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回大明春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明春

第735页

书籍名:《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等了好些年,博迪汗依旧活蹦乱跳,儿子还越生越多,看样子再活十年都没问题。
        既然蒙古大汗不肯去死,既然皇帝表示想要动兵,那就提前开打呗!
        朱载堻虽然有些失望,不能借着议论军情,把反对打仗的王党排挤出去,但众臣支持他打仗还是很高兴的。
        作战计划很快敲定下来——
        战争借口:察哈尔部无故吞并大明泰宁卫,无故驱逐大明福余卫,意图不轨,兴兵讨之。
        作战方案:兵分六路而出。河套、宁夏之兵,北出阴山,攻击漠北的兀良哈部,意在袭扰杀伤敌方,不让兀良哈部东驰救援。集宁之兵,同样北出草原,作战目标与前两路一致。大宁、辽宁之兵,兵分三路,从东、西、南三面夹击察哈尔部。
        战争规模估计很大,加上运粮辅兵在内,大明至少要出兵二十五万。
        老挝那次打得太急了,这回大家都吸取教训。提前十个月开始做准备,并通过商队大量派出密探,摸清松辽平原各个部落的情况,甚至还打算离间博迪汗的几个儿子搞内讧。
        至于粮食,百姓或许缺粮,朝廷却粮草充足。
        朱载堻的福气不光是有个好首辅,而且老太爷也眷顾得很。他登基之前好几年,气候就一直在回暖,如今全年平均温度已经升到他祖爷爷那会儿。
        再加上王渊喜欢用钱,全国各地搞水利工程,洪涝灾害的频率也在下降。
        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亦在全国推行开来,各种因素集合在一起,朝廷怎么可能缺粮?
        顺便一提,南洋移民已经持续二十多年。
        除了种植经济作物之外,南洋还产出大量粮食。南洋的土著不算人,大明移民又吃不完,那就通过海运到大明贩卖,粮食贸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在缓和江南、山东米价的同时,也为大明提供了足够口粮,朱载堻甚至可以在打仗之前,直接向南洋米商下订单。
        南洋粮食作为军粮,可以直接运去天津海港,走河道运至天津城,再走铁路直接运到蓟州。不但运输非常方便,还极大减少了运粮民夫的数量。
        在做战争准备的时候,朱载堻再次感受到王渊的好处。海运、铁路、海外粮食,只这三个因素,就为他打仗省了无数麻烦事。
        “唉,太师走得太急了。”
        朱载堻突然又感慨起来,希望王渊多做几年首辅,顺手写了一首想念太师的散曲,还送去《燕京旬报》发表且领到稿费。

