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114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风言风语很可怕,唐伯虎就是这样被剥夺功名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他娘的,肯定是那些南京国子监生在造谣。
        因为只有一起在河边喝酒的南京监生,才知道王渊、金罍与靳家小姐一起春游的事情。喝酒时一个个热情无比,转身就胡乱造谣,无耻混蛋!
        ……
        李东阳府上。
        宋灵儿焦急万分,想要出城去探望王渊,却被李东阳和王阳明一起制止。
        “你不能出去,会害了王二郎的!”李东阳说。
        “为什么啊?”宋灵儿不解道。
        王阳明解释说:“你住在内阁首辅家里,还跟副主考是邻居,若再与王渊接触,有心人怕是又要嚼舌根。”
        “那怎么办啊!”宋灵儿焦躁不安,在房里走来走去。
        王阳明笑道:“你说自己想当女将军,统兵之人可不能急躁。”
        李东阳起身说:“些许谣言,不必理会。那个被夺功名的吴仕,其实都是被冤枉的,怎可再因谣言而夺王渊、金罍两人功名。如此以往,难道我大明要以谣言治国?”
        “言官们恐怕不会善罢甘休。”王阳明提醒道。
        李东阳挺直腰杆,冷笑道:“痼疾日渐加重,我恐怕已经时日无多了,临死前连两个士子都保不住?”
        李东阳已经决定把事扛下来,反正他这辈子背锅无数,也不差王渊、金罍那两口小锅。
        ……
        东阁,殿试阅卷之地。
        李东阳被人搀扶着来到此处,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廷和、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刘忠、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梁储、吏部尚书杨一清、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靳贵、兵部尚书王敞、刑部尚书何鉴、工部尚书李燧等人,纷纷上前见礼问候。
        按制,吏部尚书只有一人,但眼前有一串吏部尚书。就连李东阳这个大明首辅,同样兼职吏部尚书。
        真正掌管吏部事务的只有杨一清,其他吏部尚书都属于挂名。
        为啥如此?
        因为在正德朝的时候,朝会排列官员班次,六部尚书排在阁臣之前。若阁老们不挂个尚书职,那每次上朝见皇帝,都只能站在六部尚书的屁股后面。
        互相行礼之后,李东阳直接对靳贵说:“些许议论,不必介怀。”
        靳贵苦笑道:“家童贿题,吾之过错,实在汗颜。”
        李东阳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开始阅卷吧,言官那边我来扛住。”
        杨廷和从头到尾都不方便说话,因为他儿子也参加了会试、殿试。他本来请求回避的,但皇帝不允许,只能跑来参加阅卷工作。
        说实话,杨廷和不想参加殿试阅卷,以杨慎的一身才学,再怎么瞎考也能进二榜。即便不进前三,大不了再考庶吉士,同样可选入翰林院,同样可以平步青云,何必惹得一身骚呢?
        杨廷和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自己参加了阅卷工作,若儿子考个状元出来,毕竟招来朝野上下非议。
        李东阳刚刚坐下,便看到三份卷子单独摆放,只能望之摇头苦笑。
        那三份卷子,自然是邹守益、杨慎和王渊的卷子。按理说,考生信息被密封了,不可能提前被人找出,但事实上年年皆有如此潜规则。
        在嘉靖朝以前,殿试的操作空间非常大。
        弥封官可以看到考生名字,经常把会试前三名的卷子,单独列出送去东阁备选,免得殿试阅卷官把会试前三弄成了三榜进士。
        若会试前三名,殿试考出来居然只进三榜,那简直在打会试主考官的脸。因此才有这种偷偷送卷的违规操作,如此一来,会试前三至少也能进殿试二榜。
        还有更骚的操作,就是弥封官把某人试卷,列在某某位置。阅卷官一看便知,于是将此人拔高,说白了就是串通作弊。
        而阅卷官在阅卷之后,晚上还能回家休息,导致皇帝都没看过答卷,结果好文章已在京城传开了。
        鉴于种种弊病,历史上,嘉靖五年就进行改革:第一,弥封官不得参与送卷,避免与阅卷官勾结;第二,阅卷官不得回家,只能住在礼部,防止殿试文章提前泄露。
        李东阳首先阅邹守益的卷子,略微有些失望。虽然文章引经据典,但属于道德文章,并没有什么实际性内容。
        这很正常,邹守益又没当过官,也还没深入钻研史书,主要在研究经义学问。这样的十九岁士子,能写出什么真正有用的治国方略?
