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十五章 为什么会有夫妻相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在滚石乐队的一首经典歌曲中,米克·贾格尔向恋人承诺,“我会来拯救你的情感”,这句歌词也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普遍情感。两个人在一起不仅需要相互的吸引,还需要相互的关怀。而且这种情感上的关怀在各种人际关系中都是必需的。

一位抚养宝宝的母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原型。约翰·鲍尔比认为,在我们产生帮助别人的冲动时,不管对方是我们的恋人、孩子、朋友,还是一个处于困境的陌生人,促使我们伸出援手的都是内心同样的关怀系统。

和对孩子的关爱一样,恋人之间的关怀也有两种形式:提供一个使对方产生安全感的安全基地和一个对方可以休憩的安全避风港。理想情况下,双方应该能够进行流畅的角色转换,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安慰或者安全感,或者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接受对方的关怀。这种互利互惠是健康人际关系的一种体现。

当我们为伴侣提供情感安慰时,我们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安全基地,我们可以帮助对方解决棘手的问题,安慰他,或者倾听他的诉说。在我们感觉有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基地后,我们会更加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就像鲍尔比说的那样:“对于所有人来说,不管是摇篮中的婴儿还是耄耋老人,能够脱离安乐窝去自由飞翔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哪怕只有短短的时间。”

这种自由飞翔可以是离开家门去做一种普普通通的工作,也可以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想一下那些获得大奖的人们的获奖感言,他们一般都会感谢那些为自己提供了安全基地的人。这说明安全感和自信心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的安全感和挑战新生活的动力是息息相关的。鲍尔比的理论提出,我们的伴侣越能为我们提供安全感和避难所,我们就越能朝着远大的目标进发,我们的活力、兴趣、自信和勇气也会越来越依赖对方对我们的支持。这一结论已经被116对共同生活超过4年的情侣所证实。就像鲍尔比的理论预言的那样,其中一方越是感觉对方是一个可靠的“家庭港湾”,他们就越愿意以自信的姿态去追求生活中的机遇。

对这些情侣们讨论彼此目标时的录像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谈话时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如果其中一方在讨论中对对方的目标表现出关心、热情和乐观的态度,那么对方在讨论结束的时候就会充满自信,开始准备冲击目标了。

但是如果一方的控制欲很强,在讨论中不断打断对方,那么对方对于达到目标就会缺乏信心,他的热情和自信心都会受到打击,很可能就会半途而废。控制欲强的人经常会被对方认为粗鲁而且挑剔,因此他们的建议一般也不会被采纳。控制欲违反了成为安全基地的最基本原则——只有在绝对必要或者对方请求的情况下才能对对方进行干涉。让对方大胆地去闯荡本身就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如果我们竭力想要控制对方的话,无疑是在怀疑他们的能力。毫无疑问,干涉会阻碍大胆的探索。

恋人们彼此之间的支持和依恋风格是各不相同的。忧虑型的人很难耐心地给对方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自由发挥,他们更希望对方处于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像忧虑型母亲通常会做的那样。依赖性特别强的人或许可以为对方提供一个安全基地,但是却无法成为安全避风港。与之对比,回避型的人通常能够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但是他们无法为对方提供舒适的安全基地,因此无法为对方提供情感安慰。



同情心是怎么回事


这简直就像电视真人秀节目《谁敢来挑战》里的一个场景。大学生莱特不得不忍受一系列痛苦的考验,每一个考验都比前一个更加严峻。第一项任务就把她吓了个半死:给她看的照片上的人已经被烧得惨不忍睹,而另外一张照片上的人面部严重受伤,十分怪异。

接下来,在抓住并抚摩一只小白鼠的时候,莱特吓得差点把它扔到地上。然后,她又按照要求把肘部以下的胳膊浸到冰水里,要求是在水里停留30秒,但是剧烈的疼痛使她只坚持了不到20秒就把胳膊拿出来了。

