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乐读窝 > 传记回忆 >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第14页

书籍名:《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作者:罗杰·洛文斯坦

没有任何意义——引起了华尔街的浓厚兴趣。在这一充斥着狭隘思想的领    
域,格雷厄姆堪称一位古典的学者。他既是一位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研究者,    
也是西班牙诗歌的翻译者,还更是百老汇戏剧的作家——这部戏演了4天。    
奇怪的是,像他这样能给投资业带来革新的人物,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捣鼓    
古怪的业余爱好和发明。比如他曾发明了一种新式滑尺,还有一种“更为实    
用”的家具  (这件事很令人费解,因为格雷厄姆从来连锤子都没碰过)。他    
个子不高,一双蓝眼睛仿佛能把人看穿,厚厚的嘴辱——“有趣的小个子,    
有几分丑陋”,一位合伙人这样说他——但是他闪烁着智慧的灵气。    
          在1894年的伦敦,他来到了这个世上,名字叫本杰明·格罗斯伯姆。他    
刚满周岁时,父亲把家搬到了纽约,开办了一家中国进口商品业的分支机构。    
然而,在他9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把积蓄都投入了股票市场,在1907    
年的巨大恐慌中,这些积蓄都化成了青烟。他找了份临时工。在布鲁克林男    
子高中念书时,成绩非常突出。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毕业以    
后,有三个系给他工作的机会:英语系、数学系和哲学系。但是他采纳了学    
院院长的意见,来到了华尔街。    
          格雷厄姆从最底层的工作起步,每周把股价写在黑板上,挣2美元。那    
个年代里没有什么证券分析家,而只有“统计员”。很快,他便自封为一个    
投资者,同时开始写作。到20年代末期,他已经在工作之余开办了财务方面    
的讲座。    
          他在华尔街做的讲座反映出他对几何学的喜爱。他热衷于对称型的投资    
——发明了一套欧几里德的原则来运用到股票市场之中。    
          格雷厄姆的方法在20年代末期的投机气氛中显得很怪异——他总企图        
-----------------------  Page  30-----------------------      
寻找那些便宜得几乎没有风险的公司,比如在1926年,他发现一位石油运输    
商,北方石油管道公司,除了油管资产以外,还拥有一个每股价值为95美元    
的铁路债券组合,而它的股票却只有65美元的市价。格雷厄姆买了2000股,    
并且建议公司把持有的债券卖掉,重新发掘出投资组合里被掩埋了的价值。    
然而,处于洛克菲勒控制下的管理层拒绝了这个建议。后来格雷厄姆发动了    
一场争夺代表权的战争,终于入选董事会,北部石油管道终于投降了,清算    
了债券,并且付了70美元/股的红利。    
          到1929年为止,格雷厄姆的合伙人企业“本杰明·格雷厄姆联合帐目”    
的资本达到250万,而且格雷厄姆也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当然,那时候    
的华尔街早已是富翁云集了。投机者们把价格抬到了天上。这个非常岁月中,    
耶鲁大学那位不幸的欧文·费舍尔宣称“股票价格已经达到一个看似永久的    
高台之上了”。    
          格雷厄姆十分小心谨慎,当大危机袭来时,本·格雷厄姆联合账户的损    
失额是20%,还可以忍受。到1930年时,格雷厄姆和其他人一样以为最糟的    
时候已经过去了,他又贷款来投资于股票。后来,底部支撑又被跌破了。“那    
次大危机的唯一特点是”正如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观察发现的“一个    
噩耗紧接着一个噩耗,糟的越来越糟”。    
          连最精明的资金人——也就是那些冷眼静观这场劫难的人——后来也卷    
入其中。到1932年,联合账户已经跌去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    
他的全家就要离开位于贝里斯福德的那幢花园般的二层小楼,搬到附近埃尔    
多拉多背后即将空出来的朴素小公寓里。他的妻子是一位舞蹈老师,不得不    
重返工作。格雷厄姆也做好了罢手的准备。但是杰罗姆·纽曼的一个亲戚,    
此人也是格雷厄姆的全伙人,注入了75000美元资金,这笔资金足让公司存    
活下去了。当1934年的《有价证券分析》问世以后,它那年已40岁的作者    
已经有整整5年没有收到任何报酬了。    
          在书的简介中,格雷厄姆坦白地承认说,投资于普通股似乎是“名誉扫    
地”的事。在市场近期的低潮中,1/3的美国工业都在以低于清算价值的价    
格出售。几年前那些曾把华尔街当作一个有无数牛奶和蜂蜜的专家们现在又    
建议说“这样的股票压根不是投资”。杰拉德·M.洛布,一位以畅销书籍《投    
资生存大战》而出名的评论家认为要想投资赢利是不可能的。如果道·琼斯    
工业平均指数在1929年是381.7点,而1932年只有41.22点,那么谁又能    
说明“真正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没有人真的知道,”他宣称,    
当某种特定的股票是“便宜”或“昂贵”。相反,洛布则认为“投机是很有    
必要的,可以预测未来的潮流”。    
          洛布强调说,真正要看重的不是企业的赢利情况,而是一种公众心理:        
          充分考虑人们的普遍情绪、希望和观点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作用于证券价格的影响—    
          —这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然而,如何去测度公众的情绪呢?主要的办法是跟踪股价本身,去“盯    
着行情”,如果股价下跌了,那就该抛出它,而且要迅速;如果股价上涨,    
就该买进。仅仅只是买进便宜货是不够的——必须且只能在它“刚要开始升    
值”的时候买进。    
          如果洛布没有抓住这样一对矛盾:即成百上千的投资者在互相作出反应        
-----------------------  Page  31-----------------------      
    并力图先他人一步,那么格雷厄姆和多德则不会抓不住这一点。        
                股票投机主要就是A试图判断B、C、D会怎么想,而B、C、D反过来也做着同样的判断。        
                《有价证券分析》给出了逃脱这个陷阱的方法。格雷厄姆和多德极力主    
    张投资者们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行情机上,而要放在股权证明背后的企业身    
    上。通过注意赢利情况、资产情况、未来前景等诸如此类的因素上,投资者    
    可以对公司独立于其市场价格的“内在价值”形成一个概念。    
              他们认为,市场并非一个能精确衡量价值的“称重计”。相反,它是一    
    个“投票机”,不计其数的人所做出的决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掺杂物,有    
    很多时候,这些决择和理性的价值评判相去甚远。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价格    
    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由于大萧条远没有结束,它便成为考验人们对市场的忠实程度的关键时    
    期,许多公司的股份的标价比它们银行账户上的现金价值还低。但是格雷厄    
    姆,作为一个古典派学者,意识到华尔街的低落是十分符合人性周期的一部    
    分。        
                巨额的利润本应变成同样巨大的损失,新的理论本应被发展然后被怀疑,不着边际的乐    
                观主义者本应被深深的绝望所淹没,所有这些都严格地遵循着古老的传统。        
              格雷厄姆像生物学家解剖青蛙那样分析着普通股股票、公司债券,以及    
    投机优先证券  (也就是迈克尔·米尔肯所说的垃圾债券)。乍看上去,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