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126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状元及第!”幕僚点头道。
        张教授哈哈大笑:“破天荒了,贵州破天荒了!”
        一个状元放在江西不算什么,放在贵州却意味着巨大的政绩。提学副使席书,还有宣慰司学的张教授,百分之百要因此升官。
        沈复璁整个人都是懵的,完全不敢置信,老子居然教出了一个状元?而且是破天荒的状元!
        翁徤之突然喊道:“快取二十两银子,封给这两位差官。今日暂且不动,备齐礼仪,明日一应官员都去状元府邸道贺!”
        破天荒这种事情,百年难遇,贵州左布政使必须以最高规格对待,否则本地官民肯定要怪他太过轻慢。
        陈文学、汤冔、叶梧、李应、越榛、詹惠等人面面相觑,王渊考个礼经魁回来已经够吓人了,谁曾想居然还能破天荒中状元。
        “诸生,我等应该加倍努力才是!”陈文学对同窗们说。
        叶梧点头道:“理应如此。等给若虚庆贺完毕,咱们都聚在一起,每日苦心向学,还请互相督促!”
        诸生纷纷应诺,李三郎感到一阵头疼。
        直至此刻,沈复璁终于回过神来,抱拳对席书说:“恭贺上官!”
        席书笑道:“同喜,同喜。”
        此时贵州的右参政是安贵荣兼任,由于乱军未平,对安贵荣的处罚还没下来。但等到朝廷抽空处理此事,安贵荣肯定要被撸掉,席书很可能因功升迁贵州右参政,成为贵州行政系统里的第三把手。
        不多时,宋公子也从宋氏族学进城,跑来跟沈复璁一起喝酒庆贺。
        曾经资助王渊读书的宋坚,更是在家里笑得合不拢嘴,他也没费几两银子,居然资助出一个状元。
        “把阿采叫来!”宋坚说道。
        很快,曾经伺候过王渊的侍女阿采,便来到宋坚面前,行礼道:“老爷。”
        宋坚笑着说:“你收拾一下,明日就启程,去王状元的家中做丫鬟。”
        “谁是王状元?”阿采不解道。
        宋坚解释道:“就是在族学读书那个王二郎,如今中状元了。本想把你送去京城,但山高路远怕出意外,你就去王二郎家中,伺候状元郎的父母吧。”
        翌日,足足上百人的道贺队伍,一起出发前往黑山岭。
        紧赶慢赶三天时间,终于来到穿青寨,把方寨主吓了一跳。
        听说王渊中状元,方寨主也是欣喜若狂,立即下令全寨张灯结彩庆贺。
        “方伯,这便是王二郎家!”方寨主领人过去。
        翁徤之看着那土墙草顶的几间矮屋,感慨道:“状元郎不容易啊,如此贫寒却能鱼跃龙门,当为天下士子之楷模。”
        张教授笑道:“方伯说得是,寒门出贵子,更显可贵,诸生应当学习。”
        王全和王猛,是被人从地里叫回来的,裤脚上还裹着不少泥巴。
        家里的陶土碗不够,王姜氏和王方氏又去左邻右舍借碗,这才给每个道喜之人都倒了一碗清水。
        两位报喜官差面面相觑,都感觉有些头疼,他们辛苦奔波数千里,只为拿到赏钱而已,没想到状元家里居然如此穷困。
        好在翁徤之会做人,昨天支应了二十两给他们,否则这趟怕是要白跑。
        “渊哥儿真中状元了?”王全笑得合不拢嘴。
        翁徤之握着王全的手,亲切说道:“令郎鱼跃龙门,破了贵州的天荒,全赖二位悉心教养。”
        王全傻乐道:“我啥都不懂,就会种地,是渊哥儿自己争气。”
        翁徤之突然喊道:“来人,拆门!”
        两个官差手里提着铁锤,直接跑去砸王家的大门,王姜氏惊道:“使不得!”
        沈复璁连忙安抚:“嫂子,这是改换门庭的大喜事。还应找来寨中石匠,在门前立一道状元及第牌坊。”
        翁徤之让幕僚取出一张宣纸,递给王全说:“我越俎代庖,已经把‘状元及第’几个字写好了。席副宪也写了一篇表文,记录令郎破天荒的壮举,贵州城里要立碑篆刻,寨中也应再立一块石碑。”
        见王渊家中贫苦,翁徤之又取出五十两银子,亲手交给王全改善家庭状况——都是公费。
        一般而言,地方上即便出状元,官府也不会如此破费,但谁让王渊这是破天荒!
