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558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这才是重点,也是官员所说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本意。
        王渊继续说道:“改粮为钱的地区,少量漕兵和漕工,继续留用运输税银,剩下的全部转为民户!”
        “不可,”蒋冕提醒道,“全部转为民户,对王尚书而言,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但对那些漕兵和漕工来说,他们只有户籍,却不能分到土地,全都会变成流民。一下子多出二十万流民,若有宵小振臂一呼,行那陈胜、吴广之事怎办?”
        王渊微笑道:“官府不再钳制户籍便可,流民自然都能变成游民。”
        “胡闹,”杨廷和坚决反对,“若不再钳制户籍,天下丁粮如何征收?”
        王渊说道:“最合理的办法,应该是摊丁入亩。但摊丁入亩肯定无法推行,那就暂时不管。丁粮如何征收,地方官自己会解决,你盯着户籍,丁粮就好征了?”
        杨廷和无言以对。
        丁粮,即人头税。
        康熙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不是说国家不提高税收,而是说以某年为定额,今后新增的人口数量,不用再缴纳人头税了。
        这八个字纯属废话,就算国家想加征人头税,那也是难以办到的,地方官就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法定人头税越多,地方官就越难完成任务,因此主动瞒报人口,户籍黄册上的人口数量总是难以增长。
        雍正搞出一个“摊丁入亩”,人头税因此取消,全国人口顿时爆炸式增长。这并非意味着,真实人口数量打着滚的往上翻,而是百姓和官员愿意如实进行人口登记了。
        大明的人头税,主要有三种,即:里甲银、均瑶银和盐钞银还有其他税种,但可以忽略不计。
        盐钞银,就是按照人口数量,征收食盐消费税,这笔钱需要上交中央。
        王渊的新盐法,实际取消了盐钞银,把消费税直接算进盐价里面,零售盐价反而因此下降了。这里面的差额,以前都被私盐利益集团赚走。
        里甲银和均瑶银,不用上交中央,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也是皂吏们的重要灰色收入来源。
        为了逃避人头税,全国产生大量黑户,大明的人口数量,相比开国初年也不怎么增加。地方官和里甲长,全都胡乱摊派,早就不按户籍行事,杨廷和的担忧纯属多余。
        几百年后,有个叫马伯庸的学者,从史料中发现一桩奇案,完美显示了大明的人头税有多混乱。
        却说,有个叫帅嘉谟的人,在徽州府担任会计员。他发现,徽州六县的人丁丝绢人头税的一种,全都算在歙县百姓身上,其余五县两百年没交过。
        帅嘉谟立即上疏朝廷,把事情捅到都察院。消息泄露之后,帅嘉谟被人追杀,侥幸逃命回乡。
        数年之后,帅嘉谟再次回徽州做官,而且官职变得更大,他当然要一雪前耻。五县士绅百姓联合抗税,还把徽州府衙给包围了,事情一直闹到中央。朝廷被迫减税,让六县平摊税收,为了缓解五县怨气,挑起此事的帅嘉谟被罢官充军。
        地方如此征收人头税,户籍制定得再好有个屁用!
        王渊继续说道:“且不问地方州县,就拿北京城来说,有多少是游民黑户?不如放开户籍限制,允许游民存在,让其户口所在地编撰游民册。本省之内,游民书,可当路引使用。且只要户籍正当,游民子嗣也可参加科举。”
        由于大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涌进城市。这类人,新中国初期叫盲流,后来改叫农民工,而大明则称之为“流民”、“游民”。
        游民没有法律地位,甚至在城里租房子,房东都能肆意压榨。游民还不敢报官,因为他们是黑户,就算在农村登记了正当户口,到了城里他们依旧属于黑户。
        杨廷和问道:“若定游民册,丁粮交给谁?”
