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145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过分强调经学文章使得华夏的朝堂成了哲学家的战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其他学科和人才都被抛弃了。
        一本论语治天下,文官就是全能全才。这种理论是很有市场的,专业人才从事专业事情的理念被他们忽略了。
        当然存在即合理,文官的壮大是统治者自己的选择,诸多因素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只是最后尾大不掉罢了。
        在鲁若麟的论调里,人才可以分为技术性和管理型,以及综合型。管理型人才的职能在于统筹协调、调度指挥、统领全局。技术型人才专于某项技术,是各个行业的精英。综合型人才是掌握技术的管理型人才,也是最难得的。
        兴汉军能有如今的局面,各种类型的人才均衡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最主要的是鲁若麟对人才的定义完全超出了李富川等人的认知。
        不同于大明将那些拔尖的读书人称为人才,在兴汉军,只要是在各行各业里拔尖的都可以称为人才。他们可以是工人、医生、老师、水手、工匠、军人、农民,当然也包括官员。人才的定义是比普通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甚至可以改变一个行业,引领时代的发展。
        就比如徐班,他的很多发明和创造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因为他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将很多经验性的技术转化为了文字,可以使技术得到更大的推广和应有,对整个行业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他的价值对于鲁若麟来说,比一个状元都高。
        大明人口亿万,又有多少个徐班被埋没了呢?
        诗词文章可以培养品德、修身养性,但把它作为人才和做官的唯一标准就有些过了。兴汉军里就有很多不善诗词的,他们一样表现的很优秀,是兴汉军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就好比李定成,读书的天赋只能说一般,但据鲁若麟了解,李定成其实对于经商更感兴趣。只是这种兴趣被李富川给压制了,也不敢表露出来,只能抱着书本死啃,期望能够中举。
        如果李定成等人不把自己局限在科举这条死胡同上,从事自己擅长的行业,获得的成就绝对不会比毫无希望的在科举上蹉跎一辈子差。兴汉军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看他们怎么选择了。
        随即鲁若麟将话题转到了李雪晴和柳如是身上,直言在他看来,李、柳二人的诗词文章天赋是在场众人中最高的,自己绝对是远远不如。哪怕是拿到大明去论,也比九成的人更有天赋。如果不是大明禁止女性科举,中进士真的不难。
        这话说的李雪晴和柳如是连连摆手说不敢,李定成等人则是面有愧色,也无力反驳。李柳二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才学,确实不是自己等人可以比的。
        所以并不是女子们没有才,而是被世人给限制和禁锢了。一旦解开了她们身上的牢笼,她们所能爆发的能量一点都不比男人逊色。解放了这些女人,兴汉军可以获得人才的基数就增加了差不多一倍,也有了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生产,这是非常划算的,无非是抛弃一些傲慢和偏见。
        鲁若麟甚至打趣,如果柳如是愿意入职兴汉军,自己可以任命她为文宣司的副司长。因为和李定成等人要熟悉一些,鲁若麟不好轻易开口邀请他们加入兴汉军,怕影响双方的交情,对于柳如是则没有这方面的忌讳。
        柳如是顿时来了兴趣,询问这个文宣司具体是做什么的。
        这还真不是鲁若麟心血来潮,随着兴汉军的人口越来越多,生活也渐渐安定富裕,精神需求也变得旺盛。济州岛因为教育的普及,扫盲班的建设,识字率也在逐年提高,对于文化需求也就更加迫切一些,所以如何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就非常重要了。
