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300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简易码头修得更加正规,河道上到处是商船。
        “老爷!”
        工厂主事常兴,带着手下在码头迎接。
        王渊赞许道:“你干得不错。”
        常兴笑道:“吃老爷的饭,自然要为老爷尽心做事。”
        在古代,职业经理人还是值得信任的,特别是给官商做事的掌柜。小动作或许有,但绝不敢来大的,一旦被抓住就没有活路了。
        王渊的学生,会定期到工厂查账,只要能查出问题,可得贪污款项的六分之一。
        工厂建立之初,共有五个管理者,现在只剩下四个。
        缺的那一个,目前在甘肃充军,而且还被抄家,全家都打入贱籍。这对王渊来说很简单,随便罗织罪名即可,万恶的官僚就是这般不讲理。
        常兴指着东边的一片房屋:“那些都是纺纱作坊,别家开的,专门给咱们供应棉纱。”
        王渊特别高兴,居然都有配套企业了。
        常兴说道:“他们的纺纱机,都是偷去仿造的,怎么严防死守都防不住。”
        王渊问道:“最新式的纺纱机也泄露了?”
        “可不是?”常兴慨叹道,“泄密的是一个工厂文书,他浑家在厂里做女工。两口子照着纺纱机瞎琢磨,愣是画出了机器图纸,一千两银子卖给南边来的商贾。这两口子把图纸卖掉之后,打着回家探亲幌子跑了。估计不小心露财,在静海县被人劫道。女的死了,男的重伤,没撑几天也死了。”
        王渊问道:“也就是说,现在咱们的纺纱机,跟别家的纺纱机一样?”
        常兴点头道:“纺纱机一样,但咱们的新式织布机,却是不容易被仿造的。零件太多,只要不拆开,工人根本看不懂。”
        “那还好。”王渊点头说。
        王渊在天津工厂,纺织女工已超过五千人。另有数千男工,做着搬运等苦力活,还建起了五百人规模的护厂队。
        护厂队是必须的,因为附近有倭寇出没。
        倭寇经常去长芦盐场抢劫,工厂这边发展起来,也可能有小股倭寇流窜至此,反正必须提前准备着,顺便防一下本地的小偷和盗贼。
        王渊指着客栈旁边的建筑,说道:“这家店生意不好啊,大白天都没几个人。”
        常兴笑着解释:“此为妓馆,天津那边一个指挥使开的,到了晚上可热闹得很呢。”
        王渊问道:“粮食不缺了吧?”
        常兴说:“粮食倒是不缺,就是菜价贵得很,这边很多土地都不能种菜,只能从天津卫运过来。不过盐价便宜……嗯,您知道的。”
        盐价便宜,是因为盐场那边的盐,运输时必须从工厂门口经过。
        随便卸一船卖掉,够工厂吃好久呢,但这玩意儿没在盐课司报备,实质上属于官方盐场贩卖的走私盐。
        这种脏事,不需工厂经手,自然有神通广大者,在码头设置贩盐的店面。
        王渊来到厂里,场面热火朝天,纺织发出的机杼声无比悦耳。
        王晹带人研发的大型织布机,实在太给力了,自家生产的棉纱根本不够,必须从附近的面纱作坊采购补充。就这样都还供不应求,甚至要从百姓家中收购棉纱,现在天津家家户户都在纺纱。
        也就是说,王渊开办的这个工厂,非但没有破坏传统家庭式的手工业,反而带动了家庭手工纺织(仅限天津)。
        所生产的棉布,主要销往北直隶和山东,偶尔也间接拿些户部的单子。
        户部要定期采购棉衣,运往北方边镇。自有棉衣商人,从王渊的工厂批量购买棉布,做成棉衣送到户部赚取暴利。
        在工厂视察一圈,王渊问道:“在不影响工厂运转的情况下,你能拿出多少银子?”