        王渊回答道:“户口所在地,必须有正当户口,才能登记为合法游民。”
        “那还行,”杨廷和说,“可以订立游民册,但不得强制,否则善政也会变成恶政。”
        王渊笑道:“这是当然,改革要慢慢来,哪能一步登天?但这次课税改革,部分漕兵、漕工转为民户,地方官府必须为他们制定游民册,保证他们今后的合法生计,否则他们没地又不能进城做工,必然会闹出许多乱子。”
        王琼突然提醒道:“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四省,银贱而铜钱贵;云南、贵州、四川三省,铜钱贱而银贵。若课税征收都算新钱,那如何恒定各地的应缴课税?地方官吏,必然择贵而征,恐祸及百姓也!”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课税征钱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但银价和铜价各地不一,必然要闹幺蛾子。
        比如在浙江,银贱铜贵,官吏必然只要铜钱,反而不让百姓用银元纳税,导致银元被排挤到纳税货币之外。
        王渊说道:“由各省布政司、总督、巡抚、御史,共同议定折价。根据市面物价情况,三年一议,告之全省,州县官吏不得擅自规定百姓必须纳银或纳钱。”
        “也算是个办法。”王琼点头说。
        “火耗归公”不用再提了,因为百姓纳税,直接交银元或铜钱,都是官方法定货币,不用熔银子自然没有火耗。

548【官屠与杀神】
        好山园。
        朱厚照已经半年没发病,好吃好睡,神清气爽,似乎还能再活五百年。
        “怎么又是大灾?”朱厚照非常不高兴,“一万支线膛火铳已经造好,豹房新军三日一操,朕还准备秋天去打蒙古呢。”
        王渊摇头:“肯定没法打了,为了节省粮食,今年的各种庆典赐宴都不能办。再过一阵子,便是万寿节皇帝生日,请陛下取消庆典与赐宴。”
        朱厚照也懒得回城,不耐烦道:“不办便不办吧。”
        王渊又说:“为了节省开支,内阁众臣商议,京中二十年内新建庙观,不拘佛道与绿教,全部予以取缔,庙产悉数充公。愿意离京之僧侣自便,若赖在京城不走,全部勒令还俗并发配。要么流放充军,要么丢到蓟州修铁路。”
        “这么严重,都打起僧侣的主意了?”朱厚照惊讶道。
        王渊说道:“八省旱灾,还包括产粮大省,其中两省甚至有蝗灾发生。陛下,一旦处理不当,恐乱军四起。到时候别说出击蒙古,今后数年都得忙于平乱。”
        朱厚照连忙说:“不能有民乱,朕还要跟蒙古打仗呢。”
        王渊说道:“那就要免除今年八省夏粮,朝廷得节衣缩食过日子。内阁不但想查抄庙产,还打算查抄权贵们在京郊强占的民田。豹房僧侣,光禄寺也不会再供给口粮,他们饿肚子之后自会离去。此事由臣一人承担,不会落了陛下的面子。”
        朱厚照的兴趣一阵一阵的,他现在沉溺于兵器研究,才不管那些僧侣的死活。当即笑道:“只要能保证不出民乱,别妨碍朕跟蒙古打仗,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至于豹房僧侣,全都赶走吧,朕用得着你帮忙留面子?脸面有个屁用!朕招僧侣入豹房,是在抬举他们,一并轰走谁敢有怨言?”
        王渊打蛇上棍,腆着脸笑道:“既如此,不如把豹房商街的也都赶走。陛下不住在豹房,那些耍把式卖艺又给谁看?耍给太子看吗?”
        “对,不能给太子看,堻儿以后是要当明君的,豹房闲杂人等统统给朕赶走!”朱厚照从善如流。
        这是要一次赶走好几万人,主要皇帝答应下来,如何处置全凭王渊做主。
        一部分发配边疆充军,新设大宁都司一直缺少人口;一部分送去蓟州修铁路,或者扔到遵化挖矿;少部分运到殷州殖民,让他们男耕女织去。
        王渊离开好山园,把消息告诉内阁,由杨廷和以内阁名义发布命令。
        清理豹房闲杂和京中寺庙,这是官们早就想干的事。内阁命令一处,满朝官拍手称快,杨党也大肆吹嘘杨廷和的政绩。
        杨廷和平白得到巨大名声,当然也要投桃报李,敦促官员严格执行王渊的税制改革。
        税改是一件大事,细节必须尽量完善,王渊也不能一个人拍脑袋做主。满朝武都可以建言献策,还要举行十多次廷议,尽量在冬季来临以前拿出方案,明年元旦正式颁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