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明末之兴汉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第729页

书籍名:《明末之兴汉》    作者:猪哥老腰

        那些一直将祖制挂在嘴边,誓死不交税的权贵们这个时候也都软了,至少在明面上没有反对。不过,交税是态度,交多少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了。
        朝廷异常高调,恨不得满世界宣传这次的革新与创举,以彰显朝廷的“仁政”。
        那些朝廷下派监督收税的官员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一众朝臣中算是比较清廉、刚直的,为的就是保证税收能够顺利进行,证明朝廷并不比安差。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大明的吏治早就不是靠严令和几个清廉的官员就能够扭转的。
        朝廷的命令经过州府,再下到县、乡、村,已经变形得面目全非,早就不是原来的模样。甚至很多地方的百姓根本不知道朝廷的新政策,依然在按照原来的规矩交税。
        毕竟政策的执行是基层官吏的任务,他们想要欺上瞒下实在太简单了。
        朝廷局势是不是困难这些地方官吏并不关心,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朝廷的新政策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
        朝廷的想法是好的,让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但是地方的官吏们本身就是富户们的代表,想要他们割肉满足朝廷的要求,他们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
        至于怎么完成朝廷的任务,照老规矩来不就行了。到时候白花花的银子送上去,难不成朝廷还能怪他们这些“有功之臣”?
        除了实行新税法,朝廷还开始四处拉盟友,编制安包围网,用来抵御安的巨大压力。
        关宁军的祖大寿,宣府军的杨国柱,福建的郑芝龙,甚至远走西域,只在辽东留了一个空架子的满清都迎来了朝廷的密使,一张针对安的大网正在悄悄布置。
        不过这一切完全在鲁若麟的掌控之中,面对朝廷的举动,鲁若麟嗤之以鼻,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这些势力,除了郑芝龙,能够对安产生威胁的几乎没有。而且杨国柱和祖大寿与安的关系非常微妙,到时候听谁的还两说呢。
        满清现在在西域和蒙古草原上高歌猛进,将一众蒙古部落和西域小国打得哭天喊地,全然不似被安欺负得欲哭无泪的样子。盛京这边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除了少部分人员,早就撤到西边去了。
        满清的重心已经西移,暂时对中原的事情没有任何兴趣,朝廷的努力完全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如今的北方,宣府军、关宁军、满清,三方势力与安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这三方势力缺粮、缺物资,全靠与安的贸易维持运转。
        特别是满清,缴获的牲畜数以万计,却严重缺乏生活物资和武器装备,这一点正好与安形成了互补。
        如今的海州,已经成了安与满清最大的交易基地,每天都有数不尽的牲畜不远万里被赶到这里,带走一箱箱的物资装备,双方都对这个交易方式非常满意。
        满清获得了草原上稀缺的食盐、布匹和铁器,以及制作精良的武器,所付出的不过上草原上最不缺的牲畜和皮毛。更重要的是安给出的价格还非常公道,有力的支援了满清西征。
        正是因为西征前景良好,满清已经不是很在乎辽东这边的地盘了。满清王廷早就西迁到了草原,盛京几乎是不设防的。安的活动范围早就越过了双方先前划定的界线,满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满清心中,盛京迟早是保不住的,还不如在安攻陷之前卖一个好价钱。安也希望能够完整的接收盛京,所以这段时间一直在向满清释放积极的信号,低价卖给满清物资和武器就是其中之一。
        两边可谓是郎有情,妾有意,只是还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罢了。
        宣府军和关宁军跟安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
