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374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杨慎说:“皇贵妃已经被这四人搞晕了,每件事情都争执不休,不知该听谁的才好。不过,杨一清目前稍微更受宠,因为他大部分时候都就事论事,正渐渐得到皇贵妃的信任。”
        “边镇有消息吗?”杨廷和又问。
        杨慎摇头说:“蒙古小王子在九月底、十月初犯边,陛下亲自带兵打仗,暂时不知战况如何。”
        杨廷和叹息:“唉,不求胜败,只求陛下安全无恙。”
        杨慎安慰道:“好在有王若虚跟随,他是个能打仗的,又极得陛下宠信,或许能在关键时候劝住陛下。”
        “难啊,”杨廷和坐上马车,掀帘欣赏路边景色,深深忧虑道,“陛下是我看着长大的,他那犟驴脾气发作起来,便是先皇复生都劝不住。陛下聪明,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才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对的。”
        父子俩坐着马车进城,而在京城的另一边,一骑快马也飞奔入城。
        负责报信的军差,高举露布沿途大呼:“大捷,应州大捷!陛下亲手生俘鞑靼太孙,王侍郎阵斩蒙古小王子。我军斩获鞑靼首级八千有余实数,缴获战马四千有余实数,俘虏鞑靼贼子三千翻倍虚报!”
        西城那边,城内城外都疯狂了,追着军差沿街相告。
        军差直奔兵部和都督府,送完战报之后,再次高举露布,骑着快马满城转悠。
        “大捷!应州大捷”
        杨廷和猛地说道:“停车,前方在喊什么?”
        车夫回答:“好像在喊大捷。”
        杨慎立即下车,侧耳倾听,那声音由远及近,终于听得清清楚楚。他转身对父亲说:“前线大捷,王若虚阵斩蒙古小王子,陛下亲手生俘鞑靼太孙。又有两万斩首,三千俘虏,缴获战马四千余。”
        杨廷和琢磨道:“王渊阵斩蒙古小王子,这消息应该是真的,如此大事做不得假。陛下亲手生俘鞑靼太孙,呵呵,哪有那么凑巧,多半是哪位边将献功。至于斩首与俘虏,只要不把首级带回京城,谁能说得清楚是多少?”
        杨廷和万万没有想到,朱厚照真把八千多颗脑袋,用石灰腌制好正在往京城搬。
        “不论如何,此战大胜无疑。”杨慎说。
        杨廷和点头道:“却为大胜,只阵斩蒙古小王子,便是无可置疑的大胜,大明边关可以安定数十年了。唉,为父不知该高兴,还是该感到担忧。”
        “既然胜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杨慎问道。
        杨廷和解释说:“陛下本就喜欢兵事,这次亲征又大胜而归,今后必然变本加厉。他打败了蒙古小王子,定又要去寻找别的敌人。或是去打辽东女真,或是去打朵颜三卫,便是这些地方都被他征服,又会去西南边疆找安南、老挝的麻烦。他每打一次仗,不论胜负如何,天下百姓的日子都更加难过。”
        “北直隶各州县,确实因为陛下御驾亲征,导致今年盗贼蜂起,”杨慎有不同见解,“但孩儿认为,这都是值得的。因为蒙古小王子已死,大明北方边疆可以安定下来。如此就少了许多兵事,可以省去无数钱粮和徭役。”
        杨廷和反问:“若陛下一直穷兵黩武呢?”
        “这不至于吧?”杨慎楞道。
        杨廷和冷笑:“我是他的老师,我从小把他教大的。陛下是怎样的人,没人比我更清楚。你看着吧,今年打了大胜仗,明年陛下肯定还会去边镇。要么对付朵颜三卫,要么对付辽东蛮夷!若大明富庶,官仓充盈,我巴不得他多打胜仗。可大明现在是什么样子?经得起他连年用兵吗?”
        杨慎不再接话。
        杨廷和又说:“即便有王若虚辅佐,令陛下连战连捷。可到头来,对阵外敌是胜了,大明内部必定民不聊生、反贼四起!”
