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葬元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葬元

第873页

书籍名:《葬元》    作者:武猎

        光靠刀子,真不好使。
        这样的地方,会长期是一个华夏领地,都护府要治理上百年。此时推行道教不但效果很差,也对大唐不利。
        最好的办法是,先恢复佛教,将天竺北变成佛教世界,当然,必须是中原佛教。利用佛教,铲除婆罗门和某某教的影响。
        等到百十年后,天竺北被中原佛教改变了化性格,白种人的特征消失的差不多了,汉化很彻底了,才能推行道教,变成本土。
        李洛当了几年皇帝,执掌大权多年,他的所思所想,早就不是当年的那个物贩子了。
        他越来越懂得做一个真正的天子。
        一个真正的天子,必须有极其长远的目光。
        什么是真正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那需要穿越百十年,甚至千百年的烟尘,为后世谋。
        要下一盘大棋不难。可要下一盘漫长的大棋,下一场还没有结束棋手就已经老死、还需要指定后来的棋手继续下完的大棋,才是真的难。
        这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智慧,还有耐心。
        当然,很多话,只能靠臣子去悟,皇帝是不能说的那么清楚的。
        “佛教在天竺消亡,这原因很多。可大唐要想恢复佛教,那也容易的很。这几年,萧家兄妹杀戮婆罗门和某某,强制改信汉传佛教,如今恒河之北,佛寺越来越多,这倒是给大唐省了很多事。”李洛解释了一句。
        佛教在天竺曾经是和婆罗门教分庭抗礼的盛教。可最终却消亡了。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天竺佛教遭遇到入侵天竺的某某教的仇视,他们有计划的屠灭佛寺僧侣,从中亚杀到天竺,直到把佛教连根拔起。
        而现在风云轮流转,来自中土的大理和萧梁残军侵入北天竺,为了站稳脚跟,先对某某教大开杀戒,后来又对婆罗门大开杀戒。
        现在,复兴北天竺佛教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
        至于南天竺,就让他们继续信仰婆罗门吧,毕竟世界需要一定的多元化,太单一了,对华夏本身也不利。
        就连某某教,李洛也不打算全部消灭,总要在世界某地给它一个空间。
        华夏学术需要百家争鸣,难道世界化,就不需要么?
        李洛还嫌弃世界上的宗教少了,后世只有三大宗教真是不够多。
        各种明以及宗教的优劣,是要利用比较学的。比较对象都没了,你说你的明最高大上,那不是扯淡么?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鬼知道你是谁。
        华夏明,必须要领先世界,要作为最强势的明,却不是独霸世界,漫山遍野一片红。
        那不行。那不符合天道!
        韦素道:“臣明白了。陛下的苦心和谋划,后世之君必不敢忘。如今名义上大唐已得恒北,还请陛下裁决,免得夜长梦多。”
        唐主当即下旨,调遣滇州唐军一万,交州唐军一万,缅州唐军一万,桂州唐军一万,南洋镇守军一万,再调刘拓水师一万,共六万大军,西入恒北,接受土地。
        统兵大将为畲族大将瞿世。瞿世本是许夫人部将,归来多年,非常可靠。更重要的是,他本就是岭南人,相对适应热带气候。
        又下诏广州,交州等四州抽调七品以下官吏五百,招募不第士子千人,伤残退役唐军千人,招募僧人五千人,携带华夏典籍和佛经千余卷,随军队西入恒北,担任郡县官吏。
        李洛用的还是老一套。哪怕一个村官,到了恒北就能做县级干部。县级干部,去了最少也是市级干部。伤残退役的唐军士卒,最少也是乡级干部。
        通过这种方式,牢牢的掌握恒北。
        李洛又下诏授予恒北天竺人为准唐民二等身份,赋税四成,政治待遇同南洋都护府之民,只有汉语汉字考试合格者,才能申请唐民身份,或者嫁给唐人的女子,可申请唐民身份。不过原来的奴隶,仍然是奴隶。
