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十二章 快乐的起点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一个3岁的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正好碰到来家里做客的叔叔,于是她找到了一个发泄对象。

“我讨厌你。”她大声说道。

“嗯,我爱你。”他有些不解,不过仍然笑着回答她。

“我讨厌你。”她仍旧固执地大声说。

“我仍然爱你。”他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我讨厌你!”她歇斯底里地喊着。

“嗯,我仍然爱你。”他再一次向她保证,并伸出双手拥抱她。

“我爱你。”她终于温柔地屈服了,融化在了他的怀抱中。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的正是这种简短交流中潜在的情绪交流。在上面的小故事中,这种“我讨厌你”与“我爱你”的态度差异表明他们之间存在一个“交流错误”,在他们的情绪达到一致后,这种错误也就被“修正”了。

一次成功的修正能给双方带来好的心情,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姑娘和她的叔叔一样。而如果这种关系长期得不到修正的话,则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一个孩子在一致性中断后加以修复的能力,也就是能够经受住别人的情绪风暴并且重新修复与他们的交流的能力,对他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人们要做的不是避免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痛苦,而是要学会在经历挫折和痛苦之后尽快恢复平静。恢复得越快,享受快乐的能力也就越强。

这种能力和社交方面的其他许多能力一样,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宝宝和他的监护人达到情绪上的一致时,他们会彼此协调地交换信息。但是在一岁之前,宝宝的神经系统还不完全具备这种一致的能力,他们与别人达到完全一致的时间大约只有30%,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宝宝就会闷闷不乐,他们通常会以哭泣来抗议,实际上,他们是在寻求情绪上的一致,这代表了他们第一次尝试修复交流。他们会在重新达到一致后平静下来,这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种基本的人际交流技巧。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有自己应对痛苦情绪的方法,当然有的高明一些,有的笨拙一些。这种能力的学习是潜意识的(可能是通过镜像神经元进行的),孩子是通过观察哥哥姐姐、玩伴或者父母控制情绪的方法学来的。通过这种被动学习,可以使杏仁核恢复平静的眶额皮层的调节神经系统会“练习”孩子们所看到的恢复平静的方法。有时这种学习是有意识进行的,比如在大人提醒或者帮助孩子控制他们的不稳定情绪时。假以时日,通过不断练习,调节情感冲动的眶额皮层神经系统就会逐渐得到加强。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会如何恢复平静或者控制情感冲动,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他人的影响力,为成年后的得体行为打下基础。比如上面那个故事中的叔叔就是用爱意化解了小姑娘的暴戾,而不是斥责威胁她:“你竟然敢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

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他们不仅会试图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而且还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苦恼的起因和克服的办法,这标志着他们大路神经系统的成熟。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在孩子4岁前对他们的教育可能会决定孩子今后调节情绪和处理不稳定人际关系的能力。

当然,父母树立的并不一定总是最好的榜样。一项研究曾经调查了学前儿童的父母处理分歧的方式。有些夫妻在解决矛盾时彼此对立,谁也不听对方的解释,情绪愤怒而且轻蔑,并且经常会随着敌意的增长在情感上越来越彼此隔离。研究发现,他们的孩子在与朋友玩耍时也会模仿父母,对朋友苛刻、容易发火、充满敌意而且经常会欺凌弱小。

另外一些夫妻在解决分歧时表现出更多温情、同理心和理解,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较为和谐,有时还会与孩子嬉戏。他们的孩子一般会与朋友相处融洽,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分歧。由此可见,父母解决分歧的方式会对孩子今后的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种孩子长大之后可以坚强地面对压力,以较快的速度从痛苦中复原并且能够适应别人。只有具有高明社交商的家庭才能够培养出发展心理学家所说的“乐观的情感核心”,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三种说“不”的方式


一个14个月大的小男孩正在竭力爬上一张桌子,桌子上的一只台灯摇摇欲坠。

以下是父母可能作出的反应:


