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十一章 心与药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医生,这一切都是谁教会你的?”

回答很快:

“痛苦。”

——阿尔伯特·卡缪,《瘟疫》


我的下体隐隐作痛,于是去看医生。本来一切都很平常,直到医生看到我的尿检报告。我有尿血的迹象。

医生用公事公办的口吻说:“你要到医院作些检查……肾功能检查、细胞检查……”

我不知道他后来说了些什么,一听到“细胞检查”就蒙了。癌症。

我记不清医生让我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进行诊断检查。本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要求,我居然让他重复了三四次。“细胞检查”,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个词。感觉就像刚刚在自家门口被人打劫了。

我的反应为什么这么强烈?我的医生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他正在根据诊断决策树检查我的四肢。我患上癌症的可能性很小。不过理性分析在当时无关紧要。面对疾病,情绪高于一切,恐惧难以避免。我们在生病时情绪会变得非常脆弱,原因在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有一部分源于“刀枪不入”的幻觉。疾病,尤其是严重的疾病,打破了这种幻觉,“我们的个人世界很安全”的信念受到了动摇。突然之间,我们感到虚弱、无助和脆弱。

问题是医务人员在治疗时忽略了病人的情绪反应。这说明医务人员没有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的情绪状态对患病和康复的过程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现代医学护理常常缺乏情绪智力。

专家导读

目前科学已经证实,无论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在治疗病人的同时调节病人的情绪状态,可以获得额外的治疗效果。医学的使命被定位为治疗疾患,即医治身体的不适,而忽视了病态,即病人的情绪反应。

病人也许可以从护士或医生的一言一行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和心理安慰,但如果医务人员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病人绝望。医务人员总是对病人的困扰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漠不关心。当然也有些富有同情心的护士或医生在治疗病人时愿意耐心地安慰病人,提供病情信息。不过专业领域的趋势是,组织的强制性要求使医务人员忽视病人的脆弱心理,或者由于医疗压力过大而无法采取措施。由于医疗系统日益重视经济效益,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了。

我们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的同时关怀病人,充分考虑病人的生理和社会现实因素,而不是将其排除在治疗之外,这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更加迫切的理由。目前科学已经证实,无论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在治疗病人的同时调节病人的情绪状态,可以获得额外的医疗效果。当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这样。不过根据成百上千的病例数据,平均来看,这些额外的医疗效果足以表明情绪干预应当成为严重疾病治疗标准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历来把医学的使命定位为治疗疾患,即医治身体的不适,而忽视了病态,即病人患病的体验。病人受其影响,也在无形中忽略了自己对身体疾病的情绪反应,或认为情绪反应与疾病毫不相干。目前的治疗模式完全忽视了心理会显著影响身体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态度。

另一个极端则是同样无益的观点,即认为人们通过保持愉快心情或乐观态度就可以治疗最严重的疾病,或者病人对疾病负有首要的责任。“态度治疗一切”这种花言巧语只能制造混乱和误解,夸大心理对疾病的影响程度,也许更糟糕的是有时还会让人们对患病感到内疚,好像疾病是道德败坏或精神无价值的标志。

真相处于两个极端之间。通过归纳科学数据,笔者旨在澄清这些矛盾的观点,更加清晰地理解情绪以及情绪智力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程度,消除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