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726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这焉能不败呢?为何私兵反而能打仗?就是因为效率高,执行很快。
        李洛继续说道:“凡事跟着钱粮走,总不会出错。任何项目,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财部的审计司,要熟悉实时行情,不能被蒙蔽,才能核算出合理预算。监察者和御史台跟着钱粮查,就能查出问题所在。”
        “所谓决策,就是立项。哪怕仅仅是下一道告国民书,那也算是项目。为何?因为要张贴天下,需要用掉很多纸张,要雕刻印刷,就算用的钱少,那也必须财部审计。”
        李洛的意思很简单,只要是用钱用资源的,就一定要当成项目来管理。
        仅仅是一道称帝的诏书,就要印刷十万份,耗费的纸墨费用就要数千元,能不立项?
        众臣深以为然,一起下拜道:“陛下英明,臣等遵旨!”
        李洛说完,看向崔秀宁,“梓童还有什么补充么?”
        崔秀宁对大臣们说道:“秋粮还有一个月就要收割了。但新设置的九个州,都是缺粮的。纳税之后,农民只有口粮,没有余粮卖,当地的非农户口,吃什么?那就需要从老五州调集粮食,这如此一来,路上的消耗就不得了。”
        “本宫以为,户部不要在新九州纳粮税,这样农民就有余粮卖,当地非农户口就有粮食买。朝廷就不用千里迢迢的运粮支援了。”
        “今年新九州的粮税,累加到明年再一起征收。可如此一来,朝廷的粮税就少了。怎么办?就在老五州买粮补充。”
        “这样,朝廷是多垫上了买粮钱,却省了运粮的钱和功夫。”
        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皇后这个主意好啊。东边不征,西边买。朝廷只是垫了钱,却还能收回来。可运粮的成本和功夫却省下了,还省了很多事。
        李洛笑道:“梓童言之有理,那就这么办吧。政事堂立项,户部和财部协办吧。嗯,项目计划,三天内要送到龙章宫。”
        “遵旨!”林必举等人一起领命。
        朝会结束了,李洛和崔秀宁一起回到龙章宫,很快就得到侍卫的禀报。
        “陛下,皇后娘娘要找的那位黄道婆,已经找到了,眼下送到了宫外。”
        “快传进来!”崔秀宁立刻说道。
        “你找了黄道婆?”李洛有点惊讶,他竟然忘记了这事。
        黄道婆是谁?那可是改变中国的一百个名人之一,而且位置非常靠前。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严重低估的人物。
        在黄道婆之前,华夏的棉布很不普及,只是少量使用。为何?
        因为从棉花加工道纺织的一系列工序,都非常落后,导致棉布很难普及。
        棉花纺织技术和丝绸纺织技术,差距很大。
        就说第一道脱棉籽的技术,就是一道难关,只能靠纯手工来干,效率非常低下,导致人工成本很高,使得棉布比丝绸还要贵。
        黄道婆是松江人,她流落琼州当道士数十年,结合岛上黎族的技术,发明了轧棉机(搅车),一举攻克了脱籽难关。
        她还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蜡丝长弓,平纹织布机,提花机,以及错纱配色等先进技术,使得华夏的棉纺技术领先世界几百年!
