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文唐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文唐

第379页

书籍名:《文唐》    作者:步兵长

        前世他看过太多太多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以碎片形式保存在记忆里。想把这些记忆碎片组合成圆润自洽的逻辑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阅读量和人生阅历才行。
        论语正义和教育这两本书耗尽了他所有的人生阅历。虽然脑海里还有大量的记忆碎片存在,但已经没有能力把它们组成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强行去写,也不过是老生常态复制前两本书的内容而已。
        所以在短期内部准备写新书并不是谦虚,也不是为了安别人的心,而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但在别人看来他这就是谦虚,收获了大量的好评。
        有了孟家和研究中庸的几个世家的例子在,越来越多的中立文人选择了倒向新学派。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新学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从一个小圈子进入了文坛这个大圈子。
        也不再是世家和新权贵之争,而是整个文坛学术走向之争。
        见到新学日渐壮大,岳山也非常开心。尤其是以孟家为首的世家的加入,更是出乎他的意料。
        说实话,他压根就不知道还有个亚圣孟家。没办法,后世大家也只知道曲阜孔家,基本没谁提亚圣孟家。
        不是孟子的子孙或者亲近的人,很少有人关注他们。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传承不在,恰恰相反,人家传承了上千年。并且代代都有人出仕,每隔几代都有能人出世来延续家族的辉煌。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最熟悉的唐朝诗人孟浩然就是孟子后人。还有前面提到的孟曜,他的儿子孟诜,官至凤阁舍人、同州刺史。
        且孟诜最善养生,活了九十三岁还写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被誉为食疗界鼻祖。
        所以就算撇开孟子不谈,孟家也是传承千年的世家,在读书人中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他们的选择能影响到一大批读书人对新学的观感。
        部分世家的投诚,让新学彻底的在文学界扎根,再也没有人能用‘伪学’来贬斥他们。
        即便岳山现在就没了,他这个新学开创者的称号也会永远存在,不用担心被人抢走。
        新学壮大并在文学界扎根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同时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队伍大了就不好带了。
        每一个加入新学的世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孟家是为了扬先祖之学,抬高自家门第。那几个研究中庸的小世家也同样是为了扩大自己加的影响力。
        研究中庸的有好几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解读,他们之间天然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并不会因为加入新学而消失,反而会更加的激烈。
        对这种情况岳山也没有什么办法,大家是因为学问才聚在一起的,相互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
        那些世家可能会给他这个新学创始人一些面子,但涉及根本利益的时候并不会听他的。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旧学派相互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矛盾。这种情况持续数千年都没有变过,自然也不会因为新学出现而改变。
        只要大家对外的时候都以新学自称就可以了。
        这天岳山再次送走了一个过来请求‘斧正’的小世家家主之后,包大林走了过来递给他一封书信。
        信是从岭南寄过来的,他打开之后却惊讶的发现里面提到了一个久违的人名。
        文唐

457  冯易遇险
        岭南,合州,某条山路,一支十余人的小队在林间小路上艰难的行走。
        “跟紧点,别落队了,落队了我们看而不会回头找你们啊。”冯易大声警告同行人员。
        大家都低着头小心翼翼的看着脚下,没人理会他的话。
        “在往前走五里路就到达同里了,大家加把劲儿。”冯易又出言鼓励道。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怼道:“你真是聒噪,能不能闭嘴。”
        冯易眼睛一瞪,怒道:“好你个高扬,信不信我揍你。”
        高扬也不甘示弱的道:“谁奏谁还不一定呢,到时候别找院长哭鼻子就行了。”
        “哈哈那不可能。院长在京城呢,他哪找得到。”这时人群里有人插话道。
        诙谐的话语引来大家哄然大笑,低沉的氛围顿时变得活跃起来,本来有些疲惫走不动路的人也觉得一股力气生出。
        高扬和冯易两人心中也松了口气,终于把氛围活跃起来了。
        出于私心岳山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弟子往最危险的地方派遣,而是让他们跟随李德武来到了合州。这里被宁纯经营了许多年,危险性比较小。
        之后组建下乡医疗队的时候两人恰好被分在一组,同组的还有两名医疗组的医生,当地衙门的十名民兵以及一名向导。
        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深入各个乡村给当地居民治病,主要医治的就是寄生虫和疟疾。顺便在给这些人宣扬大唐的伟大,说大家都是大唐人之类的。
        虽然各路叛匪名义上归降了朝廷,但内心深处都有所抵触的,自然不会帮着大唐统治当地的居民。甚至有些人还私下放出小道消息,说唐人来收他们的税了。所以朝廷派过来的官吏很是受到抵制。
        合州的情况还要好一些,据说有些地方政令出了衙门就和废纸一样。x
        还好的是之前朝廷就已经意料到这种情况了,并没有惊慌。宇文节没有着急行使自己巡抚的权利,而是把医疗队给撒了出去,咱们用事实说话。
        一开始当地居民也不信任医疗队,但总有愿意吃第一口螃蟹的,当第一个寄生虫患者被治好后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寄生虫和疟疾困扰了岭南居民千百年,现在终于见到遏制的曙光,当地百姓都把医疗队当成了神明一样。
        这时候随行的宣传员就会趁机宣扬朝廷的种种政策。有了治病救人在先,当地人渐渐相信了朝廷是真的来帮他们的。
        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朝廷派遣医疗队来帮当地人治疗寄生虫和疟疾的消息就传遍了岭南。
        当地人瞬间就疯了,再也顾不得什么抵制不抵制的了,纷纷跑到医疗服务站求医,活命要紧啊。
        有些乡里村落甚至直接派人去衙门表示臣服,只要衙门肯派医疗队去他们村治病救人。
        宇文节自然不会拒绝,把整个医疗队打散组成了一个个小医疗队,下到民间替百姓治病。
        半年多的时间疟疾和寄生虫得到了有效遏制,而朝廷也收获了大量民心。
        宇文节已经尝试着在一些比较开化的州县,雇佣当地居民开荒垦田,等来年季节到了就可以种植甘蔗和水稻了。
        可以说医疗队用最快的速度打破了当地人和大唐的隔阂,聚拢了一大批民心,为后期的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某些野心家不愿意失去手中的权利暗地里使绊子就不去说了,最大的难题是野俚僚人。
        有些俚僚人长时间和中原人接触被动开化,比较容易接受大唐的统治,被称之为熟俚僚人。
        有些则非常封闭,不愿意和外界接触,甚至仇视中原人,被称之为野俚僚人。
        而且野俚僚人的村落非常多,星星点点的分部在整个岭南大地。不把他们处理了,就别想好好搞开发。x
        动武是最下乘的手段,这些村落大多隐藏在深山老林里,剿灭的代价太大,而且剿灭他们也会引起熟俚僚人的不满。
        宇文节和宁纯商议过后采用了剿抚并用的计策。
        先派遣医疗队去野俚僚人村落给他们治病,以博取他们的信任。然后在慢慢的引导他们走出山林接受朝廷管辖。
        如果遇到食古不化甚至袭击医疗队的村落,那花再大代价也要把他们剿灭,用来震慑其他人。
        事实上事情的进程远比他们设想的还要顺利。这半年多来大唐派遣医疗队治病救人的消息早就传遍了整个岭南,哪怕最偏僻的部落都听说过。
        只是野俚僚人对唐人天然的不信任让他们不敢主动过来寻求帮助,现在医疗队主动找过去,只要不是极端仇视大唐的村落几乎都很开心的接受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