        再下诏设置恒北都护府,管辖恒河之北,后世孟加拉和天竺东北。
        任命象州占婆牧马宣礼,为恒北都护府总督。以瞿世为恒北镇守军都督。
        又将后世的孟加拉湾,命名为南夏湾,将后世印度洋命令为南夏洋。
        李洛还下旨给瞿世和马宣礼,要是两国乖乖移交土地,就不要挑衅,双方以恒河为界即可。可要是对方不老实,那就直接用兵。
        总之,一定要占据恒北,堵住天竺西北元军南下的通道,绝不能让阿姆河的元军重兵集团进来。
        不然的话,大唐到时北伐就可能腹背受敌。元军完全可以以恒北为基地,进攻大唐南方。
        事实上,从后世的阿富汗南征印度并不容易,只要有几万唐军防守,元军就很难“入关”。
        四月,摄政皇后崔秀宁秘密下诏,准备北伐军需粮草,三月内务必万事齐备。
        整个大唐,顿时如同一架战争机器,暗自运转起来。
        当然,具体的北伐大略,还需要李洛回来制定。
        “启禀老师,开封莫度来了秘信,说他和留梦炎的族孙女留明姝,已经生了一个男婴。他说,请陛下和娘娘相信他,请组织相信他。他绝对不会因私废公。”李织专门为莫度之事进宫禀报崔秀宁。
        原来,莫度为了取得留梦炎信任,答应娶了留明姝,两人去年就已经成婚,孩子都生出来了。
        莫度担心组织不信任自己,这才秘密送信解释。
        崔秀宁笑道:“他运气还真不错。他现在最新情况如何?”
        李织回答:“除了掌管开封宫内外禁卫兵权,还得了一个侯。最近,又升了枢密副使。”
        都做了枢密副使了?
        崔秀宁觉得有些好笑。这个莫度,还真会借势升官。
        李织继续道:“老师,我们在宋军中布置的差不多了,如今完全可以发动,加上莫度居中策应,这江南河北之地,随时都能收回。要是等到夏收结束,伪宋又会送三百万石粮食给忽必烈了。学生和李绵他们都认为,应该动手了。”
        崔秀宁点头,“是该动手了。但不是眼下。嗯,等到陛下回来,北伐大军准备就绪再说。伪宋的粮食,怎么也要到八月才能送给元廷,我们不着急,完全来得及。”
        崔秀宁又详细安排了一番,叮嘱了一些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就让李织等人暗自准备。
        她和李洛苦心孤诣的策划这么多,目的只有两个。
        一是北伐必须要打赢。
        二是,北方人口不能再有太大损失了。
        两个目标都完成,才算北伐胜利,缺一不可。
        “传令,让郑和觐见。”李织离开后,崔秀宁突然要见郑和。
        不一时,军师府南阁太尉郑和,就急匆匆的进宫。
        “微臣郑和,拜见娘娘。”
        称呼娘娘的,一般都是比较亲近的臣子。
        “郑和,起来坐吧。”崔秀宁放下手中的件,指指一个坐席。然后直接开门见山的说:“你出海后,在那印加国有没有见过一种树,树皮可以治疗疟疾?”
        得到玛巴朗结南征时死于疟疾后,崔秀宁就一直惦记着金鸡纳树。
        问题是,金鸡纳树长什么样子,完全不知道。
        郑和毫不犹豫的摇头:“启禀娘娘,微臣不知有此树,微臣在那影伽国数月,倒是见过他们的医术,尤其是能用一种药物麻醉病人,用锯子和一种锋利的石刀,凿开头颅,取出风邪,病人竟然还不死。”
        “他们还能解剖肚腹,检查病人肠胃,缝合后病人仍然不死,当真有些神奇。他们也多用草药,可什么树能治疟疾,却没见过。”
        崔秀宁也知道郑和不知,只是抱着侥幸心理罢了。她似笑非笑的问:“跟随你回来之人,有没有土著?”
        郑和顿时露出很不自然的神色,“娘娘赎罪,是带回来百十个土著人。只是,只是”
        崔秀宁肃然道:“只是什么?只是都是女子对么?”
        郑和立刻跪下磕头,“是臣失了分寸,有伤我军体面,请娘娘治罪!”
        “好了,你起来吧。”崔秀宁并无恼怒之色,“你们身在万里异乡,心身俱疲,这些事情有可原,本宫就不苛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