        杨慎叹息说:“唉,胜了总比败了好。”
        杨廷和苦笑:“所以我才说,不知该高兴,还是该忧虑。”
        杨廷和的脑子确实很清醒,对大明和皇帝都有深刻认识。他也知道,想要解决各种困境,必须进行深入改革,但杨廷和不认为改革能够成功,因此他没有丝毫改革的和决心。

270【宣示武功】
        朱厚照还未回京,就已经开始批发赐服了,并命令群臣穿新赐之服迎接他。
        朝中武百官,皆赐曳撒、大帽、鸾带和大红纻丝罗纱衣。
        曳撒原本属于蒙古服装,全称为“曳撒质孙袍”,锦衣卫的飞鱼服便是采用这种样式。
        这次直接按品级赐服,一品赐斗牛,二品赐飞鱼,三品赐蟒袍,四品赐麒麟,五六七品赐虒彪六七品只限官。翰林官和科道官,不限品级,至少也能获赐虒彪服。唯独五品以下的武官,没有获赐服装的资格。
        最搞笑的是,朱厚照已经接近京城,才派人回来告之此消息。
        武百官们得自己买料子,自己找裁缝,用一天一夜的时间,火速把赐服给缝制好,因为第二天早晨必须穿着去迎接御驾。
        嗯,赐服花费可报销,不会让群臣自己掏钱。
        当日,京城裁缝生意极好,速度太慢根本雇不到人。许多官员,只能买回各色布料,让妻子或丫鬟连夜缝制。甚至有官员的家仆,因雇佣裁缝而发生口角,在裁缝铺门口当街打起来。
        荒唐至极,而且那些赐服严重违制!
        这天早晨,武百官穿着崭新的服装,清一色大帽、鸾带,列队站在城西十里等候御驾回京。
        杨廷和站在最前面,统领武百官。他虽然刚刚回京,且皇帝都不在,却立即重任首辅,梁储只能降为次辅。
        朝中政争,立即平息,至少表面和气一团。
        上蹿下跳好几年的陆完,瞬间变成鹌鹑模样。杨廷和回京的当晚,陆完就主动前去拜会,堂堂吏部尚书直接成了杨廷和的一条狗。
        这就是官场威望,王渊差得还太远!
        梁储望着王家私宅,突然来一句:“王若虚阵斩蒙古小王子,立下如此不世奇功,恐怕今后愈发受陛下宠信。”
        “至少比宠信江彬更好。”杨廷和不咸不淡道。
        杨廷和对梁储非常失望,自己只丁忧三年,朝堂就变成那副鬼样子,足见梁储根本不是当首辅的料。但杨廷和更痛恨陆完,这个绝对亲信跳反,把他离京之前的部署完全打乱。就连杨廷和的派系党羽,也因此分裂成不同势力,互相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
        黄珂则是春风满面,按捺着内心喜悦不笑出声来。
        历史上,杨廷和前脚刚离京,黄珂后脚就被扔到南京养老。只在南京干了一年,黄珂便意兴阑珊,直接选择辞官回家。
        而因为女婿王渊的关系,黄珂现在非但没被排挤,反而稳稳当当的担任兵部左侍郎。
        杨廷和回来了也不怕,因为黄珂跟他私交极好,等于同时拥有两个靠山。只要王渊与杨廷和不撕破脸,黄珂就能左右逢源,哪派都得给他黄侍郎面子!
        严嵩穿着一袭麒麟服,他早就不在户部任职,已经升为正四品右通政,受理内外章疏和臣民密封中诉。
        这个职务很有意思,朝野内外重要奏章,必须上交给通政使,再由通政使向上移动。但臣民密封中诉,即官员或百姓的小报告,左右通政可直接交给皇帝潜规则得先给司礼监,算是皇帝的另一条秘密言路。
        严嵩之所以能当上右通政,是因为王渊离京的时候,皇贵妃问谁可提拔重用,王渊便把魏英、严嵩、李充嗣、王阳明等人的名字说出来。
        皇贵妃全都记在心里,如果梁储、靳贵、陆完、杨一清争执不休,难以决定任事人选的时候,就会动用王渊推荐的官员。
        去年湖广洪灾严重,梁储和陆完各自推荐心腹。皇贵妃任他们两个吵,吵半天也没个结果,于是便把魏英派去赈灾,回京复命直接升为右都御史。
        接着是辽东女真犯边,皇贵妃派李充嗣巡抚辽东,回来又升为右都御史。
        这都是因为四位大臣政争,把皇贵妃脑子搞晕了,疯狂在言谏系统提拔可用之人。
        如今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有两个,一个是杨廷和的心腹彭泽,另一个是刚直老臣王璟。右都御史全是跟王渊关系好的,即魏英和李充嗣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