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形形色色的情绪教育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由于各种新的课题已经把课程表排得满满的,一些老师认为负担过重,不愿意花额外的时间从头开始准备一门新的课程。因此,情绪教育的新策略不在于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在于把感受和人际关系课程与现有的一些课程结合起来。情绪课程可以与阅读和写作、健康、科学、社会研究以及其他标准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纽黑文的学校,人生技能在某些年级是独立的课程,而在其他年级社会发展课程与阅读或健康课程融为一体。有些课程,比如怎样防止分心、激励自我学习及管理冲动、认真学习等基本的学习技巧,甚至和数学课结合在一起。

有些情绪和社交技能项目根本就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等于开设了一门无形的情绪和社交竞争力课程,其中的佼佼者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夏普斯(Eric  Schaps)带领的研究团队所设计的儿童发展项目。该项目在加利福尼亚奥克兰发起,目前已推广到全美的很多学校,这些学校大多位于和纽黑文衰落工业区类似的问题社区。

该项目提供整套提前打包好的教学材料,可以融入现有课程。比如,一年级学生在阅读课上学到了“青蛙和蛤蟆是朋友”的故事,故事当中,蛤蟆正在冬眠,但青蛙很想和蛤蟆一起玩,所以青蛙玩了一个把戏让蛤蟆提早醒来。学生根据这个故事在课堂上讨论友谊,以及如果被人戏弄,人们会有什么感受等问题。接下来还讨论了自我意识、了解朋友的需要、被戏弄的感受以及与朋友分享感受等话题。在儿童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固定的课程计划会提供越来越复杂的故事,为老师讲解同理心、观点采择和关怀等话题提供切入点。

专家导读

美国有优秀的情商教育团队在各类学校中服务。但是在中国,由于学校的应试负担很重,可行的方法是提升所有老师的素质,让他们把情绪教育潜移默化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制造产品的机器有问题,会产生次品;育人的环节不完善,会培育出有问题的人。

情绪课程融入现有校园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是帮助老师重新思考如何教导犯错误的学生。儿童发展项目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恰好是把他们所缺乏的技能传授给他们的良机,比如教会学生控制冲动、解释自身情绪以及解决冲突,而且诱导比高压的方式更加有效。比如,老师看到三个一年级学生冲进餐厅,抢着排在队伍的第一位,这时老师可以建议学生猜一个数字,获胜者排在第一位。这种引导的即时效果是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用公平、公正的方式解决这种无关痛痒的争执,而更深层次的经验是争执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从此以后,学生学会了在遇到类似争执的时候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我第一!”常常是低年级学生的通病,也可能出现在人生的很多时候,形式也许有所不同)。比起老师惯用的命令“停止!”,这种诱导更为积极有效。



情绪时间表


“我的朋友爱丽丝和林恩不跟我玩了。”

西雅图约翰·缪尔小学的一个三年级女生伤心地写道。这位不知名的女生把字条投进班级“信箱”——其实是用厚纸板做成的小盒子。学生被鼓励写下他们的抱怨和问题,投进信箱,整个班级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尽量提出解决办法。讨论不会提到当事人是谁,老师认为所有的孩子时不时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他们都需要学习如何解决。学生讨论受到排挤的感受,或者怎么融入集体,与此同时他们还有机会尝试用新方法解决这些难题,这对认为“冲突是解决分歧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一种矫正。

专家导读

让学生把自己的情绪写在纸条上并投入班级的“信箱”,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对事不对人地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从这件事情当中学到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知识。

延迟满足,以恰当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对情绪保持克制,保持乐观情绪,是儿童从学校获得的所有宝贵财富当中的一种。

