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454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陛下可还记得王勋?”王渊问道。
        “自然记得,此人着实不错。”朱厚照当然记忆深刻。
        王勋以前是甘肃副总兵,被调任大同总兵之后,跟着皇帝一起打仗。做诱饵拖住蒙古小王子的,正是王勋亲自统率的部队,此人已升为都督佥事,目前正在宁夏当总兵。
        王渊对王勋的印象,非常非常好,此人不但会打仗,而且比一般武将更“清廉”。
        贪,肯定还是会贪,但至少得有个底线,王渊对武官的要求并不高。
        这个人选朱厚照很满意,毕竟一起打过仗嘛。朱厚照当时强令王勋发兵,差点把王勋给坑死,于情于理也该特别提拔一下。
        ……
        朱厚照凯旋回到辽阳,辽东都司王孝忠,率领大小官员出城迎接。
        仗虽然是袁达打的,但朱厚照作为主帅,依旧享有最大的战功。特别是对文官来说,他们懒得关注武将,只记得一场战争的主帅。
        东北这破地方,入冬之后实在太冷,朱厚照不等袁达回来,便非常自觉的回京去了。
        但是,王渊留下!
        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总督辽东,主要任务是督理辽东马政。
        袁达因立破寨大功,升任盖州指挥使(正三品),官拜昭勇将军(正三品)。他麾下的五百骑兵,也整体提升一级,连小兵都做了旗官。
        同时,袁达以及五百精骑,全部留在辽东,配合王渊督理马政。顺便以这五百骑为基础,扩编为满额三千的“神骁营”,为将来收复朵颜三卫做准备。
        “神骁营”的编制已经有了,将领和军官也有了,暂时只缺战马和士兵。
        “那崔贤就是个窝囊废,居然还他娘的有封赏,老子差点气得一刀把他砍了!”袁达见到王渊,就忍不住吐槽自己的友军将领。
        王渊笑道:“人家帮你守住河岸,防着几千女真杀你后背,最后还带着女真贵族献城,怎么说都是立有大功的。”
        “倒也是,算他运气好。”袁达郁闷道。
        若没有崔贤带兵在对岸压阵,卜哈还真不敢直接跳反。几千女真如果渡河,袁达将被前后夹击,如果多勒也率部渡河,袁达甚至会被三面夹击。
        崔贤虽然很怂,但绝对有功,而且功劳仅次于袁达。
        袁达问道:“陛下让我做盖州指挥使,是不是就要在盖州住下了?”
        “对,世袭盖州指挥使,以后你的儿子可以继任。”王渊笑道。
        袁达挠头说:“那我得把妻儿也接来。”
        袁达的妻子,便是寡妇杨氏送给王渊的厨娘。烧得一手淮扬名菜,生得也颇为耐看,只是曾经嫁过人而已。
        袁达对此也不嫌弃,三年前就向王渊讨来,如今儿子都快一岁了。
        至于盖州,就是那个连续三次大灾,指挥使都逃得没影儿的地方。朝廷正在考虑如何恢复,王渊便建议皇帝,把袁达扔去那里组建“神骁营”,顺便给袁达讨一个世袭指挥使的职务。
        投降献寨的卜哈,继承建州右卫酋长职务,并被朝廷封为都督(异族都督,在边镇遍地都是)。
        不可能攻下古勒寨,就把当地女真杀光。
        就算把方便十里的女真杀完了,其他地方的女真也会慢慢迁徙过来。特别是浑河部和苏克素护部,他们必定向东南扩张,占据建州右卫原有的地盘,到时候实力将快速发展。因此,还不如留着那些老弱病残,让没本事的卜哈继续统治部族,跟周边女真部落互相制衡。
        正德十六年冬,王渊、袁达、蔡天佑,带着四百多精锐骑兵,南下前往盖州卫。他们需要召集流民,编制屯田卫所,先恢复人口和生产再说,组建“神骁营”还没那么着急。
        袁达和麾下骑兵,人人在盖州分得田产,明年冬天就能把家人接来定居。
        盖州,差不多就是后世的营口,各种条件都极为便利,甚至还能搞海洋贸易。
        更重要的是,盖州可以养马!