720【碧瑶宫】
        王渊坐船来到吕宋之后,没有前往国都琰州(马尼拉),而是在玳瑁城北的达古镇(达古潘)下船。
        一个中年官员,负责在码头接待他们:“臣徐惟学,拜见太上王,拜见太上夫人!”
        宋灵儿介绍说:“这是吕宋国的礼部尚书,策儿把大明那一套搬来了,不过在细微处有所改动。”
        王渊拱手笑道:“有劳徐尚书亲自迎接。”
        “太上王请换船!”徐惟学恭敬道。
        王渊对明代历史真不了解,否则他肯定知道,眼前这徐惟学本该是大海盗!
        吕宋国的兵部尚书叫王锃,在历史上,此人以母姓化名汪直,号“五峰船主”,日本人第一次购买火枪,就是这家伙担任翻译。而这个时空,大海盗“汪直”不复存在,他跟徐惟学结伴一起出海,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源会当水手。
        大包小包的物品,直接由海船运至琰州。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看书领现金红包!
        王渊这一大家子人,以及欧洲贵族子弟,换乘内河船只逆流而上。
        徐惟学指着海边小镇说:“以前这里是个土著部落,如今镇上居民则以汉人为主,约有汉人移民及其后代2000多人。”
        王渊笑道:“两千多人在海外都可建城了。”
        徐惟学解释说:“并非都住在镇里,许多散居于镇外,以耕种和伐木为生。至于原有土著,一些立功归化,一些被派去伐木修路,最顽劣的被押去深山采矿。”
        这条河流非常宽阔,时而还有分叉支流。
        沿河两岸,以前树林遍布,如今被砍伐了许多。木材可以卖了赚钱,砍出的空地则用于耕种,乘船半个小时之后,王渊甚至看到河边有个汉人村落。
        半天之后,河流突然变得狭窄,两岸开始出现山坡。
        越往上游航行,山坡就愈发陡峭,已经渐渐成了山峰。
        当晚,在一处较宽阔的河谷休息,河滩地带居然又有一个汉人村落。
        徐惟学介绍道:“这里以前是个猎头部落,土著性情极为凶残,世代皆以砍别人脑袋为乐。他们不光砍敌人的脑袋,甚至砍同族亲友的脑袋,已经结婚却没砍过脑袋的青年还会被歧视嘲笑。”
        黄峨惊道:“世间怎有这等族裔?”
        “好教太上夫人知道,”徐惟学说道,“在这吕宋岛的深山当中,猎头族遍地都是,最初两批移民吃了大亏,前前后后被猎头数百人。国主勃然大怒,调集三千火铳兵,足足征讨清剿了五年有余,把这方圆数百里的猎头族全部剿灭。”
        猎头族也是人,不可能一股脑儿杀了,用来伐木、修路和挖矿还是很好使的。
        西班牙贵族阿方索突然来一句:“割人头为乐?实在太野蛮了,听说殷洲也有这样的部落。”
        徐惟学笑道:“吕宋岛的深山当中,其实也有文明族裔。他们以耕种为业,甚至把整片山林开垦为梯田。这些土著,国主勒令予以优待,给他们等同汉民的礼遇,还派遣老师常住于村中,教导那里的孩童读书识字。最大那个耕种部落的酋长女儿,还被国主册封为贵妃,此事被岛上土著传为美谈。”
        鬼扯的美谈,文人的一张嘴而已。
        当晚,众人在河谷村落休息,第二天继续坐船逆流而上。
        又是半日之后,山势太过陡峭,水流太过湍急,继续坐船需要大量纤夫。因此下船改走山路,随行物品由驴马驮运,就连黄峨都得自己步行。
        王渊看着脚下的石子路,又看看两旁被砍出的树桩,心里已经非常清楚明白。
        为了修这条山路,恐怕死了许多土著,殖民总是伴随着血腥。
        徐惟学一直注意着王渊,立即解释道:“太上王,此路名为‘金路’。”
        “为了采金而建?”王渊问道。
        徐惟学说:“是的,前方大山之中,已经发现三座金矿、一座银矿。”
        王渊愣了愣,随即笑道:“吕宋果然多金。”
        欧洲贵族子弟们,听得眼睛都发红了。
        金矿?
        还整整三座?
        还附带一座银矿?
        徐惟学又说:“此地还发现了铜矿,但人手实在不够,只能暂时搁置不开采。”
        王渊直接无语。
        大明若是哪里发现铜矿,官府和士绅肯定一窝蜂往上冲,吕宋竟然因为人手不够而把铜矿闲置。
        山路又走小半日,终于抵达山巅,所有人都被眼前的美景震惊。
        只见四面群山之间,有一处平坦的小盆地。
        在夕阳的映照下,山间盆地笼罩在金黄当中,而且还飘浮着淡淡薄雾,连那些薄雾都被夕阳照成金色。这里仿佛是一个世外仙境!
        徐惟学指着山下盆地说:“此地名叫‘碧瑶’,冬暖夏凉,乃避暑避寒的圣地。国主在此建城十载,筑起一座碧瑶城,又专为母亲建了一座碧瑶宫。”
        宋灵儿高兴道:“算那小子有点良心。”
        黄峨颇为羡慕,说话难免酸溜溜的:“姐姐好福气,我那几个小子就没这般孝心。”
        王渊站在山巅扫视四周情况,翘起嘴角笑了笑,没有拆穿儿子的真实意图。
        下面盆地那座碧瑶城,绝对属于军事城池,专门用来囤积军队,以保护附近的三座金矿、一座银矿。此地的汉人移民,以及给宋灵儿建碧瑶宫,全都属于顺手附带的东西。
        当然,传到几百年之后,人们肯定更喜欢听八卦:著名的碧瑶城、碧瑶宫,就是国王为自己的生母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