        现在济州城里就有这么一个戏班子,在江南的时候听说济州岛繁华富庶,冒险来到济州城捞金。这个戏班子在江南并没有什么名气,混的半死不活。班主倒是有股狠劲,打着移民的幌子来到了济州岛。对于这些不愿意进工厂的假移民,把他们运来的商人非常生气,双方大吵了一场,把官司打到了警察局,最后连鲁若麟都知道了。
        鲁若麟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亲自处理了这起纠纷。知道了这个班主还想带着手下唱戏,并不想进工厂。鲁若麟心里一琢磨,好像济州城里还真缺一个戏班,就为他们找齐了唱戏的家伙什,在济州城里开演了。
        就这样一个在江南三流的戏班子,唱的还都是一些老旧的曲目,依然引起了全城的轰动,前来看戏的人那是人山人海,哪怕远得只能看到一个人影,看戏的人依然乐此不疲。这也让鲁若麟开始意识到文化娱乐的重要性。
        没有人比鲁若麟更清楚宣传与舆论的重要性,所以就有了组建文宣司的想法,不过一时人手不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负责人。毕竟自己的手下现在恨不得身兼数职,根本忙不过来。现在碰到了柳如是这个文艺女青年,鲁若麟半真半假的提出了邀请。
        对于文宣司的定位,鲁若麟的要求是创作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要曲高和寡,要接地气,尽量用白话。作品立意要高,要积极向上,比如抗击鞑奴的英雄,比如重获新生的新女性,比如兴汉军如何帮组这些难民走向新生活,比如徐班如何从一个被人嫌弃的蠢书生蜕变成兴汉军的栋梁之才,总之要在娱乐的同时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对于鲁若麟这种完全不同于大明的创作需求,在场的众人都是有些面面相觑。大明的主流文化作品面对的市场主体是那些士人,毕竟能够创作和戏曲的都是文人,能够消费得起这些产品的也同样是文人,专门针对普通百姓的还真的很少。所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通俗才会那么受百姓欢迎,而这些的影响力有多大,鲁若麟是再清楚不过了,直到后世都一直深入人心。
        柳如是听了鲁若麟的解释,对于这份适合自己胃口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只是现在的她还不是自由身,又不想让自己显得迫不及待,矜持的说要考虑一下。但是鲁若麟已经从她的脸色看到了兴奋以及跃跃欲试,显然已经动心了。
        李定成等人看到鲁若麟邀请柳如是加入兴汉军,心里都有点酸酸的。真要他们加入兴汉军他们也许会因为在大明的前程而拒绝,但是这样被人忽视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李定成于是半开玩笑的问道如果自己加入兴汉军,鲁若麟准备把自己安排在哪里?
        鲁若麟倒是没有敷衍,认真考虑了一下后说可以给他三个选择,一个是商业司,一个是文宣司,一个是人事部。至于具体位置,可以从副司长做起,但是如果表现不合格是会被调整的。
        李定成问人事部是干什么的,鲁若麟告诉他管官的,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小号的吏部。在场的众人心都咯噔了一下,吏部啊,位高权重的部门,鲁若麟肯让李定成进人事部,真的非常看重了。
        同时鲁若麟强调,他们如果想要上任,还要经过人事部门的培训和考核,不过一般他同意了问题不会太大,但是这个程序还是必须要走的,这是兴汉军的规矩,他不能带头违背。
        李富川是真的很纠结,李定成读书天分不高,在人才济济的江南真的很难有出头之日,来鲁若麟这里无疑起点会高很多,只要鲁若麟不倒,前途未必比在江南差。但是要放弃江南的一切,又有些舍不得。李定成等人不比徐班或者柳如是,在江南他们过得并不差,身份地位也不低,很难下得了这个决心。
        对于鲁若麟如此慎重的答复,李定成只能不好意思的干笑一声,说自己要好好考虑下要不要跟着他混。对此鲁若麟也表示理解,毕竟人家脚上是穿着鞋的,还是精品皂角靴呢。
        聊了好久,鲁若麟安排众人在府邸一起吃了顿饭,就带着他们开始游览济州城。比起前几日他们自己走马观花,这次鲁若麟带着他们进入了工厂的核心区域,参观了兵器厂、枪炮厂、钢铁厂,甚至玻璃工厂都简单的观看了一下。然后就是一些职能部门也参观交流了一番,最后更是来到了军营,参观了军队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