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583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毛纪说道:“我看合适。”
        确实挺合适的,玄宗、真宗、理宗、道宗,这四个庙号表示皇帝太复杂,功过难以评价,贤明或昏庸也难以讲清楚。
        王渊斩钉截铁道:“中!”
        必须是明中宗,国库丰盈,开疆拓土,开创一副中兴盛世。只有如此盖棺定论,才能凸显王渊的臣子功绩,因为大多数事情是他辅佐皇帝做出来的。
        虽然,这个皇帝死前几年,还遍地饥馑灾荒,全国叛乱四起。
        毛纪还是那句话:“置孝宗皇帝于何地?”
        朱厚照若为中兴之主,那他爹必然是昏君,这事儿圆不过去啊。
        杨廷和知道王渊的心思,也不愿在这节骨眼儿上争执,提议道:“睿宗如何?”
        仁圣孝睿,四大贤君,朱厚照也只能跟“睿”沾边了。
        王渊想了想,点头说:“可以。”
        王琼说道:“庙号便为睿宗。谥号呢?”
        王渊懒得听他们争论,直接说道:“武帝,其他你们自己加!”
        杨廷和欣然同意,他已经想通了,不管朱厚照如何荒唐,反正可劲儿的吹捧便是。皇帝评价越高,他这首辅评价自然越高,青史之上可为他的贤相加分。
        众人讨论好半天,终于定下庙号和谥号。
        朱厚照,明睿宗,承天隆道英肃刚明昭德显功弘思孝武皇帝。
        中间一长串都是虚辞,真正的关键是“睿”和“武”。一般叫做“明睿宗”,如果按照汉代的称法,也可以唤作“明武帝”。
        王渊不仅把嘉靖的皇帝给弄没了,还把嘉靖他爹的庙号“明睿宗”也抢了。
        一个啥事儿没干的藩王,只因为儿子做了皇帝,就能追赠庙号“明睿宗”,那荒诞放浪的朱厚照为什么不可以?
        嗣君还未登基,皇后和皇贵妃,暂时不能升级做太后。
        朱厚照的庙号和谥号商定之后,皇贵妃和朱载堻都很满意,给内阁诸臣各赏银一两。
        接着,朱厚照停灵七天,嗣君朱载堻率百官扶灵出殡,送去早就修好的康陵入葬。皇帝陵墓名称没啥说法,明清两代,皇陵皆用单字美称,官不会跟皇帝在棺材板上计较。
        明代皇帝驾崩,各种礼仪都已简化,遗体基本放七天就下葬,嗣君也不用守孝三年。
        广个告,我最近在用的app,  \\app  \\  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当然,三天还是得有,至少要做做样子嘛。
        之后三请三辞,抢在新年元旦之前登基,朱载堻登基那天都已经腊月二十六了。
        次年,改元绍丰。
        这年号没有别的意思,正德在位二十五年,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谁知朱厚照驾崩之年,也是新君即位之年,居然风调雨顺,大臣们希望能一直风调雨顺、国泰民丰下去。
        于是,杨廷和建议改元“顺丰”。
        王渊:“????????”
        在王渊的强烈要求下,年号改元“绍丰”,即“延续丰顺”之意。

574【就怕皇帝太有心】
        朱载堻登基之后,拜嫡母夏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恭安;拜生母顾氏,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安。
        绍丰元年正月底,朱载堻穿着孝服大开经筵,勤政好学,众臣欣慰。
        二月三日,朱载堻临朝问政。
        还有四个月才满十五岁的皇帝,端坐于奉天殿,身上依旧穿着孝服,这孝服要穿足足三月。
        礼部掌印左侍郎严嵩,当场宣读新君诏书,赏赐群臣、将士银两,以彰显皇帝恩德。这种赏赐,主要针对京官和边卒,无非是用银子来收买人心。
        接着,吏部尚书廖纪,宣布朝廷官员调动。
        内阁大臣,按殿阁名称排名,依次为:杨廷和、蒋冕、毛纪、王琼、王渊。
        翰林学士兼掌制敕房:汪俊杨党。
        吏部尚书:廖纪;左侍郎:何瑭王党
        兵部尚书:王宪;左侍郎:凌相王党
        户部尚书:汪鋐;左侍郎:湛若水王党;仓场侍郎:田秋王党
        礼部尚书:严嵩王党;左侍郎:罗钦顺
        刑部尚书:颜颐寿杨党;左侍郎:梁材杨党
        工部尚书:赵璜王党,左侍郎:宋沧杨党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勋王党;右都御史:陈雍王党
        文武百官听完这些任命,全都心中了然,王二郎已经权势滔天!
