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依恋的三种风格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布伦达和鲍勃夫妇9个月大的女儿在睡梦中猝死的悲剧已经过去快一年了。

鲍勃坐着看报纸的时候,布伦达进来了,拿着一些照片,眼睛红红的。显然,她刚刚哭过。

她告诉丈夫自己刚刚发现了一些和女儿一起在海边拍的照片。

鲍勃头也不抬,只“嗯”了一声。

“她还戴着奶奶给她买的帽子。”布伦达接着说。

“嗯。”鲍勃含糊地回答,仍然没有抬起头,显然他不想说话。

布伦达又问他是否想看照片,他哗地翻过一页报纸说“不”,又接着漫无目的地看起报纸来。

布伦达默默地看着他,眼泪流了下来。她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我真搞不懂你,她难道不是你的孩子吗?你难道不想她吗?你难道一点都不在乎她吗?”

“我当然想她!可我就是不想谈论她!”鲍勃咆哮着,摔门而去。


这场激烈的冲突表明依恋风格的不同可能会使夫妻丧失一致性,不仅在应对共同创伤时,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如此。布伦达想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而鲍勃却在尽量避免。布伦达认为鲍勃冷血,对孩子毫不在乎,而鲍勃却认为布伦达过于残忍,硬要揭开自己内心的伤疤。她越是想让他谈论自己的感受,他就越想退缩。

婚姻治疗师们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这种“强求–退缩”模式了,因为一些夫妻有时不得不寻求他们的帮助来打破僵局。但是现在新的发现指出,夫妻之间普遍存在的这种差异是由于神经系统的不同而导致的。这两种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只是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神经机制而已。

童年的经历会深刻影响我们成年后的热情,尤其是“依恋系统”,也就是负责处理我们与最亲近的人之间关系的神经系统。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提到,那些得到很好关爱或者感觉自己得到父母同理心的孩子既不会特别依赖,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些被父母忽视或者感觉自己被忽视的孩子则会尽量避免与人交流,好像已经放弃了对关爱的渴望。而那些自相矛盾、反复无常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则通常会忧虑不安,缺乏安全感。

鲍勃就是回避型的人,他讨厌热烈的感情,因此竭力使它们最小化。而布伦达则属于忧虑型,她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因此需要别人帮她排解。

除此之外还有安全型的人,这类人乐于进行情感交流,而且不会为情感所困。如果鲍勃是安全型的,他就可能在布伦达需要的时候认真倾听并且安慰她。如果布伦达是安全型的,她就不会那么渴望得到鲍勃的同理心关注。

依恋风格一旦在童年时期形成就会十分稳定。这些不同的依恋风格存在于所有亲密关系中,在爱情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以研究依恋和人际关系著称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学家菲利普·谢弗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不同风格的依恋会决定人们不同的社交生活。

玛丽·安斯沃思曾经通过观察9个月大的婴儿与母亲短暂分离后的反应,来确认他们是否具有安全的依恋感。而谢弗则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了成人世界,来确认他们对于友情、爱情和亲情的依恋风格。

谢弗的研究小组发现55%的美国人(包括婴儿、孩子和成人)都属于安全型,他们能够很快与别人打成一片。安全型的人通常都会期望爱人能够与自己心灵相通,期望他们能够支持、鼓励自己,陪伴自己渡过难关,就像自己为对方做的那样。他们乐意与别人进行亲密接触。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关心、照顾和爱慕,而且信赖别人,认为他们都是友善的。因此,他们往往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相互信任的关系。

20%的成人属于忧虑型,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爱人并不是真的爱自己,或者担心他们会离开自己。糟糕的是,他们对爱人的过度依赖和捕风捉影可能真的会促使爱人离开。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和关心,但是同时他们往往会要求自己的爱人事事都要做到完美。

在与别人建立某种社交关系之后,忧虑型的人会整日苦恼,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或者担心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常常会表现出“爱情上瘾症”的症状:占有欲、自我忧虑和情感依赖。由于过度担心,他们会整日胡思乱想,害怕自己被抛弃或者保持高度警惕,与自己的假想情敌争风吃醋。而且在友谊中他们也会表现出同样的过度关注。

另外大约25%的成人属于回避型,他们不习惯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对别人总是持怀疑态度,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果对方想要与自己进行亲密的交流,他们会感到非常不自在。他们往往会压抑自己的情感,比如对亲密友谊的需求,而且绝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痛苦。由于这种回避型的人往往缺乏对他人情感上的信任,因此他们很难有亲密的朋友或爱人。