        明代在辽南设有“永宁监”(养马机构),下辖复州、龙潭、清河、深河四苑。其中清河苑(全称“清河苑马寺”)就在盖州,清河沿岸都是养马牧场,王渊打算从这里着手恢复马政。

449【充实人口】
        相传天顺年间,有一黄花道人,居盖州城外半坡小寺。有道术,修炼数年,一旦鹤来,乘之而去,其地因名伴仙山。
        伴仙山,便是后世的鹤羊山。
        伴仙山的半坡,有一鹤羊寺,实为道观。伴仙山的西北方,又有一寺,名叫朝阳寺,这是个和尚庙。
        一个道观,一个寺院,是盖州逃亡军户投奔的主要目标。
        蒯老三便举家逃到鹤羊寺(观),他本是盖州卫军余,大哥、二哥皆死,便自动成为正军。正德十五年,盖州大雪灾,正德十六年又是大地震和旱灾,实在过不下去,数百军户和家属都逃到这里。
        蒯老三逃得比较早,还能租佃鹤羊寺的庙田。那些跑得慢的,就只能走更远,前去投奔朝阳寺。
        也有一些逃到山中,自己开荒耕地。但缺乏农具和种子,日子过得更艰难,这个冬天不知要冻死饿死多少人。
        大雪普降,积雪三尺。
        佃户们都窝在简易竹木棚里,这时节也没啥农活可干。虽然缺衣少食,但好在自己做了土炕,一家人不至于被活活冻死。
        开春之后就好了,可以给道士们种地。听说鹤羊寺要扩建,说不定还能做工赚点钱,勉强支撑一下日常花销。
        “三哥,柴禾快没了。今天放晴,娘让你出门打些柴回来。”小妹说道。
        蒯老三只得从炕上爬起,将家里唯一的棉袄穿上。又在外面穿了两层葛布破衣,这样既能更保暖,也能在干活时防止棉袄被磨损。
        家里本有七口人。
        大哥、二哥、小弟,在盖州卫就死了。逃亡途中,父亲也饿死了,如今只剩蒯老三、母亲和妹妹。
        将枯草垫在布靴里,蒯老三穿上之后,又用破布条把鞋缠了几圈。这样是为了更暖和,也是为了固定破靴子,防止被积雪扯落或扯坏。
        山上不缺柴禾,但鹤羊寺周围不能随意砍伐,需再往前走两三里地才行。
        雪中山道不好走,而且砍柴还要寻枯枝,否则砍回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用。刚刚砍了小半捆柴,蒯老三便累得揉腰,直其身子想要歇息一会儿。
        突然,蒯老三看到远远来了一群人,而且还有骡马驮着什么货物。
        “这大冷天,还有人进山做生意?吃饱了撑的。”蒯老三忍不住吐槽两句,便自砍柴去了。
        总算砍完一担柴禾,蒯老三准备挑回家,却被眼前的情况吓了一跳。
        之前被他吐槽的那些人,此时已来到十多丈外。哪是什么进山做买卖的商贾?分明是穿着棉甲的军官!
        蒯老三作为逃亡军户,第一反应是逃跑,连刚打的柴禾都不想要了。但他刚跑了两步,突然又停下来,心想:我现在是寺里的佃户,只要打死不承认,这些官爷还能把我抓回去不成?
        于是,蒯老三假装镇定下来,挑着担子慢悠悠回家。
        “前面那汉子,且等一等!”一个军官大喊。
        蒯老三权当没听到,继续赶路。
        那军官在雪中艰难追赶,跑近时已累得气喘吁吁:“让你等……呼呼……等一等!”
        蒯老三只能放下担子,转身问:“军爷喊我?”
        那军官说:“鹤羊寺在前面吧?”
        “就在前面。”蒯老三总算舒了口气。
        眼前这些官军,肯定是哪位大官的扈从,估计家中老人得病什么的,寒冬腊月带着财货来寺里祈福。
        军官出手非常大方,掏出几枚正德通宝:“带我们去鹤羊寺。”
        “好嘞!”蒯老三大喜。
        他站在原地等待其他军士,顺便打量手中的铜钱。这些铜钱通体黝黑发亮,比一般的制钱更大更重,一看就知道是上等的好钱。
        不多时,这些军士已经全部过来,蒯老三偷偷数了数。军士一共有三四十人,牵来好几十头骡马,每个牲口的背上都驮着沉甸甸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