最后一项任务是进入一个大玻璃缸与一只大蜘蛛亲密接触。这对她来说实在难以忍受,她歇斯底里地喊道:“我坚持不下去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愿意代替她完成任务吗?只有这样她才能避免继续忍受痛苦。

在一项针对忧虑对同情的影响的研究中,志愿者们——莱特的同学被要求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显示,就像依恋风格会影响人们对待性的态度一样,它同样会影响人们的同理心。

菲利普·谢弗依恋风格研究小组中的以色列科学家马里奥·马尔尼科认为,在人们感到忧虑时,他们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理心而引发的利他冲动可能会被压抑,甚至完全消失。马尔尼科通过严谨的实验证明了三种不同的依恋风格各自都对同理心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

研究者们在确定了志愿者们的依恋风格之后,请他们观看了可怜的莱特的遭遇。当然,莱特本人也是一位志愿者。结果显示,安全型的人最富同情心,他们能体会到莱特的痛苦,而且也愿意代替她完成任务。忧虑型的人过于关注自己的痛苦反应,因此不会去帮助莱特。而回避型的人既不会感到不安,也不会去帮助她。

安全型的人似乎最具有利他精神,这种人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因此也会乐意去帮助他们。安全型的人比其他两类人更有可能体贴关心别人,比如他们可能会更加细心地照顾孩子,安慰情绪沮丧的恋人,照顾年长的亲人或者帮助困境中的陌生人等。

忧虑型的人过于敏感,因此看到别人的不幸可能会使他们比当事人还要痛苦。他们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后引发的消极情绪会越来越强烈,形成“同理忧伤”,他们会陷入忧虑中不能自拔。忧虑型的人似乎是同情心最弱的一类人,因为自己的痛苦已经使他们自顾不暇了。

回避型的人也很难产生同情。一方面,他们会压抑自己的痛苦情绪以免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会拒绝别人不良情绪的传染。因为他们缺乏同理心,所以很少帮助别人,除非自己能够从中得到好处。他们对别人的同情往往具有功利目的。

当我们有安全感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关心他人,安全感可以保证我们在对别人产生同理心的同时不会被他们的情绪所左右。感受到别人的关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关心别人,如果我们的生活中缺少关爱的话,我们也不可能对别人充满关爱。这种观点促使马尔尼科去研究增强人们的安全感是否能够提高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

设想一下你正在阅读本地报纸上一篇关于一位独自抚养三个年幼孩子的失业母亲的报道。她每天都会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去为穷人和流浪汉提供免费食物的施舍粥棚去吃东西。虽然那里的食物并不丰盛,但是如果没有这些食物的话,他们就要饿肚子了。时间长了,孩子们很可能会营养不良,甚至还有可能被饿死。

你愿意每个月为他们捐助一些食品吗?或者帮助她找到一份工作?你愿意不辞辛苦陪她去参加面试吗?

在马尔尼科的另外一项关于同情的研究中,志愿者们被要求回答上述问题。在实验中,研究者们首先想办法激起了志愿者们的安全感: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秒钟的1/50)不经意地让他们看到那些可以使他们产生安全感的人(比如那些他们愿意倾诉苦恼的人)的名字。研究者们还通过照片使志愿者们回忆起这些使自己产生安全感的人。

大部分人都能够对这位女士的困境产生同理心,并且愿意向她提供帮助。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忧虑型人们的转变,他们克服了同理忧伤和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习惯。尽管这一刺激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它的确促使忧虑型的人向安全型转变,使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同情。因此,安全感的提升似乎可以解放注意力,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别人的需求。

但是回避型的人们似乎仍然不为所动,他们仍然无法产生同理心,因此仍然压抑了自己的利他冲动,除非他们能从中获利,否则他们是不会伸出援手的。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迎合了这样一种理论: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利他行为,对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即便不是彻头彻尾的利己行为,也都包含着一些自私的因素。马尔尼科认为这一观点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仅仅适用于那些回避型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同理心。

在依恋的三种风格中,安全型的志愿者是最愿意帮助别人的。他们的同情与他们对别人需求的感受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他们越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就越愿意去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