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730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那便明日去南海子,把皇帝也叫上!”顾太后高兴道。
        翌日,朱载堻带着太后、皇后,与王渊一家前往南海子秋猎。
        君臣之间,一路上有说有笑,京城百姓看得清楚,总算局部平息了王渊落难的谣言。
        来到猎场,王渊对王铮说:“六子,第一只猎物让你来,今后去了天竺可有得仗打。”他又对皇帝和太后笑道,“我家那几个小子,都不愿意去天竺,小六不幸中签,只能随我去天竺做世子。”
        此言一出,众人莞尔,天竺王世子居然是抓阄决定的。
        王铮虽然是终日吟诗唱词的才子,但绝非手无缚鸡之力。从六岁开始,就被迫与兄长一起练武,每天至少一个时辰,骑马、射箭、放铳、刀剑……各种基础军事技能都有模有样。
        常年下来,王铮早已养成习惯,每天不练一个小时浑身难受。
        麻利的翻身上马,王铮提着弓箭就跑出去,天上有一只年轻的海东青在盘旋,朱厚照留下的那只海东青早死了。
        王渊、皇帝、宋灵儿、顾太后等人,随即骑马跟上,跑出去一阵,却见王铮灰头土脸的回来。
        王铮羞愧道:“射了两箭,第二箭中其背,那畜生吃痛逃走了。”
        “猎犬没追?”王渊问道。
        王铮埋头道:“虽然中箭,却只划出一道口子,箭矢并未插入其背,孩儿便没让猎犬去追。”
        王渊叹息道:“你还得加倍练习啊。”
        王铮为难道:“父亲,就算孩儿做了世子,也应以政略和兵法为主,何必再练习骑射呢?”
        王渊解释道:“练习骑射,不是让你去战场打仗,而是祛除你那一身文弱之气。”
        王铮低头不语。
        朱载堻笑道:“小六莫急,朕帮你把那畜生猎回来。驾!”
        王渊和皇帝两家人,在南海子足足打猎五天。除了给后世留下各种传说,还留下了一副传世画作:《大明皇帝携天竺国王狩猎图》。
        天竺国王,品级跟朝鲜国王一样,都是秩比亲王的海外藩王。
        只不过嘛,天竺的地盘太大了,有十多个邦国等着王渊去征服。
        如今莫卧儿皇帝胡马雍,已经流亡到波斯境内。但是,莫卧儿帝国并未覆灭,胡马雍的两个兄弟,还各自占着一块地盘,而且都说应该自己继承皇位。
        啥情况呢?
        老师舍尔沙在东部叛乱,两个兄弟在西部当军阀。胡马雍在帝国中部接连吃败仗,两个兄弟居然也造反了,这货只能选择逃离莫卧儿。
        舍尔沙随即宣布建立苏尔苏丹国,就此成为印度次大陆地盘最大的国家。由于扩张速度太快,舍尔沙难以继续进攻,他必须花费数年时间慢慢消化战果。
        胡马雍的两个兄弟,名义上保留着莫卧儿王朝,但他们的地盘基本上在阿富汗地区。
        莫卧儿帝国在印度次大陆的领土,已经全部被舍尔沙吃掉,包括后世巴基斯坦的大片国土。
        王渊接到消息的时候,总感觉哪里不对,在他有限的世界史知识当中,莫卧儿王朝应该非常牛逼才对啊。怎么皇帝都被打跑了,国土只剩下阿富汗地区?

715【最后一课】
        大经筵,王渊最后一次给皇帝讲课。
        内阁、六部、六科、五寺、通政司、都督府,甚至是司礼监、御马监的主官,都齐聚一堂聆听太师讲学。
        王渊到场之时,众臣齐刷刷起立致敬。
        以前或许掺杂其他因素,但这回行礼却发自真心,谁都知道王渊不会再回大明。
        不多时,皇帝升座。
        朱载堻说道:“今日经筵大会,不讲寻常科目,太师可畅所欲言。”
        王渊掏出一本小册子:“臣丁忧期间,还著有一书。陛下可刊印四海,也可束之文渊阁。”
        群臣皆惊,之前那本《宏观经济学》,都被誉为经世济民之术,太师竟然还藏着一本更厉害的?
