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669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多尔衮并不想与全蒙古为敌,招揽一些马前卒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多尔衮派出的使者将多尔衮的想法告诉科尔沁蒙古首领巴达礼之后,巴达礼对多尔衮的想法也有些心动了。
        特别是多尔衮告知巴达礼,满清西进是不可更改的,辽东以后将是金州军的地盘,科尔沁蒙古在这头猛兽的身边会不会有安全感是明摆着的事情。
        现在多尔衮给巴达礼的选择是,要么被满清抢去地盘,要么和满清一起合作抢别人的地盘,不会有第三个选项。
        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巴达礼选择和满清合作,去抢其他蒙古人的地盘。
        很快,十万满清铁骑和五万科尔沁蒙古骑兵组成了强大的抢劫集团,一路西行,开始了横扫草原的征途。
        对于多尔衮的西进,鲁若麟乐观其成。
        明朝对于蒙古草原和西域的控制力是非常薄弱的,到了明末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真正能对北方草原形成一定统治力的反而是满清。
        而西域因为明朝的衰落,逐渐被势力和俄罗斯渗透,多尔衮的西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那些外部势力的东进,同时整合草原和西域的大小势力,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
        相比蒙古人和西域人,满清汉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也比较愿意接受汉人的一些文化和传统,这对鲁若麟以后征服北方是一个比较有利的因素。
        鲁若麟相信,经过满清的屠杀,北方的蒙古人和西域人对于汉人的到来肯定会比以前要欢迎得多,毕竟没有对比哪里来的幸福。
        对于满清的角色,鲁若麟定位为清扫者,当满清将蒙古和西域打扫干净之后,就是汉人前去收拾残局的时候了。
        多尔衮认为鲁若麟或者汉人军队在草原、西域占据不了优势,是以现在的军队科技水平作出的判断,但是鲁若麟会让他们知道,当火枪和大炮的技术再先进一些,古典骑兵将会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不是因为金州军粮食出现短缺,满清又跑得快,原本在明年满清将会体验到这一历史时刻的来临。现在,鲁若麟决定先让满清浪一阵子再说,以后再收拾他,毕竟控制江南对鲁若麟来说诱惑实在太大了。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后世,华夏的经济重心从唐宋开始就已经转移到了江南,江南从那时开始就成为了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
        江南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加上文风鼎盛、人杰地灵,向来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大明朝的官员,大部分都出自江南,可见江南的教育实力有多可怕。为此大明还不得不实行南北榜来分别取进士,否则会有全榜都是南人的恐怖局面出现。
        民间一直都有南方的举人抵得过北方的进士这一说法,也从侧面说明了南方在文化教育这方面确实有碾压北方的实力。
        不过,在崇文的同时,抑武就不可避免的诞生了。
        江南人以读书为荣,习武为耻,自然就很难产生什么强军和名将了。大明朝所有能打的军队几乎都在北方,能够出名的强军也多出自北地,这种南文北武的格局一直支撑着帝国的运行。
        和平年代,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随着富裕的南方出现越来越多的官员,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大明开始重文抑武。抬高文官地位的同时,将武人的地位不断贬低,造成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不断退化,直到无力维持统治。
        南方人自傲于自己的繁华与富足,却不知道这其中也有北方人的一份功劳。没有北方人常年累月的抵御外敌,哪里又有南方人的岁月静好。
        现在大明北方被李自成占领,下一个目标直指江南。安于享受的南方人终于发现,没有北方这块巨大的盾牌,南方不过是一个闹市持金的孩童。
        对于匆匆组建起来的军队能否抵御李自成的进攻,南方人表示深深的怀疑。而且聪明的南方人谁也不服谁,很难组织起来统一作战,这个时候他们急需一个大家都认可的领导人来带领大家一起抵御杀人魔王李自成的威胁。
        现在看来,这个领导人非朱慈烺莫属。
        当鲁若麟携十万大军杨帆南下,送太子朱慈烺来南京的消息传开之后,江南人的反应是各不相同。
        普通百姓和底层官吏、士人对于金州军的到来是非常欢迎的,金州军战力强悍早已名扬天下,十万大军足以为他们带来急需的安全感。
        那些高级官员和豪门权贵就要纠结得多。
        一方面他们同样需要安全感,李自成在京师的暴行将他们吓坏了,打死也不希望落到李自成手里;另一方面,鲁若麟携大军而来,必定会强势占据权利分配的主动权,这也是江南权贵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南京虽然也号称京城,还有完整的六部和一整套行政机关,却一直是京师的备胎,基本是失意官员的养老地。
        同样是尚书,京师的尚书位高权重,南京的尚书不过是个泥胎菩萨,啥权力都没有。
        京师被破,百官殉难,对其他人或者是个悲伤的消息,但是对于南京的官员们来说,这简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备胎终于要转正了。现在他们缺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的主人,一旦主人就位,他们就可以行使梦寐以求的权力。
        只是这种喜悦随着鲁若麟十万大军的到来被打上了厚重的阴影,东汉末年董卓进京的场景难道要重现了吗?
