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510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一句话归纳,翰林院、制敕房、户部都扔给杨党,王渊死死抓着工部和国库,顺便给王阳明、席书提升品级。如此,换来杨廷和支持王渊整顿边务,两人颇有些井水不犯河水的味道。
        兵变头子朱振,官复原职,担任大同总兵。其他兵变军官,也不赏不罚,该干嘛干嘛。
        但是,这些家伙已经记在小本本上,总有秋后算账的一天。
        豹房六营,已整编出三营,皆为火铳、火炮、战车、弓手、长兵混合编制。其中两营调往大同,归三边总督席书辖制,以应对清田带来的兵变风险。
        武进士、武举人有些不够用,王渊召集北京武学和南京武学(南北中央军校)的学生,于四月份在京城参加武举会试恩科。
        一共四百多人参加考试,大部分是勋贵子弟。只有十五人被录取,其余全他娘是废物,勋贵子弟仅两人考试合格。
        这十五个新出炉的武进士,全被王渊扔去大同,填补死于兵变的武官缺额。
        席书一口气弹劾三个太监,一个镇守太监,两个分守太监。
        王渊早跟皇帝商量好了,三个太监全被处理,查抄田产、财货无数。财货暂归席书管理,田产分给无田士卒,以此拉拢底层士兵。
        接着,又清理死于兵变的军官田产,将他们强占的良田全部充公,再次分给各卫所的普通士卒。
        如此过了四个月,席书终于对现役军官下手,同时清理大同前卫、大同后卫、大同左卫和安东中屯卫后千户所的军田。
        兵变,再度爆发!
        这回由高层武将谋划动手,带头者正是刚被招抚为总兵的朱振。

503【难难难!】
        “尔等莫要害我!”
        朱振快他娘的要疯了,上次兵变他成功投机,但哪有短时间内偷鸡偷两回的道理?
        历史上,朱振足足过了十多年,才怂恿士卒闹第二次兵变。
        天可怜见,总督席书竟然清理军田,一堆军官再次把朱振推上台。朱振真不想再兵变啊,不管成功与否,他都肯定死得透透的!
        “朱总兵,你威望足,大伙都看你的了。”
        “这会定要给席书点颜色看看,别以为是王二郎的老师就敢胡来!”
        “干脆杀了席书,事情闹大了,朝廷还得派人招抚。”
        “”
        面对一把把刀枪,朱振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只能硬着头皮成为叛军首领。当即攻占大同府城,拥兵万余,被军官裹挟着进攻大同左卫城。
        大同左卫城,在大同府城以西百余里,属于大同副总兵的驻地。
        席书害怕再次发生兵变,被乱军杀个措手不及,于是自领豹房官军驻扎于左卫城,不敢住在大同府城那凶险之地。
        乱军来到城下时,已拥众两万有余。
        一骑奔出,朝着城内大喊:“左卫城里的兄弟,快快打开城门迎我们进去,杀掉那贪官席书!咱们十四年没发饷啦,都一起进京闹饷去!”
        听了此话,本地士兵蠢蠢欲动,豹房士兵如临大敌。
        十四年没发饷,这是真的!
        大明军饷,分口粮、月粮、行粮三种。
        口粮,顾名思义,用以糊口的粮食,保证士兵不会饿死。
        月粮,可理解为月工资。
        行粮,打仗、操备、修边、防秋防备蒙古秋天入侵等军事行动,需要额外给士兵发放行粮。俗称,开拔费。
        而大同士卒紧挨长城的士兵除外,这些年只能领到口粮和行粮,月粮那是一粒米、一分钱都没见过。整整十四年没领到过月工资,一旦兵变怎么可能不从者甚众?
        朱厚照也是看到席书的第二封奏疏  被这情况气得浑身发抖,才决定全力支持王渊整顿边务。当初跟随皇帝一起打蒙古小王子的士兵,竟然是多年不拿月工资的饿兵  这让皇帝如何不愤怒?
        朱厚照当年亲自坐镇边疆  让江彬清查兵额、补发粮饷  也就补发了半年的月粮而已,江彬等人还从中贪墨了一些。
        席书负责整顿大同边务,真是压力山大  他哪有钱给全镇官兵补发十四年的工资?
        清田之后再分田  确实能够笼络部分士卒,可又如何能跟十四年工资相比!