        不是考生的问题,而是题目出得太难,让六部官员来回答都难。
        接着是杨慎的卷子,看着看着,李东阳就邹起眉头。
        这份答卷写得太全面了,文字写得太精彩了,不像是用一天时间临时所作。更像是提前得到考题内容,在家翻阅史料典籍,认认真真反复修改而成。
        难道杨廷和故意漏题给儿子?
        李东阳已经起了疑心,但不敢轻易下结论,因为杨慎不仅是杨廷和的儿子,也是他李东阳的亲传弟子!他深知弟子博古通今,或许真有如此才学也说不定。
        再看王渊的卷子,李东阳的表情更加古怪。
        杨慎虽然把殿试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而且面面俱到、用典详尽,但其实满篇空话和废话,跟邹守益一样难以谈及实质性问题。
        而王渊呢?
        文章写得干干巴巴,却通篇干货,直指时弊,犹如出自积年干员之手。
        难道王阳明悄悄偷题,让宋灵儿带出去给王渊看过?
        今年的殿试都是什么妖魔鬼怪!
        李东阳都无语了。

109【圈圈点点】(为盟主“覆盆子酸奶”加更)
        殿试文章有五个等级,分别用五种标记来代替,即:○、△、丶、丨、x。
        名列前茅的试卷,必须有一半以上阅卷官,将其判为一等或二等。
        若一半以上的阅卷官,给这个试卷判四等、五等,那该考生就只能做三榜同进士了。
        李东阳给三张卷子全部画圈,又随意打乱顺序,交给旁边的杨廷和。
        此举谓之“转桌”,就是让别桌的阅卷官继续评分。
        李东阳画的三个圈圈上面,全部贴有浮签以遮挡,其他阅卷官无法看到,只有等全部阅卷结束才能拆开。
        杨廷和随便一扫,便认出自己儿子的答卷。跟文风、内容无关,纯粹看笔迹便知,因为殿试不抄朱卷,全都以考生墨卷来评分。
        书法也属潜在评分项目,字儿写得太差扣分,写得太好加分,写得普通就无所谓。
        不管是从私情,还是看文章,杨廷和都给儿子画了个圈。他可不会故意避嫌,明明儿子写得好,却非要打差评的事情,杨廷和绝对做不出来。
        等把邹守益的卷子看完,杨廷和也打了个圈圈。只要会试前三名写得尚可,他都必须打圈,免得厚此薄彼落人口实。
        直至看到王渊的卷子,杨廷和突然皱起眉头。
        这玩意儿根本没法评价,也没人如此写殿试文章。杨廷和左思右想,实在是拿不准,又因为儿子的缘故,他不敢把分判得太低,干脆给了王渊一个三角形,即第二等。
        卷子传到真正的吏部尚书杨一清那里,评分再次出现变化。
        杨慎的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必须给圆圈。邹守益的文章太过空泛,不讨杨一清喜欢,但又确实很有水平,于是给了个三角形。
        而王渊关于马政、关于茶马贸易的论述,简直戳中了杨一清的心窝子。改革马政,乃是杨一清这辈子最得意的政绩,被王渊拿出来举例怎能不喜?
        并且王渊不单单举例,还讨论马政改革之后,茶马贸易商品化可能带来的漏洞,探讨如何能把漏洞补上,防止官商勾结钻空子。
        人才啊!
        杨一清当年也想过填补漏洞,但相关利益集团太强势,他的许多政策无法真正落实。
        读完王渊的卷子,杨一清感觉后继有人,直接给了个大圈圈。
        试卷接着传到阁臣梁储那里,这位先生给杨慎和邹守益全部打圈。同样在王渊的卷子那里卡壳,反复阅读几遍,他随笔点了一下,即判第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