        杨廷和的势力,被架空在内阁、翰林院和制敕房,六部只能掌握一个刑部。别看工部左侍郎宋沧属于杨党,可实际上呢,却是被王渊一路提拔的,只因这人德才兼备愿意做事。
        突然,吏科都给事中夏言,突然越众而出:“臣弹劾司礼监掌印王敞、秉笔太监张聪,此二人狼狈为奸,隔绝内外奏章,致使陛下言路不畅!”
        夏言自从投靠王渊之后,很快就升为都给事中,这是代表王渊对准司礼监发难。
        “臣亦弹劾王敞和张聪,二人曾逼迫、收受蒙古使节贿赂,僭越批复蒙古称臣之拟票!”
        “臣弹劾张聪之兄沈巍,鱼肉京郊百姓,霸占良田无数!”
        “臣弹劾王敞之侄王禄,因争抢西山煤矿,纵家奴杖杀矿工八人。”
        “臣弹劾……”
        开始了,开始了。
        夏言只是开个头,不管是杨党还是王党,又或者是中间派,纷纷对准司礼监的两位太监开火。
        朱载堻本来也不爽这两人,但面对汹涌的舆情,还是显得有些无措。
        从小跟朱载堻长大的伴当,都是朱厚照精心挑选的。虽然品行都还不错,但年龄最大者,也不过才十七岁而已。若把王敞、张聪这些太监撸掉,朱载堻都不知该让谁顶上……或许,可以回去问圣母皇太后先皇贵妃。
        朱载堻说道:“东厂、锦衣卫,会同三法司联手查案。”
        “陛下圣明!”群臣大呼。
        朱载堻又说:“司礼监掌印人选,由圣母皇太后决定。至于秉笔太监,今后额定为九人,秉笔不得兼任提督!”
        百官皆惊,随即大呼圣明。
        秉笔太监这玩意儿,以前虽没有正式名称,但早在正统年间,就已经有秉笔太监出现。因为内阁票拟数量太多,皇帝一个人玩不转,至少得有将近十个太监帮忙批红。
        如果只是帮忙批红,那相当于内廷秘书,这根本不算什么。
        真正的问题在于,首席秉笔太监,同时还提督东厂、诏狱,其余秉笔太监也在提督各种机构。说得直白一些,即让秘书获得了实权。
        正是有了这些实权,搞得首席秉笔越来越厉害,最后甚至凌驾于司礼监掌印之上。
        朱载堻又说:“内廷十二监,各司其职,掌印太监不得兼任!九大秉笔太监,归属司礼监管辖,但独立于司礼监掌印之外!”
        群臣都傻了,王渊、杨廷和也愣了,他们都还没来得及改革呢,刚即位的小皇帝就自己在改了。
        而且是想当然的改革,朱载堻自以为可行,但真正实践起来,批红大权还是被司礼监掌印控制。倒是掌印不得兼任,这个还算不错,就拿张永来说,曾经一人兼掌数监大印。
        只不过嘛,朱载堻还是太嫩了,他只看到太监的坏处,没有看到太监真正的作用!
        司礼监拥有一半相权,内阁拥有一半相权,皇帝居中加以制衡,这才是明代皇帝们的用意所在。
        甚至,后来秉笔太监独揽大权,也多半是皇帝故意而为之。
        因为自张居正之后,六科被内阁吞掉,内阁在外朝没了制约。既然内阁权威提升,那么司礼监的权威,就必须跟着提升,否则就难以制衡内阁。
        崇祯皇帝就玩崩了,先弄掉太监,再砸翻内阁。
        当时,内阁成员被攻击为“奸辅”,全部辞职滚蛋,全部换上新人。崇祯又对大臣没啥了解,于是庭推出十个阁臣候选人,皇帝用占卜抽签的方式选定四人。群臣又说四位阁臣太少,崇祯又抽签选用两个,六大阁臣都曾反对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