        宣府军目前与安的势力范围并不接壤,而且自身也没有什么产出,极度依靠外部输入。以前有朝廷输血,宣府军还能勉强度日。现在朝廷没有了,京师还在刘宗敏手里,宣府军直接就断了粮。杨国柱又不想投靠李自成,所以只能自力更生。
        现在能够支援宣府军的只有相邻的关宁军,以及与杨国柱交情不错的鲁若麟了。
        宣府一地没有什么特产,主要靠与草原上的蒙古人进行交易赚些差价。现在草原被满清祸害得不轻,很多小部落抵挡不住满清的攻势,又不想被满清统治,纷纷南下,来到了宣府军的势力范围。
        满清现在不想与汉人势力发生什么冲突,所以对于跑到宣府军势力范围内的小部落没有怎么理会,使得宣府军治下意外有了一批牧民。
        杨国柱放下成见,收留并保护了那些牧民,代价就是那些牧民需要上交牲畜和皮毛。
        对于这个要求牧民觉得很正常,而且杨国柱收的比以前的头人还要少,自然欢天喜地的留在了杨国柱治下。
        杨国柱知道自己底蕴有限,涸泽而渔的话要不了多久就会山穷水尽,所以一直小心翼翼的收拢着治下的财富,用来和安换取物资。
        杨国柱买来的东西想要到手,必须经过关宁军的地盘。好在宣府军与关宁军目前的关系还不错,有点唇齿相依的感觉,所以物资通道还算通畅,勉强维持着目前的局面。
        关宁军的日子就要比宣府军好过多了。
        有山海关挡住大顺军,东面的满清又已远走,安的重心也转移到了江南,关宁军的整体局势还是比较安全的。
        经济上面,关宁军北面也是紧挨着蒙古草原,同样可以进行牲畜和皮毛贸易。而且关宁军还有洪承畴在任时建造的水泥厂,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财源。
        水泥这个东西用处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安,自己生产的水泥完全不够用,每年都要从关宁军进口大量的水泥。关宁军也借着出口水泥,从安那里换取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
        最近关宁军还开始屯田,准备缓解粮食紧张的问题。毕竟安自身的粮食都不太够用,自然没有多余的卖给关宁军。
        以前关宁军不屯田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那个时候时刻面临战争,种好的粮食随时都有可能被满清抢走,根本就是赔本的买卖,所以粮食绝大多数都靠关内供应。
        现在关内供应粮食的渠道已经没有了,南京朝廷自顾不暇,也没有余力向关宁军输送粮食,要想不饿死就要自己想办法了。
        宣府军、关宁军、满清三方合力向安供应牲畜,使得安的牲畜保有量大大增加。
        牲畜保有量的提高,不光是增加了安的肉食供应,更是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在这个没有蒸汽动力和石油动力的年代,蓄力是唯一能够灵活使用的动力。毕竟水力和风力有很大的局限性,灵活度上严重不足。
        钢制农具、耕牛,以及用原始农家肥的使用,安治下农田的亩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比大明的平均水平起码高了近四成。
        也就是辽东地区开发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稳定下来。一旦辽东地区进入良性循环,鲁若麟相信安的粮食就再也不用愁了。
        对于福建的郑芝龙,朱慈烺登基时就封他为南安伯,福建总镇,也是一方军头。
        特别是郑芝龙海上力量强大,正好可以用来对付安的舰队。而且郑芝龙离朝廷最近,最有可能帮助到朝廷,所以郑芝龙是这次朝廷拉拢的重头戏。
        朝廷下的本钱不可谓不大,只要郑芝龙点头,朝廷马上就封他为南安侯。要是帮助朝廷赶跑了鲁若麟,朝廷承诺可以封郑芝龙为南安公,世袭罔替。

第502章  郑家的前路在哪里
        这几年郑芝龙的势力其实发展得也很快,如今他的势力已经覆盖福建、大员以及日本,甚至开始涉足南洋苏禄和安南,十足的南华夏海域一霸。
        因为鲁若麟和郑芝龙的强势,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也不得不变得低调起来。特别是郑芝龙和鲁若麟合作之后,获得了大量的船只和火炮,单舰战斗力已经不比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差多少了。
        所以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在其他地方嚣张无比,直接进行殖民掠夺。但是在东北亚,只能老老实实的做生意,生怕一不小心惹得郑芝龙和鲁若麟不高兴,将他们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殖民地都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