        席书把城内本地武将叫来,命令道:“约束各自部下  但有附逆从乱者  若不能自行解决  那就自杀以报陛下吧!”
        副总兵李瑾连忙跪地:“若有差池  卑职提头来见!”
        当夜  大同左卫城四处火起  都是下级军官带兵闹事。
        朝廷与高级武官的清田矛盾,已经被兵变转为闹饷活动。大同那边的高级武将虽然暗中撺掇,但兵变之初就逃跑了,今后追查起来也难以责罚,顶多治一个御下不严、玩忽职守的罪名。
        城楼置一太师椅  席书按剑坐于其上  对城内的火光视若无睹  只让部下防备城外乱军偷袭。
        闹将大半夜  城内兵变总算平息,城外叛军的几次夜袭也被击退。
        翌日,席书没有守城  而是带着豹房士兵出城结阵。
        豹房六营,只调来两营,总共八千余人。
        而叛军那边,虽然兵力超过两万,却严重缺乏中高层军官。便是首领朱振,都是被强逼而来的,根本不愿与中央军打仗。至于那些中高层军官,在唆使士卒兵变之后,就第一时间逃跑了,闹完了他们再回来就是。
        被草泥马当众喷一脸的英国公张仑,是皇帝派来的领军主将。
        张仑根本不懂打仗,也就挂一个名而已,真正的统兵大将是潘贵王渊当年亲自训练的六千士卒当中,潘贵如今爬得最高,已经是正三品京卫指挥使。
        “潘将军,你来指挥。”张仑颇为忐忑,八千对两万太吓人了。
        在潘贵的指挥下,旗令官挥舞令旗,八千多人迅速结阵。
        车兵队在前,士卒推着独轮车徐徐前进。这些独轮车有坚固木板,可以抵挡正面射来的箭矢,还内置许多拒马设施,随时可拆装结成拒马阵。
        车兵之后,是长枪兵和刀盾兵。
        长枪足有三米多长,与刀盾手一起保护车兵。
        接着是火铳手和弓箭手,藏在内部随时可以集结射击。
        随后还有炮兵,被骑兵、预备队保护。
        “轰轰轰!”
        佛郎机炮见面就是一轮齐发,而对面的叛军居然没带炮,只能死扛着提前发动冲锋。
        “火铳兵、弓箭手上前!骑兵两翼准备!”潘贵喝令。
        旗令官立即挥舞旗帜,火铳兵、弓箭手上前射击。两轮齐射出去,对敌人造成的伤亡并不大,但乱军缺乏通畅的指挥系统,瞬间变得阵型杂乱不堪,不时有局部小股部队溃逃开溜。
        “杀!”
        能武百斤大刀的武举人郑虎,提着狼牙棒策马而出,带领骑兵冲击乱军侧翼。
        剩下的不用再说,中央军完胜。
        两万乱军,死伤千余人,被俘八千余,其他全部溃散于荒野。
        大同副总兵李瑾,站在城楼上都看傻了,再也不敢有丝毫作乱的心思。
        顺利镇压兵变的席书,却眉头紧皱,没有丝毫喜悦之情。
        大同就是个烂摊子,今后一两年够他忙活的。
        大同镇与辽东镇,都是大明九边之一,但实际情况相差迥异。
        这么说吧,大同镇的卫所系统,虽然依旧还存在,但营兵至少占到了一半左右。即,辽东以卫所制度为主,大同这边卫所、卫戍制度参半。
        历史上,由于嘉靖朝多次爆发大同兵变,大同镇干脆全面转换为卫戍制卫所兵只需种地就可以了,彻底沦为农奴。卫所军官保留世袭身份,但以作战军职而论高低。军事单位不再论卫所,只论城、堡、墩、营,精锐兵力全靠招募而来。
        这种变化,是从正统年间开始加剧的,皆因卫所士卒不堪用,无法抵御蒙古入侵,只能逐渐转为募兵制。
        似乎是一种军事上的进步,无奈骚操作太多!
        首先,常年拖欠正工资,只发口粮和战时补贴。其次,一旦战事不那么紧张,就大量裁撤被招募的士卒,以此来缩减朝廷军队维护费。再次,募兵更利于武将吃空饷,搞得朝廷更不知道大同有多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