以坚定的语气说“不要”,以制止他并且告诉他不能在屋子里爬,然后把他带到室外,找个地方让他爬。

不去管他。在听到台灯掉下来的声音之后过去把它捡起来,并且平静地告诉孩子不要再爬上去了。然后又对他不管不顾。

大声斥责他“不要”之后又觉得自己太粗暴了,于是愧疚地去拥抱他一下,然后仍然让他自己玩,因为他实在是很烦人。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上述例子并不像是父母的自然反应,但是科学家们在对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进行观察后发现,上述三种情况的确是父母经常作出的反应。提出这一模型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儿童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精神治疗和儿童心理学家之一。西格尔认为父母的上述每一种反应都会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孩子的大脑社交神经系统。

当孩子遇到苦恼或者迷惑时,他们会转向父母,除了语言之外,他们还会观察父母的整体反应,比如肢体语言等,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苦恼或迷惑。这时,孩子大脑中负责社交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父母传达的信息会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形成对周围人们的期望并且学会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那个对小男孩说“不要”,然后把他带到院子里让他释放能量的例子。西格尔的同事艾伦·肖勒认为,这种方式会对孩子的眶额皮层产生最佳影响,会加强眶额皮层对情绪的控制。具体来说,眶额皮层会使孩子从兴奋状态中冷静下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在他们学会控制情绪之后,父母再向他们演示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兴奋,那就是他可以到院子里自由自在地爬来爬去,但是不能爬上桌子。

孩子从中得到的教训就是:“我做的一些事情父母可能不喜欢,但是如果我停下来,做点其他更棒的事情,那么就可以皆大欢喜了。”父母这种为孩子设立规矩,同时又为他找到一个更好的宣泄途径的处理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对父母产生安全的依恋感觉。这些孩子即使在调皮的时候也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

在两岁左右的执拗期,孩子开始公然挑战父母的权威,在父母命令他们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说“不”,这是大脑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大脑已经开始能够抵制外界刺激——对别人的要求说“不”,这种能力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会逐步得到完善。猿猴和婴儿一样,都缺乏这种社交能力,因为它们大脑中能够抑制刺激的眶额皮层还未发育完全。

孩子的眶额皮层在童年时期会逐渐成熟。大约在5岁的时候,这一区域的神经系统开始迅速发育,为孩子进入学校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7岁左右,孩子的自制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因此进入小学后的孩子会比在幼儿园时安静得多。孩子的智商、情商和社交商的发展都各自体现了大脑不同区域神经系统的成熟,神经系统的这一成熟过程会一直持续到25岁左右。

一直无法与孩子达到一致的父母对孩子大脑的影响取决于他们漠视的方式。丹尼尔·西格尔为我们描述了这些方式以及它们对孩子的影响。

比如那个对孩子爬桌子不管不顾的例子。这种反应所代表的是父母很少能与孩子达到一致,因为他们几乎不怎么关注孩子的情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想得到父母的同理心关注,但是他们不断的努力只会换来自己不断的失望。

父母和孩子无法形成情感回路,他们之间也就不会有共享的快乐和喜悦时刻,这样会使孩子缺少对乐观情绪的体验,因此长大后很可能会自我封闭。这些孩子通常会非常羞怯。成年后,他们会压抑自己情感的流露,特别是关注、友善等情感的流露。遵照父母的榜样,他们不仅压抑情感的流露,而且会尽量避免与别人进行亲密的情感交流。

西格尔把第三种首先感到愤怒,然后内疚,最后又失望的父母称为“矛盾型”。这一类父母可能偶尔会对孩子很亲切体贴,但是他们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不赞成或者不关心的态度,比如厌恶或者轻视的面部表情,移开自己的目光,愤怒或者冷漠的肢体语言等。他们的这种态度会不断伤害孩子,使他们觉得受到了羞辱。

因为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冲动,所以这类孩子通常缺乏对情绪的自制力,许多经常惹麻烦的“坏小子”就是这样。西格尔指出,这类孩子的大脑没有掌握对冲动说“不”的方法,而这正是眶额皮层的任务。

但是有些情况下,这种被忽视或者“父母认为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的”的感觉会使孩子感到绝望,尽管他们仍然渴望父母的关心与认同。这种孩子通常会认为自己浑身都是缺点。成年之后,他们面对亲密的人际关系时仍然会非常矛盾:一方面渴望关爱,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无法得到关爱,内心深处甚至会有被他人彻底遗弃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