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二部分 自我控制:让情绪为我所用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第四章

发挥你的优势:工作情商的内在准则


我有一位好朋友是内科医生,有人曾经提供给他一个职位:如果他离职去一家新开的疗养院做医学总监,并且为这家疗养院投资10万美元,那么据说他的股份价值会猛增至400万美元,这项投资看起来十分诱人。

我的朋友很喜欢这个疗养院的计划,人们在那里可以度假,与此同时可以疗养身心,还有投资的前景也非常好。他实在不能抵抗这种诱惑,他将诊所卖掉,将资金投入疗养院,去那里当了医学总监。但是,就在开业当年,他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医疗项目可以做——他每天主要做的是销售人员的工作,他要说服感兴趣的人分期付款购买疗养院的公寓。

一天,当他开车去上班时,他猛击汽车方向盘,狂喊:“我做不到!我做不到!”他事后也对自己的举动感到惊诧。随后,他将车开到路边,花了几分钟平复了一下自己混乱的心情。平静下来,继续开车上班。

一年之后,那家疗养院倒闭了,他也破产了。

他现在承认,一开始他就有一种感觉,认为那个工作有些问题,那个方案描绘的前景太过辉煌。这个项目主要涉及房地产开发,而非防御性医学。但是,当时他十分渴望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金钱的刺激也非常强烈,以至于他忽视了自己的顾虑——这令他追悔莫及。

生活常常给我们一些两难的决定,而并非一些清楚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不像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风险决策和分析的案例那样一目了然。课堂里学习的方式被人为地夸大,人们觉得用所学的方法可以做出我们工作中真正的、日常的选择:我们晋升谁,与哪家公司合并,采取什么市场策略,是否接受这笔生意。当这种决策时刻来临,我们内在的感觉(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感觉)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要拒绝,这个感受所提供的信息十分宝贵,我们一定不能忽略,否则我们会在一个月或者一年之后后悔我们的选择。



跳出“非此即彼”的固定模式


我的那位朋友后来接受的工作看起来很好,但只是理论上如此。然而,比经济前景的预测更重要的还有一些无形的因素,比如那些人是否值得信任以及他们的能力。

虽然没有一个简单的量化方式衡量做决定时哪个方面最重要,但是我们确实有很多以预感的方式出现的数据供我们参考,而且像我的朋友所做的那样,我们常常会忽视这些数据,选择铤而走险。

有60位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经营的公司每年收入从200万~4亿美元不等,他们当中只有一位说他的公司决策只按照经典的“三段论”方法,但是他还是说他最后一个决定是凭直觉做出的。其他人都用感觉肯定(或者否定)一个理性的分析,或者一开始就接受感觉的指引,接着找到一些支持他们预感的数据或者理论根据。

一位企业家告诉我:“第一步是要逐步开始工作,要头脑清醒,小心谨慎,要仔细分析……但是与此同时情感方面也会起一定的作用。我觉得理性与感性因素都要兼备。”

另一位企业家指出,想要单纯只凭理智作决定是不切实际的,他将其称为“纸上谈兵”,他说:“当你持一种完全客观的态度工作时,你有的只是一些死板的数据而已。但是,你内心已经有一个测量这些数据的仪器,那个指针正在测量你的感受。有时你头脑里有个声音说‘哦,这样做会让很多人发火’,或者第六感会告诉你‘是的,但是感觉还不错’。我开始觉得这个决定好像值得信任了。”



内在感觉的源头


理解主观趋势的能力有其发展上的根源。内在感觉中的大脑范围比新大脑皮质的浅表层更大,负责理性思维的中枢位于大脑最表层的部分,而预感来自于大脑更深的部位。预感产生于环绕在脊髓顶部的脑干的情绪中枢(这部分也被称为“杏仁核”),以及与其连接的神经回路上。有时,这个神经回路也被称为“泛杏仁核结构”,它延伸至位于前额后的前额叶的大脑执行中心。

大脑将人生阅历的不同部分存储于不同区域内——一种记忆的源头在某个区域内进行编码并储存于某一区域内,视觉、听觉和嗅觉则在其他区域,以此类推。杏仁核是人生经历所产生的情感的储存库。如果我们对一次经历有情感上的反应,无论多么细微的反应,看起来都会被编码储存于杏仁核中。

杏仁核作为储存我们人生经历片段的储藏室,不断地为我们发出有关感受的信息。每当我们有任何一种偏好,无论是我们在餐馆里点了意大利汤饭而没有要鲈鱼特色菜,还是急切地想抛售某只股票,都是来自杏仁核的信息。通过与杏仁核有关的循环系统,尤其是连接内脏器官的神经回路,我们对面对的选择做出身体上的反应,这就是内在感觉。

这种能力像其他情感能力一样,可以通过人生经验的积累而提高。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对象中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说:“这是某些人怀有的动觉感受。我想,年轻时的直觉不如年长时的强烈,因为人生阅历不足……这就像你的内心告诉你某些事,你的身体会发生由大脑活动触发的化学反应,胃痉挛,这时你的内在感觉似乎在说‘这件事感觉不妙’。”

对于这种指引敏感性的激励有一个经典的术语——智慧。我们将看到,那些不理会或者低估这种来自人生智慧储藏室信息的人最终将自食恶果。