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733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吕宋,琰州城(马尼拉)。
        王策对王骥说:“刚收到书信,父亲估计已经南下了,中途要去一趟浙江,估计开春之后就来吕宋。”
        “真的?全家都要搬来这里?”王骥高兴道。
        王策摇头说:“父亲要带家人去天竺,陛下已册封父亲为天竺国王。”
        “那地方可有得打仗的,”王骥如今是全球局势专家,他对世界各国的了解,已经超过了任何人,“天竺乱七八糟的邦国一大堆,以父亲的能力,肯定是横扫各国的。但打下来容易,治理却很难,那里百族混杂,语言文字不一。想往各地派遣官员,语言就是一个大问题。”
        王策笑道:“吕宋也差不多,无非杀一批,震慑住一批,剩下的慢慢移民发展。”
        王策的吕宋国,已经不止吕宋岛,国土扩张到整个菲律宾群岛。算上那些无人岛礁,以及只有几百人的小岛,王策如今拥有七千多个岛屿。
        说起来威风凛凛,其实统治很粗糙。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如果不产金银,几百人口的小岛能干啥?也就冲过去把岛民打服,让他们每年上交多少特产,连派遣收税官的价值都没有。
        王策现在只干三件事:汉人移民,教化土著,开采金银。
        仅在碧瑶周边区域,就已经发现好几处金银矿,还有东南部的几条金河,王策可以称得上富得流油。
        他吸纳移民也非常豪横。
        先确定一个岛,可以移民多少汉人,再拿着指标去大明招募移民。普通移民,路费全免,到了地方每人分配一百亩,赠送种子和农具让他们开荒,十年之内不收任何赋税。拥有童生功名,且愿意在生地当老师的,直接发给五百亩地,还就近抓捕土著给他做奴隶,并且一次性给一百两银子的出海费。
        福建、广东两省官员,都被王策给搞懵逼了。
        大量无望科举的老生员、老秀才,若是家境困难,便拖家带口移民吕宋。登船就有一百两银子可拿,去了自己有五百亩地,每个家人再分一百亩地,国王还帮忙抓土著农奴,这他娘的豁出性命都干啊!
        整个过程非常血腥,就拿某个岛屿来说,普通移民数百上千,搭配一个文化移民。整座小岛的土地,全部被汉人给霸占,岛上土著要么分配给老师做农奴,要么被抓去挖矿淘金。
        几乎是一座岛一座岛的换种,王策已经在吕宋群岛移民数十万人!
        因为距离吕宋最近,福建、广东沿海州县最惨,佃户、匠户和军户大量逃跑。部分州县,出海的出海,做工的做工,竟然导致佃户奇缺,只能向更内陆的州县招收佃户。
        再给王策一两年时间,恐怕吕宋移民将超过百万,他开采的金银如流水般撒出去。
        身为王渊的长子,还跟着小皇帝一起听课长大,王策怎么可能不受父亲影响?
        这货接受的是纯正的帝王教育!
        在王策看来,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人,有了充足人口才能办事。紧接着,人口还得语言文化统一,否则就会难以管理,甚至出现严重内耗。
        于是,吕宋每年开采出的金银,至少一半拿出去搞移民。
        而且移民方便得很,因为距离大明太近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汉人,出海几日便能抵达目的地。
        如今的琰州城(马尼拉),甚至被海商们称为“小中华”。
        为了扩大移民规模,王策甚至连苏禄苏丹国都忍着不打,因为打仗费钱、费人、费粮,有那功夫何不多移民几万?
        因此,棉兰老岛、苏禄群岛,以及后世文莱的部分国土,如今都还在苏禄苏丹国统治之下。
        双方今后必有一战,只看王策什么时候想打仗而已。

718【世界观和方法论】
        沈复璁已经八十岁了,依旧硬朗,病痛也少,就是儿孙不怎么成器。
        四个儿子全是纨绔,特别是长子和次子,实乃五六十岁的老纨绔!整天听曲耍乐,还跑去喝花酒,有一次被妓院扣下,到沈家索要积欠嫖资上百两。
        沈复璁总觉得亏欠儿子,他年轻时给人做师爷,接着又被流放西南,哪有时间管教后代?