信箱中出现的任何一种危机或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因为话题如果过于刻板,就会与童年期丰富多彩的现实状况不协调。随着儿童的成长,课堂讨论的话题也会相应作出调整。为了收到最佳效果,情绪课程必须与儿童的成长挂钩,在不同的年龄段重复进行,同时还要适应儿童不断变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际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着手。有人认为应该在个体出生后的头几年。哈佛大学儿科医师T·贝里·布雷泽尔顿认为,根据一些家庭访问项目的经验,如果把家长培训成婴儿和幼儿的情绪导师,家长将会受益匪浅。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们应当像“启智”这类学前项目一样,系统地关注儿童的社交和情绪技能。我们在第十二章谈到,儿童是否作好了学习的准备取决于基本情绪技能的掌握程度。幼儿园是学习基础技能的关键时期,有证据表明启智项目如果运用得当(重要的提醒),将对幼儿的生活产生长期、有益的情绪和社交效果,甚至影响至成年期初期——他们较少吸毒、被捕,婚姻生活更美满、收入更高。

这种干预措施如果与情绪发展的时间表相吻合,可以发挥出最佳效果。新生儿的哭声表明他们一出生就感受到紧张的情绪。不过新生儿的大脑还没有完全成形,第十五章谈到,只有在个体神经系统完成最后的发育——贯穿整个童年期以及青春期早期的逐步发育过程,儿童的情绪才会完全发育成熟。新生儿的感受系统非常原始,情绪范围无法与5岁儿童相提并论,当然,5岁儿童与感受能力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相比又显得不足。成年人很容易陷入误区,期望儿童达到超出他们年龄的成熟程度,实际上每一种情绪的出现时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都已经预先设定好了。比如,4岁的小孩喜欢自吹自擂,常常被父母训斥,但是通常在5岁左右,小孩才会有谦虚的意识,懂得收敛。

情绪成长的时间表与个体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特别是在认知能力与大脑和生物成熟两个方面。我们知道,同理心和自我调节情绪等情绪能力大约从婴儿期开始确立。幼儿园时期“社会情绪”的成熟程度达到顶峰,比如不安全和谦虚、嫉妒和羡慕、骄傲和自信等感受,这些感受全都建立在对自我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能力之上。5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这个更为广阔的社会世界,同时也进入了社会比较的世界。比较心理不光是由于外在环境的转变,还源于认知技能的出现,即在特定方面——比如受欢迎程度、吸引力或滑板天赋等——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进行比较的能力。到了这种年龄,如果你有一个姐姐是全优生,作为妹妹,通过比较,你会开始觉得自己“很笨”。

卡内基基金会会长及精神病学家大卫·  汉堡博士曾经对一些领先的情绪教育项目进行评估,他认为,进入小学以及进入中学的转折时期是儿童调节适应能力的两个关键节点。汉堡表示,从6岁到11岁,“学校非常关键,儿童在学校的经历会对儿童的青春期以及其后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自我价值的感觉本质上取决于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儿童会产生挫败心理,使他们的前途一片黯淡。”汉堡指出,“延迟满足,以恰当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对情绪保持克制,以及保持乐观情绪”——换言之,情绪智力——是儿童从学校获得的所有宝贵财富当中的一种。

青春期是儿童生理、思维能力以及大脑功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也是学习情绪和社交经验的关键时期。根据汉堡观察,在青春期,“大多数青少年接触性、酒精、毒品、香烟以及其他诱惑的年龄是10~15岁”。

升入中学的转折阶段标志着童年期结束,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情绪挑战。抛开其他问题不论,进入新学校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我意识膨胀的现象,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出现了动摇和混乱。其中一个最大的冲击是“社会自尊”,即学生结交和维系朋友的自信心。汉堡指出,这个转折点对于青少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化解友情危机以及培养自信心,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汉堡认为,进入中学阶段,即进入青春期之后,以前接受过情绪教育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与同龄人相处时出现新的压力,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不过他们对吸烟和吸毒的诱惑则没有其他同龄人感受那么强烈。他们已经掌握了情绪能力,至少在短期内可以帮助他们预防即将出现的混乱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