        朱载堻问道:“此书是何内容?”
        王渊答道:“书名《历代田亩制度》。从西周至国朝,只是国朝部分,或许有些褒贬太祖,因此臣不敢轻易示人。”
        朱载堻又说:“当今官员士子,都欲再复盛唐景象。太师便讲一讲唐代的田亩制度吧。”
        “敢不从命。”王渊起身走到主讲位。
        文武百官,太监侍卫,皆静待聆听。
        王渊整理衣袖,说道:“唐代田亩制度,当从北魏时说起。北魏乃异族政权,初时没有赋役制度,朝廷甚至不给官员发放俸禄。那该如何解决财政呢?朝廷靠抢,官员靠贪。北魏冯太后执政,收无主荒地为国有,再将土地分配给流民。如此,北魏有了赋税制度,并且有钱粮发放官员俸禄,从此北魏官员抢劫百姓属于非法行为。这就是隋唐均田制的起源!”
        “为何当时可以实行均田制?因为整个北方都被打烂了,人烟稀少,荒田遍布。”
        “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人口较之北魏大量增长,朝廷严重缺少土地分给百姓。这是造成隋朝灭亡的主因之一,今日且不讲隋朝,只说唐朝田亩制度。”
        “唐因隋制,均田制也继承下来。隋末大乱,人口锐减,均田制再度可行。贞观盛世是怎么来的?均田制加上府兵制而已。全国绝大多数土地,都归朝廷所有,以世业田、口分田的形式分给百姓,百姓不但要给朝廷交租,还要给朝廷打仗,而且是自备兵甲打仗。在唐代初期,特别是关中一代,全民皆兵,兵农合一。”
        “但是,这种田亩制度,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门阀和贵族,完全处于免税状态。以门阀和贵族的势力,只需百十年,就能大量兼并土地。如此一来,到了唐玄宗执政时,占据大量田亩的门阀贵族,可以不给朝廷纳税。而占有少量田亩的农民,却必须承担整个国家的运转。如此,朝廷就没钱了,唐玄宗穷得很啊。”
        朱载堻突然打断:“唐初谋士辈出,就没有制定国策以约束吗?”
        “有,”王渊笑着解释,“就拿百姓来说。一个百姓年满十八岁,就能获得国家授田。以一百亩为准,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另外八十亩为口分田,田主死后或犯罪,必须还给朝廷,并且禁止买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分到手里的土地,百姓怎会老实上交朝廷?一旦朝廷兼管不利,那些口分田就被私下转卖,或者脱籍成为黑户,口分田也成为黑田。”
        “唐代朝廷每年十月计田一次,同时还审查人口户籍。年满十八岁的男丁,可得田一百亩。年老、重病、残疾者,可得田四十亩。守寡妻妾,可得田三十亩。每家的户主,可多得二十亩。以上情况,不论得田多少,皆以二十亩为永业田,剩下的口分田都要在第二年十月交还给朝廷。”
        “但天下官吏自有惰性,每年清田普查一次,根本就忙不过来,也不愿意那么忙。此田今年由谁耕种,第二年同样交给这人,只在名义上收归朝廷再重新分配。田主死了,不会上报官府,继续占着口分田。丁口年满十八,立即到官府报备,请求朝廷分与土地。如此,土地越分越多,越收越少。若实在瞒不过官府,就将死人之田卖给门阀贵族,地方官吏又怎敢向门阀贵族收田?”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全国大部分田亩,虽然依旧属于国家的官田,但早已掌握在门阀贵族和豪强手中。但每年都有男丁成年啊,每年都要给百姓分配土地啊。地方官吏只能拿着纸面上的官田,分给那些新近成年的男丁。”
        “这些男丁名义上有田,但他们的土地,实际上被门阀贵族耕种。门阀贵族占田而不交税,男丁却必须交税。而且,男丁分到虚田之后,还必须给国家打仗,这就是府兵制。一个男人,要养家糊口,手里头无田可耕,还得自备兵甲给朝廷打仗。这让百姓如何得活?要么逃亡,要么给门阀当佃户。官府征兵之时,纷纷剁掉自己的手指成为残废,这样就能逃脱府兵制的兵役。”
        “百姓困难,国家也困难,因为朝廷无法收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