        好在其长孙沈毅,早早拜王阳明为师,二十多岁就中进士。虽然只是三榜末尾进士,但也总算光宗耀祖了,如今在陕西那边做州同知。
        不但如此,王阳明的女儿,也嫁给了沈毅,把辈分搞得有点乱。
        “老太爷,老太爷……”贴身丫鬟急匆匆冲进来。
        “又是哪个混账被人扣下了?是喝酒赌钱,还是青楼嫖妓啊?”沈复璁拄着拐杖往外走。他的妻妾都已病故,如今全靠这贴身丫鬟照顾。他已经对儿孙们说了,等自己死后,就给丫鬟许一个好人家。
        丫鬟叫做春兰,跑得气喘吁吁:“外头说……说,太师来了。”
        沈复璁顿时精神百倍,喜笑颜开道:“渊哥儿来了?快把老夫那件锦袍拿来换上!”
        丫鬟说道:“太师刚下船呢,是有人跑到咱们府上报信。”
        “那不急,”沈复璁立即端起架子说道,“先服侍老夫把锦袍换上,在此静待徒儿来拜见恩师。”
        沈复璁不但换上一袭锦袍,发髻也重新梳理了,再穿一双崭新的皮靴。大冬天的,北风使劲儿的吹个不停,沈复璁坐在客厅屋檐下,手握拐杖左等右等愈发焦躁。
        春兰劝道:“老太爷,回屋里生炉子等吧,外面可别把你冻坏了。”
        “不冷,不冷,”沈复璁突然回过神来,叮嘱说,“快去传话,把那四个混账,还有他们生的小混账,全都给老夫叫回家里等着!”
        沈家的一堆大小混账,只被寻回来三个,剩下的鬼知道跑哪儿快活去了。
        沈复璁双脚都快被冻僵了,王渊终于派人上门递拜帖。
        周冲走到沈复璁跟前,拱手笑问:“老太爷可还记得在下?”
        沈复璁架起老花眼镜,左看右看,皱眉说:“你是那个……你是那个……”
        周冲上前将沈复璁扶住:“老太爷,我是太师府上的管家周冲,是太师在乡试路上收的亲随。太师进京赶考之前,咱们还见过几次呢。”
        “哦,对对对,”沈复璁终于有了印象,“你那时还是个半大小子,一身机灵劲儿,成天背着把刀跟在渊哥儿屁股后面。”
        周冲说:“太师已在绍兴府城落脚,明日拜见阳明公,后天便来拜见老太爷。”
        沈复璁笑道:“好,好。”
        ……
        王阳明的儿子叫王正聪,但委实不怎么聪明,甚至还显得几分木讷。
        幸好,王正聪虽然连秀才都考不上,但性格非常老实敦厚。他娶了同乡进士之女李氏,每天服侍于父亲左右,就连倒尿壶都亲力亲为,是绍兴府公认的大孝子。
        “老爷,太师来了。”管家王祥说道。
        王阳明如今疾病缠身,不但肺病经常发作,还伴有一大堆老年病。他刚想说话,就觉喉咙里有痰,忍不住咳嗽两声清嗓子。
        王正聪立即把旁边的痰盂拿来,而且端到父亲胸前位置。
        王阳明把一口痰吐出,说道:“扶我起来。”
        王正聪放下痰盂,搀扶着父亲站起来,妻子李氏也过来帮忙。
        王阳明虽只晚年得一子一女,且女儿随夫去了陕西做官。但他的孙子孙女却有好几个,长孙王承儒已经十岁了,脑子还算比较聪明,至少考一个秀才是没问题的。
        一家三代往外走,在中庭与王渊一家撞见。
        王渊直接跪下磕头:“学生王渊,拜见恩师!”
        妻妾儿女们跟着下跪,齐声皆呼“阳明公”。只有宋灵儿的称呼跟王渊一致:“学生宋灵儿,拜见恩师。”
        “好,好,都起来!”王阳明老怀大慰,高兴之余又吐了一口浊痰。
        两家人互相介绍,认人就认了好一阵,李氏张罗着摆出零食点心,王正聪却扶着父亲全程憨笑。
        王渊心中揣测,很可能是王阳明年轻时服汞治病,导致生下来的儿子脑筋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