之后干脆摊丁入亩。
        还有,王渊认为应该增加就业,让流民能找到活路。首先要进行的,便是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小商贩在居住地落籍,一个户籍改革便能减少无数流民。
        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最吓人的是,王渊提出实行分税制。即把一些税收列为国税,另一些税收列为地税,这样才能充实户部,让中央在关键时刻有钱可用。
        可惜户部尚书没参与阅卷,否则肯定要给王渊一个大圈圈。
        于是就出现巨大分歧,杨一清和张伦觉得王渊言之有物,特别赞赏王渊的卷子。
        而大部分阅卷官,觉得王渊太过激进,他若当上重臣,必然将大明折腾得够呛。但总算针砭时弊,而说得有些道理,于是随便给个三四等评分。
        被排到九十八名,够咱威武大将军朱寿先生慢慢找卷子。

110【强点状元】(为盟主“起点八百万大雕骑士总教头”加更)
        朱厚照已经等得心烦了,直至晚上十点多,阅卷官们才捧着殿试卷来找他。
        众臣磕头跪拜,由于李东阳身体欠佳,改为杨廷和给皇帝读卷。
        按理说,读卷官应该把前三名的文章全部读完,但皇帝可以选择不听。比如三年前,朱厚照只听了一篇文章,就按阅卷官排好的顺序点状元、榜眼、探花。
        而有时候,皇帝会不喜欢前三名当中的某人,或许是因为文章不满意,或许只是觉得这人的名字不好听。
        因此大臣们会多准备几份试卷,把后面的几名也念给皇帝听。但基本不会念太多,皇帝也要给大臣面子,人家排在前面的文章,你怎么能够都不喜欢?
        显然,三篇文章念完,朱厚照都不喜欢。
        “这个余本是谁?会试前三名没有他啊。”朱厚照很不高兴道。
        杨廷和揖手行礼道:“陛下容禀,余本乃今科会试第一百九十二名,因其策试文章精妙绝伦,故暂且排在第二。”
        朱厚照郁闷道:“再念!”
        杨廷和只好拿出备用卷,站在皇帝面前继续读,读完之后静静听候发落。
        朱厚照这次问得很离谱:“怎么没有名字?”
        杨廷和解释道:“第四名到最后一名,都还没拆卷,名字是弥封好的。”
        朱厚照开始折腾,下令说:“那就把弥封拆掉,继续念!还有,只念名字就可以了,别把那些文章都读出来。”
        众臣绝倒,不知道皇帝在闹啥幺蛾子。
        杨廷和只得不断拆卷,依次念出考生姓名,把备用卷全部念完,正德皇帝都还不满意。
        “再念,再念,再念!”朱厚照连声催促道。
        拆了好半天,都快拆完五分之一了,杨廷和终于念道:“贵州宣慰司王渊。”
        “就是他了!”
        朱厚照突然笑起来:“这个名字起得不错,一听就是状元。”
        众臣面面相觑,大概搞清真相:白衣飞将王二郎的大名,已经被皇帝听闻,而且正好符合皇帝的选才标准。
        杨廷和无法劝谏,因为他儿子暂列第一。
        只要他敢多说半句,事情一旦传出,那就是打压地方士子,就是徇私给儿子求状元。
        “咳!”
        杨廷和轻轻咳嗽一声。
        刘忠立即站出来,拱手道:“陛下不可!”
        “为何不可?”朱厚照质问道,“判谁第一是不是主考官说了算?”
        刘忠答道:“是。”
        朱厚照又问:“朕是不是殿试主考官?”
        刘忠回答:“只有陛下能做殿试主考官。”
        “那就对了,”朱厚照笑道,“你是会试主考官,若取中一个会元,旁人说你取得不对,你是不是想打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