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301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三年前,便是眼前这个李隆,命人用铜铸造了第二代秦桧跪像。
        李隆自负武勇,崇拜英雄豪杰。他见到王渊,抱拳拜道:“王总制平乱京畿、灭国西域,在下佩服之至,只恨不能牵马坠蹬,常随左右!”
        这姿态放得很低,李隆可是浙江三司主官之一,也可能是武将遇到当红文官在拍马屁。
        王渊连忙扶住:“李指挥客气了,都是为国效力而已。”
        李隆笑道:“王总制一路劳顿,今日不如在下做东,去品尝一番杭州美味。”
        王渊说:“我的随员有一千余人,待安置妥当之后,再与李指挥共饮不迟。”
        “应该的,且让在下带王总制进城。”李隆笑道。
        王渊在杭州开府,需要杭州知府配合,当即跟随李隆进入城中。
        杭州知府名叫梁材,著名的清官。嘉靖之初,有句话这样说的:“天下布政使以廉名著者,惟梁材与姚镆二人而已。”不过嘛,嘉靖皇帝对梁材的评价是:“沽名误事,似忠实诈。”
        具体如何,谁都说不清楚。
        但是,梁材能从杭州知府,后来升为浙江按察使,在富庶的杭州为官近十年,却没有闹出丝毫的麻烦,也对杭州一代的走私视而不见。恐怕,没有传说中那么清廉。
        “王总制!”梁材礼节性作揖,没给啥好脸色。
        清官嘛,架子肯定很大。
        王渊自然不会热脸贴冷屁股,一脸严肃道:“吾奉陛下之命,总督浙江,有开府之权。烦请梁知府寻处地方,作为总督府衙所在。”
        梁材说:“杭州富庶,人口众多,城内并无闲置居所。王总制若要开府,不如开在城外。”
        李隆在旁边等着看笑话,因为梁材实在太无礼了,居然让堂堂的总督住城外。
        王渊笑道:“无妨,还请梁知府安排。”
        梁材依旧不给好脸色:“此事应该找知县,钱塘、仁和二知县,日前皆已离任,新任知县又未至。恐怕,还得等些日子。”
        王渊等的就是这句话:“既如此,告辞!”
        “不送。”梁材说道。
        钱塘知县,不就是常伦吗?一路跟在王渊身边呢,如今正在县衙办理交接手续。
        可惜,桂萼还未到,正在从江西往浙江赶路。
        李隆跟着王渊离开府衙,随口问道:“王总制,不先召见布政使和按察使吗?”
        王渊说:“等安顿好了再说。”
        李隆又问:“听闻王总制欲在杭州开海?”
        王渊说道:“开海之事,还要多多借助李指挥,钱塘水军也该多造几艘船了。”
        “造海船耗资不菲,王总制带足银子了吗?地方上恐怕难以支撑。”李隆打听道。
        王渊糊弄道:“吾欲挪用南关工曹钞银造船。”
        “原来如此。”李隆恍然大悟。
        随后几日,王渊要造船的消息,就传遍了浙江三司衙门。
        众人暗中发笑,等着王渊慢慢造船,海船那玩意儿没有一年半载根本造不成。
        王渊在干什么呢?
        在杭州城外选了个土地庙,作为临时总督府,一千火铳兵围着土地庙扎营操练。
        同时,借助官方驿员传文全省:王总督开府建牙啦,还请省内高士踊跃报名。不拘出身,不拘职位,只要有才的都可以来。而且还不耽误科举,乡试、会试可提前三月带薪休假!