        可惜这个时候没人敢拒绝鲁若麟的到来,大义在手,鲁若麟来的是如此理所当然。满怀希望中带着一点恐惧,南京城的文武百官们心情忐忑的等着朱慈烺的到来。
        当金州军遮天蔽日的战舰驶进长江的时候,驻守崇明岛的长江水师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派出了所有的战舰为金州军舰队开路导航。
        鲁若麟几乎集中了手上的所有主力战舰和武装商船,并将一些吨位比较大的民间商船也征用了,浩浩荡荡近五百艘战舰沿长江一路北上,一下子就惊呆了长江两岸的江南民众。
        这样规模的舰队前所未有,立马给予了江南百姓强大的安全感,也彻底震慑住了一切别有用心之徒。
        本来就是逆水行舟,加上鲁若麟故意放慢了速度,让金州军的强大传播得更远、更久了一些。朱慈烺人还未到南京,各地高呼太子殿下千岁,向太子殿下表忠心的奏折、信件就络绎不绝的送到了朱慈烺面前。
        沿途的地方官员更是想尽一切办法送劳军物资,并强烈要求“护送”太子殿下去南京继承大统,大有一副朱慈烺不允许就要死在面前的决心。
        当然,这个时候能够凑到朱慈烺面前的起码也得是个巡抚、知府之类的一方诸侯,或者是江南的名门望族,稍微次一点的,连陈新甲和鲁若麟那一关都过不了,更加没有机会参与这次的盛事了。
        当朱慈烺到达南京码头的时候,南京的文武百官、勋贵豪门全都来到码头外迎接,在看到朱慈烺的身影出现在主舰时,码头上顿时响起了惊天的欢呼声。
        首先靠岸下船的是金州军的人马,全副武装的士兵们迅速的控制住码头的各处要地,驱赶闲杂人等,将原本维持秩序的明军士兵“请”到一边“聊天”,接手了码头的防卫工作。
        这还不算,随着金州军士兵下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向南京城进发,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接手南京城的城防。
        处于欢迎队伍最前列的魏国公徐弘基此时脸色阴沉,沉默的看着金州军的行动,心中充满了怒火和憋屈。
        要知道他可是南京守备,南京的所有兵马都归他管辖,这次的护卫行动也是他安排的,金州军强势接管的行为无疑是在打他的脸,是对他的不信任。
        站在徐弘基身旁的阮大铖轻声的对他说道:“魏国公,太子此举摆明是对我们不信任啊。”
        徐弘基岂能不知道阮大铖是在挑拨离间,不为所动的说道:“太子与我们不熟,有此举动实属正常,阮大人多虑了。”
        阮大铖在徐弘基这里碰了钉子,扭头看向其他人,希望能够找到同样不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