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511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席书不但要凭借武力镇压,清理整个大同的军田。接着还要清理兵额,那玩意儿比清田还复杂,能把所有本地将领都得罪完。
        席书这个三边总督,根本不敢离开军营,去哪儿都得带兵保护,否则他必然死于非命。
        更可怕的是,万一蒙古南侵,只能自己带兵顶上。本地将领都不需趁机报复,只要按兵不动就行,一旦蒙古军队酿成大祸,朝廷很可能把席书治罪下狱!
        虽然王渊调来两营豹房士卒帮忙,可这些士兵的妻儿老小都在京城。留驻大同一年可以,时间太长必然思归。而且这两营火器比例高,军饷和维护成本也高,长期扔在大同会惹来无数责难。
        席书必须争取在一年半载之内,彻底完成整个大同镇的清田、清兵事宜,还得抽空镇压兵变,遇到蒙古入侵也得自己顶上。
        而军队的后勤也是问题,后勤军官是席书打击的对象,这些家伙肯定会在关键时刻拖后腿!
        席书左思右想,决定先不清田,把山西行都司弄翻再说。
        山西行都司的治所,就在大同府城之内。这两次兵变,都司官员都逃跑了,正好可以趁机清查账目。
        席书带兵控制大同城,直接把行都司的府库和账目查封。先补发两个月的月粮,以此收买普通士卒,接着就是查账,一口气弹劾三十多个都司武官。
        王渊在京城积极配合,联合兵部王琼的地盘,从外地调去新的都司官员。
        刚把山西行都司按下去,席书再次遇到大老虎。
        宗室,代王朱俊杖!
        大同的军饷粮草,一部分自行解决,一部分靠民营,一部分靠京运。
        正德年间,京运占比很小,大部分靠本地屯田和民运解决。而民运又被勋贵和太监暗中操控,盘踞大同的代王就是头号势力,并且代王还侵占军田无数。
        席书下令全面清田,虽然暂时没有对代王下手,却也让代王心惊肉跳。而且,本地许多武官,也有暗中勾结代王,代王自然要给他们出气。
        席书拿出行都司府库的粮草,用以补发士卒月粮之后,民运突然被代王暗中卡住。
        若不能解决此事,怕是全镇官兵的口粮都难以发齐,到时候所有努力都得功亏一篑。
        席书急得如同热锅蚂蚁,甚至想发狠敲打代王。
        老天有眼,就在此时,代王朱俊杖突然病死。世子朱充耀年幼,还得再过三年才能嗣位,席书完全有能力压住那孤儿寡母。
        顺利打通代王府关节,席书已把大同搞得“民怨沸腾”,无数弹劾奏章如雪花般飘往京城,若非王渊扛着根本进行不下去。
        然后,蒙古副汗吉囊来了,带着六万大军直奔大同府城。沿途所过之地,将领都守城自保,目送蒙古大军去跟席书厮杀,他们恨不得大同直接被蒙古人攻下,到时候别说王渊,就连皇帝都保不住席书。
        席总督,太难了!
        想要整顿大同军务,简直难如登天。
        内患、外敌、太监、宗室、后勤、积弊各种情况砸过来,若非王渊与杨廷和达成政治交易,席书根本别想在大同待满半年。

504【就硬冲】
        蒙古此次南侵首领,一个名叫墨尔根,另一个名叫格根,还有一个叫昆都力哈。
        墨尔根就是史书里的“吉囊”,只因这厮身为蒙古副汗,而副汗在蒙古语中又是“济农”,音译误差之下墨尔根便成了吉囊。
        格根则是后来的“俺答汗”,俺答即结拜兄弟之意。隆庆皇帝封其为顺义王俺答汗,意思是“隆庆帝的结拜兄弟亲王可汗”,简称俺答汗。
        昆都力哈是喀喇沁蒙古首领,大明呼其为“老把都”。
        为了方便阅读,在此把他们称作吉囊、俺答、老把都。
        吉囊今年二十一岁,俺答今年二十岁,老把都今年十七岁,兄弟三人虽然年轻,但早就已经威震草原。三年前,他们带兵征讨兀良哈部落,已然收复北元旧庭及周边广袤草原(即今蒙古国中部)。
        其辖地,北至乌兰巴托,南到河套地区。
        “兄长,咱们一路打来,明军都没有动静,看来报信之人说的是真话。”俺答高兴道。
        吉囊也非常满意:“明军内耗,正是我们的大好良机。”
        老把都大笑:“这次要抢光整个大同!”