        (今天只有一更,查了很多资料。另外,更正一下,在明末江流改道以前,杭州都可以建深水港,今天查资料才知道的。所以,王渊会直接在杭州建港开海。)

294【跃跃欲试】
        总督开府,招揽贤才,还不拘出身。
        这个消息迅速在浙江炸开,屡试不中的书生,纵横江湖的侠客,偷鸡摸狗的帮闲,得知情况都跃跃欲试万一被选上了呢,落选了就当去杭州旅游,那可是浙江总督兼兵部右侍郎
        甚至,招聘信息传到了隔壁的南直隶。
        紧挨着浙江的吴县,知县叫做李经。他上任之后,也没啥别的作为,主要狠抓教育工作。一来,地方官的本职工作中,教育排在第一;二来,他也对其他领域不了解。
        什么耕种啊,诉讼啊,缉盗啊,扔给属官佐吏去办。
        李知县自己则跟读书人玩,他跟县学教谕是朋友,经常去县学视察,偶尔还给县学拨款,资助一下贫寒士子。如此,只用一年时间,李经就在吴县风评甚好,无数人提起李知县必定赞誉有加。
        “县尊,唐寅求见。”仆人进来禀报。
        李经正在跟师爷吟诗作对,立即说:“快快有请”
        唐伯虎的一生纯属悲剧,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十五岁童子试第一名,二十一岁死朋友,二十三岁死老师,二十四岁到二十五岁之间,接连死父母、妻子、儿子和妹妹,全家只剩一个弟弟还活着。
        二十八岁,唐伯虎乡试第一。二十九岁,卷入科举舞弊案,被罢黜为小吏。回到家中,唐伯虎被续弦的妻子给甩了,郁闷之下独自远游,得重病回家休养,弟弟又闹着跟他分家。
        风流不起来,也潇洒不起来。
        唐伯虎最穷的时候,三天没饭吃,主营业务是给人画春宫图。
        今年过得还不错,知县李经是个爱才的,时常请唐伯虎吃饭喝酒,还出钱购买他的诗画。
        有人赏识,唐伯虎感激涕零。游庐山、过严滩、元夕、春来、登天王阁、人日、早起、谷雨无论新作旧作,一股脑儿的拿来献给知县,还为知县专门画了一副山路松声图。
        今天,就是来送画的。
        李经展开画轴,捋胡子赞道:“畅达自如,墨韵生动。浓淡枯湿,恰到好处。这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恰点出松声之意境子畏的画技又上一层楼也”
        唐伯虎赔笑道:“县尊谬赞。”
        李经慨叹道:“子畏如此才学,埋没至今,太可惜了。”
        唐伯虎一脸苦涩:“时也,命也。”
        李经突然说:“兵部右侍郎兼浙江总督王若虚,目前在杭州开府建衙,广纳幕员。子畏兄何不去试试”
        唐伯虎摇头道:“堂堂浙江总督,又怎会招纳我这个获罪之人”
        李经说道:“王总制有言,他此番招纳幕府,不计出身,只问才学。试一试又何妨”
        唐伯虎还是摇头:“不必自取其辱。”
        李经确实欣赏唐伯虎的才华,拿出两锭银子说:“我资助盘缠,就当去杭州散心。”
        唐伯虎默然,有些心动,又有些畏惧。
        即便穷困潦倒,唐伯虎依旧心志高远,但从去年开始就暮气沉沉。
        两年前,宁王聘请唐伯虎去江西,唐伯虎满心欢喜上路。跟宁王接触之后,唐伯虎被吓尿了,对方居然想要造反
        唐伯虎只得装疯卖傻,吃屎喝尿,当街果奔,一番折腾,终于被宁王放走。
        回到老家,流言蜚语扑面而来,都说唐伯虎已经疯了,就连青楼里的名伎都不接待他。
        唐伯虎彻底心灰意冷,有人前来买画,他连银子都不收,让对方直接带酒来,还说自己“不使人间造孽钱”。
        也就今年,知县李经多次拜访,给唐伯虎带来几分生气,总算不整天窝在家里喝酒了。
        “去试试吧,”李经把唐伯虎当朋友,劝道,“王总制并非俗人,乃天下奇男子也,想必是个慧眼识珠的。”
        唐伯虎思虑再三,终究还未彻底厌世,接过银子说:“李兄,多谢了”
        李经哈哈大笑:“子畏终于肯呼我为李兄了。”
        温州府,永嘉县。
        连续六次会试落第的张璁,此时还没创办罗峰书院,但已经收了好几个弟子。
        张璁生于地主家庭,并非史书所载“出身寒微”。而且他的嫂嫂家也是地主,嫂嫂的祖父还高中进士,嫂嫂的祖宗在洪武年间就捐粮抗倭被授予七品教职。
        此时此刻,张璁正在给学生们讲孟子:“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此言,并非只讲仁义而不言利。孟子是说,应先义而后利,只有仁义之利方可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