        常兴想了想说:“按照老爷的意思,工厂一直在扩产。去年底还修了厂房,又订做了三百台大型织布机,现在只能拿出五千两银子。”
        “五千两,有点少啊,”王渊说,“全部搬船上去吧,我有急用。”
        王渊自然是要做海贸,无论是造船买船,还是采购货物,都需要一笔启动资金。
        既然工厂只能拿出五千两,那就去浙江空手套白狼呗。
        朝廷没船,自家没船,可民间有的是船,而且是可以搞远洋运输的海船!
        不但有船,还有炮!
        据《福建通志》记载,正德五年,海盗杨昆仑攻打仙游县城,海商魏升协助知县守城,居然拿出一百多门佛郎机炮!
        真他娘的胆大包天,做海商本来就犯法,还能私藏百余门火炮,而当地知县事后还不敢上报朝廷。
        这样的海商,多多益善。
        王渊勉为其难,可以代朝廷,接受海商的馈赠。

293【杭州】
        路过南京的时候,王渊终于见到了大报恩寺。
        在西方,大报恩寺的知名度,一度远远超过长城和故宫。这是朱棣为父母修建的,历时十九年,耗费二百五十万两白银建成。
        殿阁三十余座,经房三十八间,僧院一百余间,廊坊一百余间。寺塔通体琉璃烧制,塔高将近八十米,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
        明朝时候的欧洲人,来到南京看见报恩塔,瞬间就会进入一种懵逼状态。
        可惜,这座旷世杰作,后来毁于太平天国。
        王渊在南京没有停留,南京官员也不会主动见他,各自之间,相安无事。
        从南京一路行至杭州,如果只看城镇,确实繁华无比,将北方城市甩出几条街。甚至,有些城中小民,居然也穿着丝绸衣物,江南之富庶名不虚传。
        朱元璋那会儿,南京人口至少七八十万。
        朱棣迁都北京,大量强制移民,导致南京人口只剩四五十万。经过百年发展,南京人口已经反超北京,如果算上附城而居的百姓,正德时期就很可能已经接近百万。
        而杭州的人口,跟南京差不多,这里是南直隶和浙江的海上走私集散地!
        嘉靖年间,走私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福建。
        但在正德中期,浙江才是海上走私大省。因为此时佛郎机人未至,主要海贸对象是日本,南直隶海禁严厉,浙江就成了走私最便利的地方。
        特别是舟山群岛,一堆海商海盗。
        整个南直隶和浙江北部的走私货物,都通过杭州进行集散,然后悄然运至宁波,或者直接运到舟山出海!
        王渊乘船抵达杭州时,已经天色尽黑,但杭州北城门外却灯火通明。
        就连小摊小贩,都还没有收工,打着灯笼吆喝叫卖。
        河道之上,密密麻麻全是商船;码头之内,贩夫走卒不绝如缕。甚至,杭州居然没有宵禁,夜间可以随意出入,城内比城外还要繁华。
        王渊乘坐的官船,在杭州钞关被拦下。
        这座钞关,全名叫做“浙江北关户部分司”,是全国仅有的五个户部分司之一。户部专门在此设立分司,户曹主事还必须一年一任,可见杭州的商税油水有多么丰厚。
        一个吏员跑上传来,赔笑道:“敢问是何司官属?”
        袁达拿着文书过去验查:“兵部右侍郎兼浙江总督王渊,你等可要登船搜检?”
        “自是不必。”吏员连忙说。
        过了钞关,众人上岸。
        因为带着以前火铳兵,王渊不便直接进城,于是前往杭州前卫的军营借宿。
        听说浙江总督来了,而且还带着一千标兵,杭州前卫指挥使冯确连忙来见。嗯,是从城内妓院而来,骑着快马回到卫所驻地。
        “王总制,卑职有失远迎,还请赎罪!”冯确直接单膝跪地。
        王渊说:“无妨,我带着一千多人,你帮忙安置一下。所需钱粮,日后会给你,不是来白吃白喝的。”
        冯确赔笑道:“卑职这就去安排。”
        一夜无事。
        第二天大清早,浙江都指挥使李隆,也从城内跑出来拜见。
        岳飞墓前的秦桧跪像,换了好几个版本。
        第一代跪像,出自成化朝的浙江布政使周木,到了正德年间已成破铜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