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乐观主义:伟大的驱动器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关注游泳运动的美国人曾对1988年美国奥林匹克游泳队成员马特·比昂迪抱有很高的期望,一些体育评论员甚至吹捧比昂迪有可能与在1972年奥运会上获得7枚金牌的美国运动员马克·斯皮茨比肩。结果比昂迪在奥运会的第一项赛事200米自由泳中居然只获得了第三名,令人大跌眼镜。第二项赛事100米蝶泳,比昂迪在最后一米被另一位运动员赶超,再次与金牌擦肩而过。

体育评论员认为前面两项赛事的失利肯定会影响比昂迪后面的比赛,但是比昂迪从失败中奋起,在接下来的5项赛事中全都夺得了金牌。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对比昂迪的东山再起一点都不感到奇怪,他在当年奥运会之前曾经对比昂迪进行过乐观测试。在塞利格曼的实验中,比昂迪的教练在一项展现比昂迪最佳表现的特别活动期间,故意告诉他一个比真实成绩差的虚假成绩。尽管得到不利的消息,但比昂迪在休息之后再次进行尝试,他的表现本来已经非常出色了,第二次的成绩甚至比原来更好。与此不同的是,如果其他运动员得到虚假的糟糕成绩,乐观测试显示他们很悲观,那么他们第二次尝试的成绩甚至会更加糟糕。

专家导读

乐观指怀抱一种强烈的期望,尽管会遇到挫折和阻挠,但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乐观的态度是防止人们遇到困难时失去兴趣、陷入失望或沮丧的缓冲器。乐观的人把失败视为可以改变的东西,悲观的人把失败归结为无力改变的东西。

乐观和希望一样,意味着抱有一种强烈的期望,即通常来说,尽管会遇到挫折和阻挠,但事情总会好起来。从情绪智力的角度看,乐观的态度是防止人们遇到困难时失去兴趣、陷入失望或沮丧的缓冲器。乐观和希望一样,能够向生活支付红利(当然前提是现实的乐观主义,盲目的乐观主义则会带来灾难)。

塞利格曼用人们如何解释成功和失败来定义乐观。乐观的人把失败视为可以改变的东西,因此下一次他们就会成功;而悲观的人对失败感到愧疚,将其归结为一成不变、无法抗拒的东西。两种不同的解释深刻反映了人们如何对待生活。举个例子,对于求职失败这样令人失望的事情,乐观主义者的反应往往很积极,充满希望,比如制订行动计划或者寻求帮助和建议,他们把挫折看成是可以弥补的东西。与此相反,悲观主义者面对这种挫折,会认为自己下一次也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得更好,因此面对困难一筹莫展,他们把挫折看成是个人的缺陷,这些缺陷将会永远困扰着他们。

和希望一样,乐观是学习成绩的风向标。在一项对宾夕法尼亚大学500名1984年入学的新生的研究中,比起他们的SAT成绩或中学成绩,学生的乐观测试分数更能准确地预测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成绩。从事这项研究的塞利格曼指出:“大学入学考试可以衡量才能,而学生的解释模式可以表明谁放弃了。”只有把适当的才能与面对失败勇往直前的能力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成功。能力测试所不能反映的是激励。要了解一个人,你需要知道他遇到挫折后是否会继续努力。我认为在智力水平一定的前提下,个体实际的成就不仅取决于才能,也取决于经受挫折的能力。

塞利格曼对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保险推销员的研究结果是乐观的激励作用最明显的体现之一。在所有推销行业,平静地接受拒绝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在推销保险产品的时候,推销员碰钉子的比例高得令人气馁。也正是因为这样,大约3/4的保险推销员在3年之内就放弃了这份工作。塞利格曼发现,天性乐观的推销员在工作的前两年卖出的保险产品比悲观的推销员要多37%。而在工作的头一年,悲观者辞职的比例是乐观者的两倍。

此外,塞利格曼还说服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聘请了一批特殊的应聘者,这些人乐观测试的分数很高,但没有通过常规的遴选考试(该考试将应聘者的反应与成功保险代理提供的标准答案进行比较)。这批特殊的保险推销员在头一年卖出的保险比悲观者多21%,在第二年多了57%。

专家导读

在所有挑战性的职业中,平静地接受拒绝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天性乐观者适合做挑战性的工作。乐观态度是一种情绪智力。乐观与希望可以后天学习,气质可以被经验改变。能力不是固定的,能力的发挥有极大的变化空间,信心影响能力的发挥。

乐观成就伟大。

乐观者在推销行业的成功说明了乐观态度是一种情绪智力。推销员受到的每一次拒绝,都是一个小小的挫败。对挫败的情绪反应是调动足够的激励继续努力的关键。随着被拒绝次数的增多,推销员士气低落,再次拨打电话变得越来越困难。对悲观者来说拒绝尤其难以承受,他们会把拒绝解读为“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永远也卖不出一份保险”——这种想法不是引发抑郁就是导致冷漠和失败主义。但是乐观者就不同了,他们会告诉自己“我的方法错了”,或者“那个人刚好心情很差”。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具体的情景而不是本人,因此他们再打电话的时候就会改变策略。悲观者的心理暗示引发了绝望情绪,而乐观者的想法却孕育了希望的机会。

积极或消极人生观的一个来源很可能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气质,有些人天生就乐观或悲观。不过第十四章将会谈到,气质可以被经验改变。乐观与希望,正如无助与绝望,可以后天学习。它们的基础都是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价值观,即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直面挑战。任何类型竞争力的提高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使人更乐于接受风险,寻找更多高难度的挑战。克服挑战反过来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这种态度使人更有可能充分发挥已有的技能,或者从事发展这些技能的活动。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rdura)对自我效能进行了大量研究,他将其总结为“人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这一点会对这些能力的水平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力不是一种固定资产,能力的发挥有极大的变化空间。有自我效能感的人能从失败中复原,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是直接应对,而不是担心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