        元大都的遗址内,有黄道婆的壁画。这说明,她应该是得到了元廷甚至忽必烈的接见。
        黄道婆对江南地区以棉布为核心的商业发展影响巨大。黄道婆会松江后,教授棉纺技术,是的江南地区的棉布迅速普及,取代了普通百姓穿的葛布和麻布,棉布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江南由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棉布,成为江南最重要的贸易产品之一,直到晚清才被“洋布”打败。
        可以说,没有黄道婆,就没有明清时代江南的商业繁荣。这也是她比称为“棉神”,在江南多祠庙的原因。
        李洛和崔秀宁早就知道棉花的重要,海东几年前就种植了棉花。可问题是,两人对棉纺技术一窍不通,根本无法普及棉布。
        现在好了,重要找到黄道婆了。
        很快,一个身材矮小,身穿道袍的中年女子就被带进龙章宫。
        这女子显然是见过世面的人,她的脸上并无惊慌之色,而是恭敬中带着平静。
        也是,能创新先进棉纺技术,并且主动教授众人,传播推广的,不但天分很高,也有很高的境界。这样的人,很少会害怕什么。
        “贫道黄姑子,拜见官家,官家万福。”黄道婆不慌不忙的下拜。
        黄道婆是别人对她的尊称,她当然不能在天子面前自称。
        虽说猜到皇后找自己的来意,可她很奇怪,皇后是怎么知道自己这个天涯野道的。
        她在南海见过逃难的赵官家,见过南逃的大宋宰执,所以对于面圣并不惊慌。虽然远在天涯海角,看如今琼崖归唐,皇恩浩荡,她自然听闻圣天子的举措,当然就更不用惊慌。
        “道长请起!”李洛心中敬重,面上却神色淡然。
        他是天子,不能太过于表露情绪。
        崔秀宁则是亲自扶着黄道婆起来,“本宫久闻道长大名,这才派人去琼崖相召。”
        此时,黄道婆还没有回到松江。
        “谢圣人,贫道惭愧。”黄道婆垂目说道。她虽然自称贫道,可全无张三丰那种仙风道骨的样子,要不是因为穿着道袍,看着就是一个民妇。
        尤其是她不戴道官,仍然漆黑油亮的头发只插了一支荆钗,肤色颇有风霜,但五官周正,目光莹然生辉,明亮澄净,显得有些出众。
        但她的确就是一个道士,还是琼崖很受黎人尊敬的一个道士。她出身贫寒,身世坎坷不假,但三十年的道士生涯,也足以让她不同于一般民妇。
        “不知官家和圣人召见贫道,所谓何事?”黄道婆行礼说道。官家和圣人,是五代两宋对皇帝皇后的称呼,她不知大唐制度,还是使用旧称。
        崔秀宁没有纠正她,微笑着说道:“听闻道长精于棉纺,不知道长可愿为国效力,推广棉布?”
        黄道婆已然猜到。皇帝和皇后召见自己,总不会为了论道。她虽是道士,可对道经并不精通,比她出名的道士多了去。
        那当然是因为棉纺了。
        “谢圣人信重,贫道惭愧之极。”黄道婆有些赧然,又有些惊愕。毕竟棉纺在上位者眼里,算不上了不得的事物。可皇后皇帝却如此重视,可见的确与赵官家大为不同。
        “贫道喜爱棉纺,这才稍有涉猎,的确有所新创。只是,贫道来山野粗人,怕是误了官家和圣人的大事,那就百死莫赎了。”
        推广传授棉纺,乃是她的夙愿。可一旦为朝廷所用,她又很是忐忑。
        李洛道:“道长有志于传道解惑,便是天下之师。棉纺事关百姓福祉,善莫大焉,道长不可妄自菲薄。大唐本重纺织,朝中也有织造司,只是并无大才,这司织使职,一直空缺。”
        “朕便授道长司织使之职,掌管织造司,传授棉纺之术,培养纺织之才,让大唐百姓再不愁无御寒之衣!”
        崔秀宁也道:“道长要是愿意,那就能让百姓衣被天下了!”
        黄道婆哪里还不愿,神色激动的下拜道:“贫道领旨!谢官家,圣人!”
        …………
        课程测验(华夏历史第九部--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后唐的统治)
        一·单项选择题(共五题每题两分)
        1后唐王朝建立后,洪武皇帝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稳固新生的帝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时最重要的举措是:()
        甲设立大唐银行,建立金融制度。
        乙废除土司和士绅特权,改土归流。
        丙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
        丁推行《均田令》,改革土地所有权。
        2洪武帝是华夏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甲文景之治
        乙贞观之治
        丙洪武之治
        丁大公盛世
        3被文成皇后誉为“衣被天下”的纺织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历史贡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