忧虑型和回避型的人共同的问题就是思想僵化。这两类人的策略都只适用于特定情况,然而他们却一直保持这种状态。比如,如果真的存在危险的话,忧虑可以使人提前作好应对准备,而逃避则只能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两类人在遭遇痛苦之后使自己冷静下来的方式各不相同。像布伦达这种忧虑型的人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来安慰自己,而像鲍勃这类回避型的人则会固执地依靠自己来平复内心的痛苦。

安全型的伴侣似乎可以抚慰忧虑型人的不安,因此他们的结合是比较稳定的。如果夫妻中有一个人属于安全型,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就会少很多。但是如果夫妻双方都属于忧虑型,那么我们不难预料他们肯定会整天争吵不断,维系婚姻的成本也会比较高,毕竟忧虑、憎恨和痛苦等情绪都是可以传染的。



爱情长跑的开始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系主任谢弗和他的同事们认为,依恋的三种风格反映了人们大脑中依恋神经系统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人们烦恼的时候(比如在吵架、回想吵架情形,或者更糟糕一点,决定要和对方分手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在人们陷入苦恼情绪的时候,三类不同依恋风格的女性大脑中激活的神经系统是不一样的。(这个实验仅仅以女性作为实验对象,今后的研究大概可以证实,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男性。)

忧虑型的人在过度担心,比如担心自己会被情人抛弃的时候,被激活的小路神经系统包括前侧颞极、前扣带皮层和海马体。通常情况下,前侧颞极在人们悲伤的时候会被激活,前扣带皮层会引发激情,而海马体则是记忆的大本营。这些神经系统的活动是由于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忧虑而引起的,跟一般的恐惧无关。值得注意的是,忧虑型女性即使主观上想停止自己的担心,这些神经系统也无法停止活动。她们的强迫性忧虑已经压倒了大脑对神经系统的控制。但是她们的神经系统在控制其他类型的忧虑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与之对比,安全型女性可以毫不费力地摆脱对于关系破裂的担心。只要她们转移思绪,产生悲伤情绪的前侧颞极就会平静下来。她们与忧虑型女性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她们随时都可以激活眶额区的神经系统来平复前侧颞极引起的不安。

同样,忧虑型女性可能会比其他女性更容易回想起与恋人吵架时的情景。谢弗认为,这种状态很容易干扰她们,使她们无法作出最佳决定。

回避型人的神经机制与忧虑型有很大差异,他们大脑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压抑不安情绪的扣带皮层。而且这种对情感的压抑似乎一发不可收拾,就像忧虑型女性无法停止自己的忧虑一样,回避型女性无法停止自己对忧虑的压抑,即使别人提醒她们也无济于事。而安全型的女性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她们的前扣带皮层对忧虑的控制可以做到收放自如。

这种对神经系统无法停止的压抑决定了那些回避型的人总是会与别人保持距离,而且对生活漠然,比如,即使与恋人分手或者有人去世,他们也不会太伤心,而且他们对社交活动也不太热心。为了达到情感上的亲密,一定程度上的忧虑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忧虑正是这些问题的体现。谢弗所说的回避型的人避免与他人进行亲密的情感交流,似乎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苦恼情绪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谢弗发现回避型的女志愿者是最难招募到的,因为对志愿者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较长的恋爱史,而许多回避型的人都不具备这一条件。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这三种不同风格都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而不是由基因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会受到成年后经历的影响,比如接受精神科医师的治疗或者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弥补。另一方面,一位善解人意的伴侣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容忍对方的一些缺陷。

负责依恋、性和照料的神经系统就像艺术大师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由机器牵动的雕塑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依恋系统也会影响人们的性生活。回避型的人更换男女朋友的频率比忧虑型或者安全型的人要高,发生“一夜情”的情况也较多。因为他们喜欢与别人保持情感上的距离,所以他们会满足于无爱的性行为。即使步入婚姻的殿堂或者建立恋爱关系之后,他们往往也会与对方保持距离或采取高压政策,因此不难理解,他们离婚或者分手的概率也比较高。但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在离婚或者分手之后往往还会希望与原来的伴侣复合。

依恋风格对恋爱的影响只是爱情长跑的开始,下一步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