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乐读窝 > 传记回忆 >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第81页

书籍名:《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作者:罗杰·洛文斯坦

5年里,已有250家纺织厂关门了,伯克希尔的纺织厂也损失了500多万美    
元。他想,在工厂经营这么久以来他已找到一个“中间地带”,不像亚当·斯    
密那样不顾工人的利益也不像卡尔·马克斯那样什么都包下来。那就是,他    
愿意承受“一时不正常的赢利状态”,但不是“永无休止的损失”。    
          当然,巴菲特也有他的“马克思主义”般的心肠,不过隐藏得很深,别    
人看不出罢了。他想缓和一下亚当·斯密的经济原理,牺牲自己赢利率的“一    
小部分”——但不是完全放弃亚当·斯密。文章的论点还是抛弃斯密——抛    
弃资本——是毁灭性的。文章的反面人物是他自己,因为他按斯密的原理把    
钱投到纺织厂以外的行业中去了。文章还提到另一个纺织厂——伯灵顿工    
业。伯灵顿没有把钱分投到别处,只是盯在纺织厂上。当巴菲特在伯克希尔    
大赚其钱的一年里,伯灵顿又在纺织业中投入了30亿美元的资金。它现在是    
全美最大的纺织公司,可这只是个令人怀疑的空名。在过去的25年里,它的    
股票只从60可怜兮兮地升到68。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它的投资人损失了    
2/3的购买力。马克思可能同意它的做法,可斯密和巴菲特是不同意的。        
            股东们的巨大损失是把大量智力和精力花在错误行业上的必然后果。这种情况可以用塞    
            缪尔·约翰逊的马来作比喻,一匹能数到  10的马是头了不起的马——而不是了不起的    
            数学家。        
          同样,经营得再好的纺织厂也不是很好的行业。    
          本·察思退休后住到了缅因海岸,他说巴菲特经营此厂已达10年之久,    
时间是太长了。他强调说,他珍惜与巴菲特在一起的经历——“都说不出为    
他工作是多么让人高兴”——但他希望巴菲特有所表示。“有件事我总是不    
明白,”他承认,“我不明白他为什么选择了我。我辞职时,他说:‘我记    
得自我走过工厂的第一天起,你对我一直完全信任。’这就是他的唯一评论。”        
-----------------------  Page  167-----------------------      
          工厂以后的命运证明察思关于巴菲特关闭工厂太迟的评价是正确的。设    
备以总数  163122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一帮吃人死尸的乌鸦,这真是笑话。    
1981年以每件5000美元买进的织机,在1985年以26美元处理掉了。但巴    
菲特坚持要保留在科夫街的房地产,房租给了造丝屏、乐器和数字表格的小    
公司,它们不会记得这儿曾有个纺织厂。BHR公司过去的总部,西伯里曾在    
那儿自豪地发号司令,BHR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实业的缩写,这个名字常常    
使人想起,曾有个大厂像艘发霉的大船一样停泊在城市南端。        
-----------------------  Page  168-----------------------      
                                                              14                的归宿ABC        
          1984年,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时代公司总部,巴菲特拜访了它的总裁    
J.里查德·门罗。伯克希尔拥有时代公司4%的股权,巴菲特和门罗也常在    
一起讨论新闻媒体。而现在他们都知道,有谣传说时代公司要被接管了。    
          巴菲特认为自己可以帮这家杂志巨人保持独立。“我想要个白衣骑士    
吗?”他问。这是80年代的说法,他在提出交易。门罗说:        
          沃伦本可成为我们最大的股东的,而且他也同意决不脱手。他本可成为我们的一员。可    
            当我把这个意见带到董事会时,他们问:“沃伦·巴菲特是谁?”        
          时代这样的公司可能以为自己是有免疫力的。“情况还没到最糟的时候,    
我们还不至于夜不成寐。”门罗写道。可不久公司就发现自己什么都有了,    
就是没有免疫力。瓦那通信公司出了一个刻薄的价格要兼并它,那样时代公    
司的平衡表就得重写了。时代可能会成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人们在兼并的    
年代自我毁灭的经营会造成什么后果。事后门罗对巴菲特的提议感慨道:“我    
们没抓住它真是大错特错。”    
          门罗和其他人都会发现,戏剧性的变化随时随地都会发生。10年前在第    
一波士顿的一家不起眼的公司里,有四个人策划兼并和购买,现在就会有一    
家拥有110人的公司落入圈套。现在的兼并步伐加快了。1975年华尔街的交    
易量为120亿美元,1984年为1220亿。投资银行家一直被认为是最沉稳的    
人,现在则招来许多嫉妒和憎恨的目光。他们年轻、富有、穿着整齐而且喜    
欢用军事术语来作比喻。这吓坏了美国上了年纪的总裁们。    
          一个世纪来,华尔街应企业当事人的申请提供资金。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华尔街上的中间人掌握了主动权。美国则只为他们提供弹药。杰克塞·奔汉    
首先开始用大宗债券恶意操纵股市猛跌,投资者只有接受他的叫价,不管有    
多高。从这点看,80年代与过去的投机时期是多么类似。实际上,原来提倡    
迅速转手市场理论的弗雷德·卡尔摇身一变成了第一总裁,劲头十足地推销    
起杰克塞的大额债券来。    
          当然,华尔街的投机并不陌生,对兼并热也很熟悉。但华尔街的结构变    
了。500家公司现被如养老基金会和信托基金会这样的职业股东所控制。它    
们的叫价一向很高,左右着市场。过去,主要股东对某家公司  (至少是好公    
司)的承诺能有力地防止它被接管,现在这种承诺支持不了半杯茶的功夫。    
钱皮恩国际集团总裁安吉·塞尔抱怨他的股东变动如此频繁,他都不知道他    
们是谁了。    
          巴菲特的观点也变了。他曾站在股东的角度来看待这条街,现在步入中    
年,他的观点也与公司总裁们——如迪克·门罗和安吉·塞尔一致了。他提    
防股市操纵者,提防他们会给董事会带来的危害,小心翼翼地对待接管风带    
来的价格猛涨。再一次,他觉得华尔街投机时期一样走得太远了。可他这次    
不想洗手不干,他很想做几笔大买卖。    
          他是在1985年2月26日开始玩这种大游戏的。在华盛顿的那几天他接    
到了汤姆·墨菲的电话,他是大都会公司的主席,也是巴菲特的朋友。    
            “伙计,你可能不会相信,”默菲开场了,“我刚买下了美国广播公司。    
你快点来教教我怎么付账。”        
-----------------------  Page  169-----------------------      
          托马斯·R.默菲与巴菲特一样,他父亲也是政治家,是布鲁克林的法官。    
他曾把汤姆介绍给托马斯·杜伊和阿尔·史密斯这样的客人。默菲的童年过    
得很愉快,他去乡间避暑,到俱乐部打高尔夫球;再后来进了哈佛商校。他    
的同班同学吉姆·伯克(后来成了约翰逊&约翰逊的董事长)认为默菲是天    
生搞政治的料。他高个,秃顶,和蔼可亲,自然不做作,招呼别人时总爱称    
  “伙计”。他辞去利弗兄弟公司的职位后,在哈德森谷广播公司找到一份年    
薪1万的工作,管理奥尔班尼市一濒临破产的超高频电视台。    
          哈德森谷这个小公司的节目连退休了的老修女都爱看。1957年它设法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