        其实王家没有想象中那么穷,隔三差五能吃鸡蛋,油盐也放得很足。王全和王姜氏勤俭持家,银子拿去买了头耕牛,还雇佣新上山的难民当佃农,开垦了好几亩荒地。
        怎么说也算小地主了。
        但外人不知道啊,官员和士子们回城之后,都在宣扬王渊如何贫寒苦学,关于王渊励志故事也五花八门。
        沈复璁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把自己怎么遇到强盗,死里逃生来到穿青寨,又如何教导王渊识字的故事,编得越来越圆呼。重复几百遍之后,他自己都信了,好像真是被王家父子救上山的一样。
        又是半个月过去。
        京城再次来人,李应获授锦衣卫总旗,勒令其即可前往京城南镇抚司履任。而沈复璁也被平反,正式洗去流放之身,并且升官担任济宁州判。
        前者是皇帝安排的,后者是吏部安排的。
        状元在华盖殿说了那番话,吏部自然要有动作,否则大佬们的脸往哪儿搁啊?在王渊口中,沈复璁可是触怒阉党被流放的,必须拨乱反正予以提拔,这属于文官集团的政治正确。
        “我这就做官了?”沈复璁有些晕。
        席书大笑:“恭喜沈兄。”
        沈复璁的理想是当七品知县,现在只差一步之遥,因为州判属于从七品。而且济宁还是个大州,济宁州判已经比许多小县的知县更滋润——前提是乱军别打过去。
        数日之后,沈复璁和李应结伴北上,而贵州的状元励志故事则越传越广,甚至连凿壁偷光这种事儿都有了。
        (本卷完。)

121【临时任命】
        七月,盛夏。
        翰林院职工宿舍又搬来三位,一个叫徐成名,山东聊城人;另一个叫张璧,湖广石首人;还有一个叫涨潮,四川内江人。皆为今科馆选出来的庶吉士。
        再加上王渊和余本,这套小四合院便住满了。
        抛开蝴蝶效应不提,王渊这三个新舍友,历史上,一个官至礼部侍郎,一个官至礼部尚书(阁臣),一个病死在吏部侍郎任上。居然就属探花余本,起点最高、混得最差,莫名其妙被扔去教育系统工作。
        余本今天很高兴,王渊问他缘故,回答说:“陛下让翰林院清理武官贴黄,我被学士们喊去帮忙。”
        三位新舍友都投去羡慕的眼神,他们虽然被选为庶吉士,但还需学习三年。这三年当中,老师让干啥就干啥,基本不会有啥重要工作,相当于给导师打杂的硕士在读生。
        余本领到的差事很重要,“贴黄”即奏章的附录内容。皇帝让翰林院清理武官贴黄,大概是想整顿军方,毕竟反贼越来越嚣张了。
        “恭喜子华兄。”王渊依旧在读《左传》,已经阅至“庄公六年”。他发现这玩意儿蛮有意思,完全可以当故事书来读,比学习四书五经轻松得多。
        五人一起离开宿舍,在附近街面上,随便吃了些早点垫肚子。
        不敢吃太多,因为半上午有工作餐,半下午还有工作餐,用餐时间非常不人性化。
        刚把早餐吃完,便看到有朝廷悬赏榜文贴出:“有能擒斩刘六、刘七、齐彦明、杨虎、李隆、朱千户有名贼首者,军民人等即授世袭正千户,赏银一千两。文武职官升三级,武职准世袭,文职免官后子孙世袭百户。贼党擒斩之,免其本罪。贼首自相擒斩者,亦免罪。且令胁从自首及自解者,免本罪。”
        王渊看到榜文的瞬间,突然有种上阵杀敌的冲动。
        直接官升三级啊,而且自己不做官了,还能让一个儿子世袭百户。
        “唉,贼寇何时可除啊。”余本望榜叹息。
        张璧说:“内阁诸公自有分寸,些许贼人不足为惧。”
        “宜速平叛,否则为害愈烈。”徐成名非常担忧,他是山东聊城人,乱贼刚去他老家逛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