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控制好斗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我上小学时,学校里有个特别难缠的主儿叫杰米,当时我上一年级,他上四年级。他会偷走你的午餐钱,抢走你的自行车,在和你说话的时候还会冷不防打你。杰米是典型的校园“小霸王”,他很容易被惹怒,或者毫无来由就挑起争端。我们都很怕他,离他远远的。大家对他又恨又怕,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不管他去哪里,他就像带了一个隐形保镖,玩耍的孩子通通自动给他让出一条道来。


杰米这种孩子肯定存在问题,孩子穷凶极恶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情绪和其他方面的问题。杰米在16岁的时候因故意伤害罪而入狱。

专家导读

父母忽视孩子,严厉、任意地惩罚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偏执或好斗。这些孩子最终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最高。

童年期好斗对于个体一生的影响是什么?很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已经知道,在好斗孩子的家庭生活中,父母通常不是忽视孩子,就是严厉而任意地惩罚孩子,因此不难理解,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点偏执或好斗。

不是所有易怒的孩子都会变成“小霸王”,有一些孩子会变得畏缩不前,与社会格格不入,对别人的戏弄很敏感,或者对他们眼中的困境或不公平现象反应过度。不过,这些孩子具有共同的认知缺陷,他们把别人的无心之失当成轻蔑,小题大做,认为同龄人对他们有恶意。因此,他们容易把自然行为看成威胁,比如他们会把纯粹无意的碰撞看成报复,进行还击。这样做的后果当然是其他孩子对他们避之则吉,使他们更加孤立。愤怒、孤立的孩子对不公正的现象和不公平的对待往往特别敏感。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且一直记得别人“迫害”他们的证据,比如老师曾经批评过他们,其实是冤枉了他们。这种孩子还有一个特点,一旦怒火中烧,他们唯一想到的反应就是:发泄。

在实验中,一个“小霸王”与另一个平和的孩子一起看录像,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小霸王”的认知偏见在发生作用。有一个录像片段是一个男孩被别的男孩撞了一下,书掉落在地上,周围站着的孩子都在笑,被撞的男孩很生气,试图打其中一个嘲笑他的男孩。受测者看完这段录像之后进行讨论,“小霸王”通常认为录像中那个男孩是出于正义才动手打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受测者在讨论的时候被要求评估录像当中的男孩的攻击性,“小霸王”认为撞人的男孩更加好斗,而被撞男孩发泄怒火是正义之举。

急于批判的倾向证实了攻击性特别强的人身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他们总是假定他人怀有恶意或威胁,并据此作出反应,而没有注意到真实的状况。一旦他们认定存在威胁,就会急于采取行动。比如,好斗的男孩和另一个男孩下棋,如果对方走错了一步,他就会认定对方在使诈,而不会停下来想清楚对方是不是无心之失。好斗男孩假定对方是恶意而不是无辜的,因此他会自动产生敌意。对于恶意行为,伴随着反射性认知的是同样自动的攻击反应,他不是向对方指出错误,而是急于指责、叫嚷、打斗。他们越是这样,就越容易产生自动的攻击行为,与此同时,其他的替代反应,比如以礼相待、以玩笑化解问题等就越来越萎缩。

这种儿童情绪的脆弱性在于,他们很容易感到不安和不满,而且一旦出现不安,他们的思维就会发生混乱,因此他们会把善意行为当做敌对行为,转而依赖过度习得的习惯进行反击。

这种对敌意的认知偏见在低年级孩子身上已经有迹可循。大多数孩子,尤其是男孩,在上幼儿园和一年级的时候都喜欢打打闹闹,但到了二年级,攻击性较强的孩子没有学会稍微收敛自己的行为。其他孩子开始学会用协商和妥协的方式解决玩耍时出现的争端,而校园“小霸王”却越来越依赖暴力和恐吓。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很多孩子第一次和“小霸王”玩耍,在两三个小时之后就表示他们不喜欢“小霸王”。

有研究对孩子从幼儿园到青少年期间的行为进行追踪,发现在一年级调皮捣蛋、无法与同伴相处、不服家长管教、爱对抗老师的孩子,其中有一半进入青春期后出现违法行为。当然,不是所有好斗的孩子日后都会走上暴力和犯罪的道路。但是整体而言,这些孩子日后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最大。

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孩子很早就表现出犯罪的倾向。研究人员对蒙特利尔幼儿园孩子的敌意和捣蛋程度进行评估,孩子5岁时被认为非常捣蛋,与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出现违法行为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他们无缘无故殴打别人、偷东西、打斗时使用武器,以及酗酒的次数是其他孩子的3倍,而且这些都是发生在他们14岁之前。

成年后走上暴力犯罪道路的孩子小时候通常攻击性很强,很难对付。通常来说,在小学低年级,他们难以控制自身冲动的部分原因在于学习成绩差,他们自己和别人都认为他们“笨”——这种判断由于他们被转到特殊教育班而得到了证实(尽管这些捣蛋鬼有“多动症”或学习障碍的概率较大,但肯定不是全部都这样)。孩子不仅在入学之前就在家里学会了“武力”方式,也就是恐吓的方式,而且还受到老师的否定,老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让他们循规蹈矩。这些孩子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这意味着他们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可避免地下降,通常在三年级的时候尤其明显。尽管有违法倾向的孩子智商往往低于同龄人,但容易冲动是一个更加直接的违法诱因。与智商的衡量指标相比,10岁男孩的冲动性对他们日后违法行为的预测作用的准确性是前者的近3倍。

到了四年级或五年级,这些孩子被认为是“小霸王”或“很难相处”,他们遭到同龄人的唾弃,很难甚至无法和别人交朋友,学习成绩很差。没有朋友,他们就会接近社会混混。在四年级和九年级之间,他们加入混混团伙,走上了违法道路:他们逃学、酗酒和吸毒的次数出现了4倍的增长,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之间增长幅度最大。到了中学阶段,另一种“后来者”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些后来加入的小混混往往在家完全不受管束,从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在街上独自闲逛。到了高中,小混混们通常都退学了,逐步滑向违法犯罪的边缘,参与商店偷窃和毒品交易等轻微的犯罪行为。

在此过程中,两性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一项相关的研究发现,在四年级被认为是“坏学生”的女生,比如与老师发生冲突、违反纪律等,并未受到同龄人的排挤。在她们到了高中毕业的年龄时,40%的人有了孩子。这一数据是她们所在学校女学生平均怀孕率的3倍。也就是说,反社会的少女并不会变得暴力,而是更容易成为少女妈妈。

当然,导致儿童暴力和犯罪的起因不止一个,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出生于高犯罪率的社区,儿童对犯罪和暴力耳濡目染;来自压力非常大的家庭,或者贫困家庭。但是没有哪一种因素必然导致儿童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攻击性强的儿童的心理因素会使他们暴力犯罪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心理学家杰拉尔德·帕特森(Gerald  Patterson)对几百位男孩进入成年期初期的职业进行了研究,他表示:“5岁孩子的反社会行为也许是青春期违法行为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