        从兄弟仨的对话就知道,蒙古大军这次南下,是有大明边军前去报信所致。
        明代中期,大同乃九边之首,战兵最多,军费最高,糜烂程度也最严重。
        历史上,仅在嘉靖年间,大同镇就前后爆发四次兵变。第三次兵变的时候,甚至主动勾结蒙古南下,无非是借外敌彰显自身重要性,逼迫朝廷招抚时答应过分条件,同时索要更多的京运粮饷。
        嘉靖朝糟糕至此,一是朱厚照留下的隐患,二是大礼议内耗太严重。
        由于朱厚照好大喜功,提拔了太多高级将领,导致武官含金量严重贬值,并且破坏了武将的正常升迁。朱厚照偏爱江彬和太监,又爱超阶提拔武官,于是大同镇的总兵、副总兵、偏将这些职务,只要给江彬、太监行贿丰厚就能获得。
        高级武将靠送银子上位,得到官职之后?  自然疯狂盘剥士卒?  边镇情况迅速恶化。比如应州之战,战功仅次于王渊的大同总兵王勋,因为送的银子不够?  战事结束就被明升暗降了?  换上一个阴险狡诈的朱振。
        而嘉靖朝大礼议,文官互相争斗,无暇顾忌边事,甚至政斗还波及到边关将领,进而加剧了正德朝留下的隐患。
        这个时空有王渊存在?  江彬死得更早,也没有什么大礼议,按理说应该要好一些。
        但是?  朱厚照选择收复大宁?  还去辽东打了一波。
        前后两场对外战争?  都需要动用大量军费,大同镇的京运近乎断绝。武将捞不到中央补贴?  就变本加厉压榨士卒,大同的情况甚至比嘉靖初年更严重——京运并非必须的?  仅为前线经费不足?  由中央补助军费的临时措施。
        嘉靖朝由于大同彻底糜烂,才把京运变成固定项目,完全靠中央砸钱维持大同稳定。
        若非隆庆朝的“俺答封贡”,以大同镇的糜烂程度,恐怕大明朝的国运更短。那是一出宫廷伦理剧,俺答汗爱上自己的外孙女(兼孙媳妇),而且还真抢过来了,被爷爷戴绿帽的孙子因此投靠大明……
        综上,大同镇已彻底糜烂,要么依王渊的想法彻底改革整顿,要么像历史上的嘉靖那样由中央拨款维稳(一个大同镇,到了嘉靖末年,竟七成以上的中央军费拨款)。
        “兄长,既然各堡明军固守不出,那就在外面抢一圈回去,”俺答虽然年轻一岁,却性格更稳,“大同镇太坚固了,我们是不可能攻下的。”
        吉囊一向头铁,性格坚毅、暴躁且凶残,他说:“根据明军情报,只要我们四处劫掠,那个总督席书就必须出兵。他如果不出城跟我们打,这次明国的一切损失,罪名都会安在他头上!所以,狠狠劫掠,闹的动静越大越好,把席书从大同城引出来。”
        俺答仔细想了想,笑道:“只要灭了席书的军队,大同城就兵力空虚,而其他明军又不来救,大同城轻而易举就能攻破!”
        老把都说:“大同城内钱粮无数,够我们吃好几年的。”
        兄弟仨越想越兴奋,那可是大同城啊,山西行都司和大同总兵的治所,整个大同镇的粮草都要先运到这里储存!这属于专项军储,不跟地方财政挂钩,由兵部、镇守太监和山西行都司进行管理。
        一旦攻破大同城,把那些军储粮草抢走,整个大同镇的官兵都得饿肚子。他们不但可以抢劫无数,还能削弱明军实力,今后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六万蒙古大军,在大同镇东北部肆虐一番,又大摇大摆从大同城东部南下,而且行军速度非常缓慢,生怕走得太快席书追赶不上。
        如今,山西行都司官员,已经被席书一锅端了。
        席书有足够理由弹劾他们,即便抛开贪污之事不提,那些武官也连续两次弃城逃跑,把大同城连同军粮储备扔给兵变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